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濟寧農村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真的很難找到。

濟寧農村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真的很難找到。

我也找不到。我給妳舉個例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政府關註的焦點也是學者研究的焦點。中國改革的第壹步起源於“三農”。顯而易見,未來中國的成敗也將取決於“三農”。泱泱大國,農業是根本,只有解決了“根本”問題,才是最徹底、最有價值、最革命的。

2006年4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發布了關於開展農村經濟重大問題研究的指示。根據NDRC下達的調研課題,作者在湘潭縣農村進行了針對性的調研,並利用湘潭縣委基層辦公室、縣委政研室、湘潭縣政府經濟研究室的相關調研成果,形成了壹份綜合調研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農民增收乏力、村莊建設規劃滯後、長效投入機制缺失已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四大問題。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原因是與“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相悖的政策失衡、體制障礙和城鄉差距。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筆者認為要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壹是以工業化的理念發展生產實現經濟重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研究;第二,過上好日子,以工業化布局實現社會重建——增加農民收入研究;第三,以市場化思維實現農村文明的制度重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四是村容整潔,以城鎮化戰略實現生態重建——農村環境汙染研究;五、以科技手段管理民主、實現文化重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研究

關鍵詞:農村經濟,經濟發展,和諧發展

三年來,中共中央制定出臺了三個“三農”壹號文件,有力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創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2004年2月8日,《國務院中央關於促進農民增收若幹政策的意見》發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的第六個壹號文件。文件要求,要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業支持和保護,努力實現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2005年6月30日65438《國務院中央關於進壹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意見》印發,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的第七個壹號文件。文件要求,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壹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產和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2006年2月21日,《國務院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發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的第八個壹號文件。文件要求完善和加強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良好開局。

難題之壹:鄉村債務問題

據調查,壹個較大的行政村每年的剛性支出約為654.38+0.5萬元,壹個相對較小的行政村不低於654.38+0.5萬元。但目前,大多數村莊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原因有幾個:壹是受政策制約,企業改制切斷了收入,稅費改革減少了收入,招商引資失去了收入;二是經濟發展空間小,受制於有限的土地資源、資金和自然資源;三是財政轉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預測的支出不斷上升,正常運行難以為繼。村級集體往往經濟薄弱,沒錢辦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突出問題。

壹,鄉村債務結構分析

~ ~縣鄉兩級債務合計551619900元,其中鄉級425863300元,村級125756600元。債務結構如下:

按成因分:A、地方項目和辦企業造成的債務149924.5萬元(其中鄉級13814100萬元,村級178.35萬元)。b、辦好福利事業,"九年義務教育"、鄉鎮衛生院和村福利事業建設負債5853.77萬元(其中鄉鎮481921萬元。村級10345600元),占比10438+0%。c)村級到期債務本息3599.48萬元(其中鄉級2484.72萬元,村級11476萬元),占比6.53%。d、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引起的債務492201萬元(其中鄉鎮壹級3070.66萬元,村級1.851.35萬元),占8.92%。e、由於村級財務管理混亂,幹部造成的歷史債務1335540元(其中鄉級9681400元,村級3674000元),占2.42%。f、農民欠繳稅費、集體債務逐年增加至654.38+006.402萬元(其中鄉級4659.72萬元,村級5980.48萬元),占比654.38+09.29%。h、其他原因造成的債務138185400元(其中鄉級127697800元,村級10487600元),占25.05%。

按債權人劃分:a .欠銀行、農村信用社、基金會等金融機構的金額為201317900元(其中鄉級17614460元,村級2517330元),占36.49%。b、欠農村項目業主3418.82萬元(其中鄉級2755.7萬元,村級66312萬元),占6.2%。c欠鄉村幹部7682.6萬元(其中鄉村幹部5769.09萬元,村幹部1.91.351.000萬元),占65.438+0.03.93%。d、欠鄉村教師2518.4萬元(其中鄉級2452.3萬元,村級661萬元),占4.57%。e、欠私人2568.06萬元(其中鄉級537.07萬元,村級1030.99萬元),占4.66%。f、欠其他經濟組織108817400元(其中鄉級60492400元,村級4832500元),占19.7%。h、欠其他債權人7960.58萬元(其中鄉級6408.47萬元,村級1.552.1.000元),占1.442%。

二,鄉村債務的成因分析

1,財力有限。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撤區並村、農村稅費改革、免征農業稅等農村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村集體不再擁有剩余產品分配權和經濟收入支配權,“五統壹三提”、農業稅附加等農村集體收入也隨之消失,鄉鎮大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被取消,預算外收入大幅下降,農村集體收入來源逐步排空;由於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短缺,企業組織化程度低,壹度繁榮的鄉鎮企業在90年代紛紛破產或改制,每個鄉鎮每年的管理費收入化為烏有。1988-1993年,國家實行“分稅、核定收支、分級承包”的財政管理體制。地方財政提留比例高,財政自主權大,財政狀況相對寬裕。但1994年後實行分稅制,地方專屬稅種只有營業稅、地方企業上繳利潤、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增值稅等小稅種。

2.剛性支出居高不下。由於機構膨脹,隊伍擴大,農村的工資、誤工補貼、辦公費、交通費等基本開支不堪重負,只能“暫緩”政策性增資。旱澇災害、森林火災、礦難等突發事件帶來的意外支出,讓原本就貧乏的農村財力更加捉襟見肘。,

3.財力流失嚴重。土地分戶後,村級集體財產枯竭;撤區並村和企業改制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嚴重;人身稅、關系稅、稅收征管力度不夠,導致不能按照國家政策足額征稅;農民增收緩慢,農業稅征收缺口大,欠稅征收難度大,征收成本高;自從實行分稅制以來,壹定四年的鄉鎮稅收任務必須無條件完成,完不成的鄉鎮只能高價買稅(20~30%的手續費)或高息借款;成立於1994的農村基金會、互助儲蓄社,從壹開始就以高息、高息吸收存款,非法大量放貸,直接威脅金融秩序。1999年國家下令強制關閉時,鄉財政向國家借款1.1.81億元,用於支付農民存款。農村“兩會”的集合,不僅做了縣、鄉、縣。

4、盲目擴大建設投資。改革開放初期,由於政企分開,政府辦企業,為企業擔保貸款,使得鄉鎮不得不花費巨資為企業虧損買單,為企業償還不良貸款本息;各種達標工程、政績工程浪費人錢財,使得鄉村債務劇增;為了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政府運用行政手段組織農民開發新的生產經營項目,並與農民簽訂保產合同。項目失敗後,政府不得不為農民支付巨額學費。

5.預算沒有約束力,而且浪費。鄉鎮人大會議上通過的財政預算報告往往是壹種形式。鄉鎮財政支出是拆東墻補西墻,根本沒有預算。第二,鄉鎮的財政支出往往是書記、鄉長說了算,不管預算有沒有預算。支出決策不僅脫離預算,而且基本沒有民主,更不用說財務制度了。三是村級財務管理混亂,鄉級財政專戶違規支出現象較為普遍。有限的農村財力“跑、冒、滴、漏”嚴重,鄉村債務的雪球越滾越大。四是鄉鎮主要領導變動頻繁(平均任期2年左右)。在領導的潛意識裏,根本就沒有什麽長遠規劃。大部分都是為了生活,守著攤子,想辦法,希望盡快擺脫“苦海”,支出的隨意性被無限放大。第五,村級支出沒有計劃。“錢是妳得到的,今天能用,明天不管怎麽花”是大多數村幹部的理財之道。

在現行的農村績效評估機制中,有許多數字性的強制性硬指標,但沒有行政成本的評估指標。鄉村幹部在行政過程中沒有成本意識,客觀上助長了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個別農村幹部為了自己的仕途和名聲,花公款制造虛假政績給自己臉上貼金。在農村財力越來越差的條件下,辦公費、交通費、通訊費、公務接待費不斷上漲,大吃大喝蔚然成風,公款送禮愈演愈烈。在公款消費中,講究排場、檔次和相互攀比,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群眾怨聲載道。

三,鄉村債務的影響分析

巨額鄉村債務對基層組織的運轉和農村社會的穩定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1是違法行政的重要誘因。農村收支不平衡後,農村幹部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行政資源,以各種借口向行政相對人收取各種費用。所以農村的“三亂”久治不愈;為了彌補工作經費的不足,農村兩級都熱衷於非法征用土地進行建設,從土地投機中獲得20-30%的收入;由於資金短缺,驅使政府機關和幹部采取各種隱蔽手段經商辦企業;農村幹部為了保證正常運轉,打著項目建設的幌子,千方百計想辦法通過非正常渠道和手段彌補工作經費的不足。

2、直接影響黨的執政能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沈重的債務負擔使農村主要領導整天處於“借新債、還舊債、避債”的狀態,影響了他們謀劃經濟發展的精力;湘潭縣幹部工資只有~ ~市1/2,長沙市1/3,而且不能按時發放。農村幹部為了繳納稅費和墊付工作經費,手裏握著幾千元、幾萬元甚至65438+萬元以上的款項,支付遙遙無期。成千上萬的農村人心煩意亂,情緒低落;面對存量和增量嚴重不足、被迫帶病超負荷運行、亟待改善的農村基礎設施、社會福利設施,農村二級無力改造建設,農村公共產品供需脫節現象更加嚴峻;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有限的農業技術推廣和教育經費被農村挪用慣了,直接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基礎教育。沈重的債務負擔使農村二次經營和公共服務職能難以正常發揮,勢必影響黨的執政能力。同時,由於公共投入不足,也直接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了農民的增收致富。

3、有損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巨大的鄉村債務使鄉鎮政府和村委會成為農村最大的債務人。對內,拖欠農村幹部的工資,公款私用,大到欠金融機構、施工單位的貸款,小到水電費、運費、餐費、辦公用品。而且在目前的情況下,農村根本沒有償還能力,只能采取可以拖延和避免的對策,社會公信力大打折扣。債主為了盡快討回欠款,無奈之下,無休止地糾纏鄉村幹部,封鎖幹部家和農村住處,堵住學校大門,強行搬走農具和辦公用品,使鄉村幹部聲名狼藉,無法開展工作。

第二個問題:農民增收問題

近年來,國家實施了壹系列惠農政策來增加農民收入,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農民增加收入的難度仍然很大。農民致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的,農民增收難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壹大挑戰。

首先是養殖業收入難以提高。農業抵禦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穩定性很大。雖然國家對農民種糧有補貼,但生產資料價格和機械運行費用的持續上漲,無形中增加了生產成本,農民在種養業上難以增收。二是工業化難以帶動。近年來,農業產業化有所發展,但農業整體競爭力不強,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對帶動農民增收不明顯。公司加農戶,協會加農戶,並沒有給農民收入帶來多大的好處。公司、協會和農民沒有真正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幾乎沒有從企業或協會的二次分配中獲益。有的地方把合作經濟組織或協會當成普通企業,有的當成社會團體,有的地方根本沒有應有的名分。這種混亂的局面使得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貸款、稅收、保險等諸多方面舉步維艱,嚴重阻礙了其發展。第三,難以通過轉讓增加收入。隨著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比例逐年增加,農民工和本地勞動力數量龐大。但由於綜合素質較低,大部分勞動力仍從事低收入工作,技術熟練勞動力轉移較少,無法獲得較高收入,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受到抑制。第四,靠政策增收難。2005年以來,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及其附加,“壹免三補”政策提高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但農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間也在縮小,沒有更多的辦法。

壹.農業政策的實施

稅費改革前2001年~ ~縣農民稅負為:農業稅2840.4509萬元,農業特產稅516萬元,生豬屠宰稅135.27萬元,鄉統籌4760.4645萬元,村提留188.6556萬元。人均繳納98元,平均畝(按計稅面積計算)繳納108元。壹些臨時攤派和搭車費用(大概30元/人以上)還沒算進去。

2002年稅費改革時,湘潭縣減少了壹批不合理的應稅區域,合理確定應稅產量,取消了農業特產稅、生豬屠宰稅和“五統壹三提”,將農業稅稅種規範為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2002年、2003年農民因稅費改革減少30元/畝左右。

2004年農業稅稅率由7%降為4%,全縣農業稅及附加總額為3304萬元,人均負擔31.98元,畝均負擔35.30元,比2006年5438+0.98元下降了67.42%。2005年農業稅全部免除,全縣預計免除農業稅6046.4萬元。從此,農民徹底從稅負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 ~縣* *在2003-2004年減免農業稅10116400元,並獲得上級財政同樣的專項轉移支付。

2002-2004年,~ ~縣* * *減免農業稅救災機構21.637萬元,優先用於農民、五保戶、烈屬、殘疾人、受災群眾和庫區困難群眾。

2004年,~ ~縣嚴格執行國家政策,發放直補資金970萬元,糧食補貼資金1544.4萬元,直接增加農民收入2514.4萬元,人均收入245438+0元。

二、2000 ~ 2004年~ ~全縣農民收入

< 1 >、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額及其構成的變化。

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2644元增加到2004年的3681元,五年增加1037元,年均增長8.62%。

從2000年到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度增長很不平衡(2000年比1999增長3.97%,2006年比5438+0增長5.3%,2002年比2006年比5438+0增長5.7%,2003年增長5.7%)。五年來,雖然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但有四年年均增速低於8.62%的年均增速;其成長規律具有很強的階段性和明顯的跳躍性。前四年是低速期,年均增速只有6.17。2004年是快速增長期,比2003年增加516元。增長16.3,首次超過城鎮居民純收入5.3個百分點。沒有2004年高速增長的支撐,年均增長8.62%是不可能實現的。

五年間,農民純收入的構成基本穩定。家族企業收入占比60.78%,五年間增減幅度穩定在58-2.5%之間;工資性收入占比36.19%,五年間增減幅度穩定在34.3 ~ 38.9%之間;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僅占0.87%和2.16%。2004年,湘潭縣農業總產值44.3億元,農業增加值2521億元,糧食種植面積1.874萬畝,糧食總產量85.72萬噸,生豬出欄234.49萬頭,農民人均純收入3681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6%、8.5%和655以上數據表明,隨著以“多予少取放活”為核心的壹系列支農政策的頒布實施,農業農村取得了多年來難得的好形勢。糧食生產在短時間內實現恢復性增長,農產品全面豐收,農業效益顯著提高。特別是農民收入增幅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成為縣域經濟尤其是國家宏觀調控下的農業大縣的最大亮點之壹。

二,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特征

1,農民收入的增長仍然依靠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收入來源渠道仍然狹窄。

2.農民收入的增長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2004年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政策效應。免征農業稅不僅減輕了農民負擔,更重要的是從根本上消除了農村亂收費的頑疾,讓各種搭車收費失去了依附性。廣大農民可謂歡呼雀躍,拍手稱快。直補和好供給為農民提供了政策增收的穩定渠道,同時減負增收使農民擺脫了“高負低收”的長期惡性循環。

3.農民收入增速長期在低位徘徊。以2000-2004年為例,年均增長率僅為8.62%,其中,2000年僅比1999增長了3.97%,2006年增長了5.3%,2002年增長了5.7%。剔除物價上漲因素,2000~2003年農民收入增長處於停滯和負增長狀態。

4.農民收入內部分化越來越嚴重。2003年,我們調查了8個鎮20個村50戶居民的收入,戶均收入8400元,其中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有17戶,占34%。年收入5000~10000元的26戶,占52%;年收入1000~5000元的5戶,占10%;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2戶,占4%。

三、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因素

1,農民增收的空間非常有限。1998以來,農民收入持續偏低的原因除了政策等因素外,還有壹個重要因素。經過10多年的家庭經營,農村的生產力和單位土地面積的生產效率都達到了極致。在新的經濟體制、產業結構和生產經營方式出現之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必然會進入“休眠期”。2004年的增產、增收、增效,是政策好、市場旺、人努力、天助的結果。政策的引導作用和市場的刺激作用再壹次達到了極致。保持2004年的良好發展態勢並不容易,尋求新的發展和突破也很困難。

2004年農作物的產量和價格也接近峰值,通過提高單位產量和提高市場價格明顯存在嚴重的“記憶”不足。在世界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持續集中、全球農產品貿易壟斷經營、發達國家對農產品巨額補貼以及對其他國家農產品進口設置綠色壁壘的國際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2004年,我國農產品平均關稅從45%下降到17%,許多農產品關稅普遍下調20-30%。國際農產品在中國的市場價格也會下降20-30%,農產品價格下跌的壓力越來越大。壹家壹戶的小規模生產已經無法承受國際國內市場的沖擊,國內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面臨新的考驗和挑戰。

雞年,農產品價格遭遇“寒潮”。先是米價比2004年下降5 ~ 8元/50kg,然後4月下旬到5月下旬,祭祀豬價格暴跌。好豬從去年的10.2元/斤下降到8.4元/斤,好豬從去年的11元/斤下降到8.4元。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創業板”。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就業機會相對較多的影響,特別是城市建設、制造業等需要農民工的行業增長強勁,農民工外出務工就業機會相對較多。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會為當地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提供壹定數量的就業崗位。據估計,近年來,工資性收入將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最重要貢獻因素。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勞務經濟也面臨著許多制約因素。第壹,競爭越來越激烈。全國有42億農村勞動力,農業勞動力需求只有6543.8+0.7億,還有3654.38+0億農村剩余勞動力。加上城鎮下崗職工和新就業人員,城市的承載能力相對有限。第二,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少。第三,勞動力供大於求,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體力勞動者的工資會越來越低。第四,湘潭縣的勞務經濟仍然是自發經濟,管理松散,組織化程度低。如果不高度重視,我們可能會失去壹些勞務輸出市場。

2.農民增收風險系數大。農村是壹個巨大的“露天工廠”。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民靠天吃飯。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農業風險救助機制。遇到自然災害,農民只能望天嘆息。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取得了超常規的快速發展,資源環境壓力與日俱增。眾所周知,過度開發和盲目擴張造成的環境汙染、水資源流失、生態失衡和資源短缺,必然導致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發,農民增收風險系數不斷增大。

3.農民增收的自主權非常有限。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受限於思想觀念和認知水平,農民固守自己的壹畝三分地,難以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土地波浪式流轉機制,產業結構調整困難重重。種田、養豬、打工並不能使農民收入實現量的飛躍和質的變化,增收動力明顯不足。

農產品價格是農業的“晴雨表”,農資價格是農業的“風向標”。農民只能無條件被動接受“兩個價格”,農民增收的不確定因素。從今天開始,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但農資價格飆升。尿素(下同)零售價格1950元/噸,同比上漲14.9%。鉀肥2200元/噸,同比增長29.4%;碳銨540元/噸,上漲17.4%;復合肥1050元/噸,上漲32.9%;種子9元/公斤,上漲28.6%;農田片14元/公斤,上漲4%;拋秧盤0.65元/個,上漲160%;農藥平均漲幅也在20%以上。由於農資漲價,農民的養殖成本增加了50多元/畝。按照湘潭縣2004年每人55.72元的“兩免壹補”計算,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被農資價格上漲完全抵消。

受煤電油運短缺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農資價格上漲有其客觀原因。但透過漲價現象,還是能發現壹些不可忽視的深層次問題。第壹,近年來輿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宣傳有失偏頗。農業和農村經濟剛剛出現轉機。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大肆炒作農村形勢,片面宣傳、誇大成績,忽視或淡化存在的問題,給人以“三農”問題已解決、農民已致富的誤導輿論。各行各業,尤其是農資生產商和經銷商,都在爭相分享“蛋糕”,為農資漲價埋下伏筆。二是農民對農資生產成本、零差率等生產經營信息完全不壹致。是否漲價,為什麽漲價,漲多少,都是生產企業和經銷商說了算。第三,國家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在農業生產資料的“產前”補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真正的“實惠”往往落到生產企業和經銷商手中。他們壹方面享受著國家的產業優惠政策,壹方面叫苦連天,叫囂著虧本經營,壹次次擡高農資市場價格。最後被壓榨的還是農民。

第三個問題:城鎮規劃。

壹、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二,當前1998年以來建設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存在的問題

第四個問題:投入機制。

1,財力流失嚴重,經濟發展受資金“瓶頸”制約。

2.上學難,看病難,貸款難,打官司難。

主要原因:政策失衡、體制障礙、城鄉差距。

原因之壹是生產經營方式落後,產業技術含量不高。

第二個原因:基礎設施薄弱,綜合生產能力脆弱。

第三個原因:鄉鎮機構臃腫,幹部隊伍龐大。

第四個表現:鄉村壹級經費緊張,基層組織運轉困難。

第五個原因:黨群關系疏遠,幹群關系緊張。

第六個原因:社會保障體系中勞務輸出的嚴重缺失造成了社會問題。

生產發展以工業化理念實現經濟重建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研究

  • 上一篇:供應鏈中的庫存管理方法
  • 下一篇:管理信息系統的實施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