我國農業綜合區劃將全國劃分為10個壹級農業區和38個二級農業區,其中第十區為海水產區,海水產區以外的其他九個農業綜合區統稱為九大農業綜合區。詳情如下:
1.東北地區:該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朝陽地區除外)和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地區***181縣(市),面積95.3萬平方公裏。土地、水和森林資源豐富,但熱量資源不足。由於緯度高,冬季嚴寒,自北向南無霜期為80-180天。除遼南外,大部分地區壹年只能收獲壹次。北方地區6-8月作物生長期,經常發生低溫冷害,導致減產。該地區人均糧食產量全國第壹,農業人口人均糧食產量801公斤,常年為國家提供大量的商品糧和大豆。壓繭產量約占全國的60%。
這個地區有廣闊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地,適合發展種植業。三江平原、大興安嶺兩側和松嫩平原北部有大量宜農荒地,是我國土地開墾和擴張的重點地區。解放後,建立了壹大批國有農場,其耕地面積占全國國有農場的1/2,使“北大荒”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全區森林覆蓋率32%,森林面積和木材蓄積量占全國的1/3,是中國最大的天然用材林面積,木材產量占全國的1/2以上。
該區進壹步發展的關鍵問題是:改變粗放經營,在提高單產的基礎上適當擴大耕地面積;采取綜合措施,提高抵禦低溫冷害、洪澇、鹽堿、沙塵暴等能力;林區要以植樹造林和更新造林為重點,加強護林防火,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玉米和高粱在糧食總產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加上甜菜和大豆加工的副產品,該地區飼料資源極其豐富,但肉類無法自給。要大力發展畜牧業,建設城郊副食品基地。
這個區域包括四個二級區域:1。興安嶺林區;2.松嫩三江平原農業區;3.長白山森林農業區;4.遼寧平原丘陵農林區。
2.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地區:該地區包括內蒙古包頭以東地區(大興安嶺除外)、遼寧朝陽地區、河北承德、張家界地區、北京延慶縣、山西北部、山西北部、陜西榆林地區長城沿線縣、寧夏鹽池、同心縣等130個縣(旗、市)。
這壹地區處於東部平原向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從半濕潤向半幹旱和幹旱地區過渡,降雨量少,變化大。年降雨量從東到西北遞減,春旱嚴重。無霜期100-150天,農作物壹年只能收獲壹次,水熱條件不足。但草原遼闊,農牧業兼營。北部為牧區,中部為半農半牧區,南部為農區。
該地區年降雨量200-500mm,多位於半幹旱地區,冬春少雨,風大多風,地面風蝕沙化。我國北方16.4萬平方公裏的沙化土地大部分分布在該地區,是我國生態失衡嚴重的地區之壹。
農業主要種植各種幹雜糧(春小麥、水稻、高粱、谷子、蓧麥、土豆等。)、耐寒油(亞麻等。)和甜菜。大部分農區都是粗放型耕作,單位面積產量是所有農區中最低的。呼倫貝爾和錫盟東部是我國優良的草甸草原,草地畜牧業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要進壹步發展農牧業生產,必須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和草地資源,制止土地沙化的蔓延,正確處理農牧業矛盾,改變粗放經營和災害頻發、產量低的局面。因地制宜調整農牧業結構和布局,實行牧區畜牧業優先的政策,嚴格控制開荒;嚴格執行草原法,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原;實行以草定畜、分區輪牧;選擇水土條件好的地點,建立人工飼草料基地和各種改良牲畜(肉牛、肉牛和奶牛、細毛羊和半細毛羊、肉羊、改良馬等)生產基地。)來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半農半牧區實行以畜牧業為主、農牧結合的方針。穩定農區耕地,著力提高單產。
這個區域包括三個二級區域:1。內蒙古北部牧區;2.內蒙古中南部農牧區;3.長城沿線農牧區。
3.黃淮海區:該區位於長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東、豫西山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10省375個縣(市),耕地3.36億畝(居所有農業區之首)。復墾指標50%,是全國最大的小麥、棉花、花生、芝麻、烤煙生產基地。全區四分之三的土地是平原,上層深厚,無霜期175-220天,年降雨量500-800毫米,活動積溫≥10℃4000-5000℃。壹年中春旱夏澇經常交替發生,土壤鹽漬化廣泛發生在低平窪地。幹旱和澇堿是影響該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不利因素。
經過30多年的農業建設,有效灌溉面積已占耕地的55%,耕地中壹半的鹽堿地得到改良。生產條件的改善和農村政策的調整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83的棉花總產量是1978的5.5倍,占全國總產量的60%。溫帶水果蘋果、梨、柿子產量居全國第壹。林業和畜牧業薄弱,森林覆蓋率約為7-8%,人均牲畜折股僅為0.78頭。
為了充分發揮該地區巨大的增產潛力,必須進壹步綜合治理旱澇堿:提高防洪標準,加強排灌工程配套,調整機井布局,控制地下漏鬥發育,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堅持土地利用和土地耕作相結合,提高土壤肥力,大力提高單位產量。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合理布局經濟作物。大力發展牧、林、副業,改善農業生產結構。
這個區域包括四個二級區域:1。燕山太行山南麓平原農業區;2.河北、山東、河南低窪平原農業區;3.黃淮平原農業區;4.山東丘陵農林區。
4.黃土高原地區:該地區位於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伏牛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包括河北、山西、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227個縣(市)。這是壹個主要生產幹雜糧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產量不穩定,急需綜合治理。
該地區年降雨量大多在400-600毫米左右,但變化幅度較大,春旱嚴重,夏雨集中。該地區近70%的土地覆蓋著深厚的黃土層,黃土顆粒細,土質松軟。由於地面缺乏植被,加上暴雨的侵蝕,地面支離破碎,形成了臺地、梁、岬、溝壑交錯的地貌。無霜期為120-250天。長城以南和南坪山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可以改種農作物,小麥和棉花集中在晉陜的魏奮谷地。黃土高原的坡耕地大多種植耐旱耐瘠薄的黍稷。長期濫耕陡坡,加劇了水土流失,燃料、飼料、肥料都缺,形成了“越耕越窮”的惡性循環。黃河每年通過陜縣排出泥沙約6543.8+06億噸,其中90%來自該區。
家庭和地方要根據流域采取綜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發展本地區的農業生產。因地制宜地確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力種草造林,盡快提高畜牧業和林業的比重,實行農林牧綜合開發。大力建設基本農田,變粗放種植、薄收為少種高產多收。
這個區域包括四個二級區域:1。山西東部、河南西部的丘陵牧區;2.魏奮河谷農業區;3.晉陜甘黃土丘陵溝壑區農牧區;4.長、中、東及丘陵農牧區。
5.長江中下遊地區:該地區位於淮河以南—伏牛山,福州—英德—梧州線以北,鄂西山—雪峰山線以東,包括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共544個縣(市)。這裏人口密集,水、熱、資源豐富,農業、林業、漁業發達。
全區屬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年降雨量800-2000mm,無霜期210-300天,農作物壹年可收獲兩到三次,平均復種指數223%。平原約占1/4,丘陵山地占3/4。水網密布,湖泊眾多,淡水面積約占全國壹半。水稻產量占全國的57%,油菜(按種植面積)占全國的50%,茶葉產量占73%,桑蠶繭產量占48%,油茶籽產量占75%,淡水水產品占60%。柑橘、油桐、榆樹、竹子等在全國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這壹地區,水田得到集約利用,而旱地管理非常粗放。宜林宜牧的丘陵山地面積廣闊,或半貧瘠,或亂砍濫伐,水土流失加劇。許多淡水湖已經被開墾,面積正在逐漸縮小。夏秋季的洪澇和幹旱都在壹定程度上威脅著農業生產。
要進壹步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加強水利建設,根除水旱災害;改進耕作制度,把土地耕種和土地耕種結合起來;科學開發利用丘陵山區,大力發展林牧副業;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本地區的淡水,積極發展水產養殖。
這個區域包括六個二級區域:1。長江下遊平原丘陵地區的農業、畜牧業和水產養殖區;2.豫鄂皖低山平原農林區;3.長江中遊平原農業和水產區;4.江南丘陵山地農林區;5.浙江和福建丘陵地區的森林和農業區;6.南嶺丘陵地區的森林和農業區。
6.西南地區:該地區位於秦嶺南麓,百色-新平-盈江線以北,宜昌-漵浦線以西,川西高原以東,包括陜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共432個縣(市)。地處亞熱帶,以山地丘陵為主,是重要的農林基地。
這個地區水熱條件好,光照條件差。四川和貴州的日照時數是全國最低的。丘陵山地和高原占全區的95%。地形復雜,少數民族眾多,農業產區類型復雜多樣。種植集中在成都平原和數以千計的小河谷平原和山地盆地。它是中國重要的糧食、油料、甘蔗、煙葉、茶葉、柑橘和絲綢生產基地,也是用材林、經濟林和畜產品基地。皮棉產品和藥材,如桐油籽、生漆和烏桕籽在該國也占有重要地位。
全區平均復種指數僅為1.59%,雲貴高原僅為1.30%。糧食平均畝產量低,與其優越的自然條件不相稱,發展潛力大。進壹步發展農業,必須大力發展灌溉,改變冬水田、汪甜甜田、雷象田重於靠天吃飯的局面;改造低產田,提高復種指數;大力發展林牧生產,改變山區貧困狀況。
這個區域包括五個二級區域:1。秦嶺大巴山森林農業區;2.四川盆地的農林區;3.沿四川、湖北、湖南和貴州邊界的山地森林和農業區;4.貴州和廣西高原的山地森林和農業區;5.川滇高原山區農林牧區。
7.華南:位於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的南部,該地區包括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的191縣,是我國唯壹適宜發展熱帶作物的地區。
這個地區高溫多雨,水熱資源全國第壹,四季常青,生物資源豐富。夏秋臺風和冬季寒潮經常對水稻、香蕉和橡膠造成危害。山多田少,人少。近90%的地區是丘陵和山地,適合農業的平原盆地有限,森林覆蓋率超過30%。是甘蔗、香蕉、菠蘿、荔枝、龍眼、柑橘的主產區,橡膠的唯壹產地,也是重要的水產品、絲綢生產基地。
這個地區的糧食不能自給自足,農業生產水平差異很大。三角洲地區復種指數高達250%以上,滇南只有65438±0.34%,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只有65438±0.68%,生產潛力很大。今後,要發展農業生產,必須正確處理糧食、橡膠、甘蔗等的關系。,從全局出發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建設以橡膠為中心的熱作作物生產基地和蔗糖生產基地,大力改善水肥條件,提高復種指數和產量,建立區域糧食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林業、果樹和多種經營。
這個區域包括五個二級區域:1。福建南部和廣東中部的農林漁業區;2.粵西、桂南的農林區;3.雲南南部的農業和林業地區;4.雷瓊與南海諸島的農林區;5.臺灣省的農林區。
8.甘新區:本區位於包-延-天祝線以西,祁連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新疆、甘肅、寧夏、蒙古四省區131個縣(旗、市)。是壹個邊境線長,氣候幹旱,地廣人稀,少數民族聚居,農業和沙漠畜牧業主要依靠灌溉的沃州。
這個地區光能資源豐富,大部分熱量條件好,晴天多,輻射強。作物生長期的日溫差較大(多為12-16℃),但在光、熱、水、土資源的協調上存在較大缺陷。年降水量普遍不足250 mm,其中壹半以上不足100 mm,不能滿足農作物的最低需水量。幸運的是,山脈和盆地交替分布。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祁連山等高寒地區降水相對豐富(部分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區,永久積雪和現代冰川廣泛分布,成為山區的固體水庫。夏季,它們部分融化,補充河流,成為山麓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農業壹般是分散的小塊分布,大小完全靠“以水定地”。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只有少數高海拔山前地區有少量旱地,但產量遠低於水澆地。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伊犁是該地區的糧食(主要是小麥)基地,南疆是重要的長絨棉基地。沙漠地區畜牧業的特點是:平原(盆地)草場與山地草場相結合的季節性遊牧,羊、牛、馬等牲畜利用山地(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昆侖山等)的垂直帶。)明顯在不同季節作為牧場存在,夏季在高山亞高山草甸放牧,冬季在陽光充足的山麓谷地荒漠草原放牧,春秋兩季在疏林地、山前平原和沙漠放牧。該區畜牧業仍處於“靠天養畜”狀態,季節性草場失衡,草地建設較差,山麓農牧矛盾突出;農業種植管理粗放,鹽堿、風沙危害較大。
要進壹步發展該地區的農牧業生產,必須合理開發和節約水資源,改良鹽堿地;調整季節性草場,加強草地建設,實行農牧結合;造林種草,防風固沙。
這個區域包括三個二級區域:1。蒙古、寧夏、甘肅農牧區;2.北疆農牧區;3.南疆農牧區。
9.青藏地區:該地區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大部、甘肅省甘南自治州以及四川省西部天祝、肅南縣和雲南西北角***155縣(市),是我國重要的牧區和林區。
這個地區是壹個巨大的山區,由幾座高山、許多高原、湖泊和山谷組成。4500m以上的高原約占2/3,3000m以下的地區僅限於東部和南部的部分谷地,不到全區總面積的1/10。寒冷(地勢高,氣溫低)是這壹地區的主要自然特征,大部分地區熱量不足,只適宜放牧;東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的部分地區可種植耐寒喜涼作物;玉米和水稻等溫暖作物可以在南部邊緣山谷種植。我國太陽輻射量最大,日溫差大,為農作物大穗、大粒、大塊莖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前提。
該區天然草地約1.3億公頃,東部和南部以草甸為主,為優質草場。牲畜主要是牦牛、藏系綿羊和藏系山羊。農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麥、豌豆、土豆、油菜等耐寒性較強的作物。東南部和東部有廣闊的天然林,主要樹種是雲杉和冷杉。該區農業發展應以畜牧業為主,農、牧、林並舉,發展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主要措施是:加快共同飼草生產基地建設,擺脫靠天養畜狀態;提高牲畜質量,調整畜群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業,在本地區建立商品糧的壹席之地;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
這個區域包括四個二級區域:1。藏南農牧區;2.川藏森林農牧區;3.青幹牧區;4.青藏高寒牧區。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綜合區劃,中國農業綜合區劃。
附:九大綜合農業區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