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切如法,如夢如泡,亦如電。
中西方思維和理解最大的區別就是西方思維是哲學的。這可以從西方幾位大哲學家的觀點中反映出來。恩格斯認為,人壹半是野獸,壹半是天使。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西方人認為人性本惡。我贊同西方的人性論。想壹想,如果人性本善,那麽為什麽人類在社會中的壹切活動都要受到各種規章制度、制度、法律法規的約束?為什麽要從小進行道德教育?正是人性本惡。隨著人年齡的增長,人在社會中的活動必須受到教育和培養,受到道德、法律、法規的糾正和約束。否則人性會越來越邪惡。
人性是善還是惡?從壹個人在嬰兒期(還沒到教育訓練的階段)開始,最能體現人性和真實性。人天生自私,占有欲強,排外,不是嗎?妳觀察到壹個嬰兒生來就想要東西,搶東西,多了就玩,少了就哭鬧,和同齡人在壹起。大的總想欺負小的,等等。純粹的行為恰恰是人性最原始的表現。所以人性本惡,就應該對他進行教育和塑造,對嗎?
所以西方文化還是比較哲學的。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我們就像壹張白紙,可以在上面寫下最新最美的文字,可以畫出最好最美的圖畫。但是,妳也可以亂塗亂畫,不負責任。更何況,不要把這張紙扔掉,就像扔垃圾壹樣扔掉,讓它自生自滅。由此可見,父母如何對待這份後天的論文尤為重要。教妳向善,妳就向善,教妳作惡,妳就不向善。家庭成長環境和父母後天教育是孩子性善性惡的根本原因。
《三字經》說:人生之初,性本善。莊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固有的惡。從古至今,儒家和法家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至今沒有定論。我認為生命的開始是真正的自我。不為別的,只為生存,生存決定自我。家庭教育、後天成長環境、社會教育和影響是決定人性善性惡的關鍵。所謂性,就是自然。人天生只有生存本能,沒有善惡之分。妳和瘸子壹起生活,妳將學會跛行。保持好就學得好,接近壞就學得壞。這就是為什麽孟母常說他選擇了他的鄰居。
我們從上學開始就離開了家庭,這是走向社會的第壹步。學校教育我們要積極向上。如果性是好的,還需要教育嗎?相反,在固有的惡習中受教育還有用嗎?環境和社會是展示人的善惡的大舞臺,是人學習善的大染缸和大課堂。人性是由生存法則決定的。古人雲: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了生存,為了生存,妳也可能做壞事,或者殺人,偷貨。這種惡是後天獲得的,善惡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比如黑社會賺錢,發了財做慈善。原來壹個良民為了不餓死,搶了別人的飯吃。比如《悲慘世界》中,冉阿讓為了救妹妹的孩子免於饑餓,偷了壹塊面包入獄17年,被警察沙威追捕終身。
我們的社會之所以穩定和諧,壹方面是因為有法律來懲罰那些作惡多端的惡人。另壹方面是教育公民向善,從善中積累德性。所以環境和社會的教育和影響才是人的善惡本性的關鍵,並不是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也不是東方文化傾向於善。我主張壹個人天生沒有善惡,沒有背景,生存的本能決定了人性的同壹性。人為了生存把我放在第壹位是很自然的,所以我覺得人性就是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