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為什麽分稅制改革後財政收入高於gdp增速?

為什麽分稅制改革後財政收入高於gdp增速?

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具有典型的統計口徑和核算方法差異。這些表面原因也更好地解釋了前者比後者“高”的客觀事實,但大眾在認可這些原因的同時,總覺得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這壹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占稅收總額70%的流轉稅增速高於GDP增速。選擇流轉稅作為主體稅種,符合我國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體現了稅制符合以工業為實體經濟基本形態的經濟結構的具體國情,也符合我國是“大進口、大出口”的加工貿易大國的現實,是我國以流轉稅參與全球商品定價的必然結果。

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的表面原因。

財政收入與GDP在統計口徑和核算方法上的差異是導致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的表面原因。壹般來說,增值稅、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的稅基與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相同,它們之間存在穩定的彈性關系;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消費稅、資源稅、車輛購置稅的稅基僅部分對應GDP,相互之間的相關性較弱;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的稅基主要是與當期GDP無關的存量房產;海關征收的進口稅與GDP負相關。因此,財政收入和GDP的這些差異導致了它們增長率的差異。

壹是稅基與當期GDP無關的稅種逐漸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與基數GDP無關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等稅種,在過去的10年間,隨著房地產的快速發展和房價的快速上漲而大幅增加。房地產稅的稅基是企業擁有的自用房產原值總額和出租房屋租金收入總額,其增長率由納稅人財產所有權總額和房屋租金價格的增長率決定。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11年契稅收入276361億元,同比增長12.1%,契稅收入占稅收總額的3.1%。土地增值稅收入2062.51億元,同比增長665.438+0.3%,占稅收總額的2.3%。房地產稅收收入110236億元,同比增長23.3%,占稅收總額的1.2%。城鎮土地使用稅收入1222.26億元,同比增長21.7%,占稅收總額的1.4%。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占總稅收的8%。在土地和房地產稅收大幅增長的同時,各地土地出讓金也有巨大增長,對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有重要影響。

二是稅基與GDP負相關,進口稅收在增加。按照支出法,GDP占凈進出口,外貿進口是GDP核算中的壹項扣除。進口和GDP呈負相關,進口越多,對GDP的貢獻越小。從稅收的角度來看,進口稅是稅收的重要來源,進口越多,進口稅增加越多。這壹因素對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有雙重重要影響。從2010的情況來看,2010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關稅增長較快,增速分別為35.7%、36.6%。進口稅收占總稅收的17%。

三是按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和按不變價格計算的GDP。我國現行GDP指標按市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而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不考慮物價變動的影響。如果按現價計算,2011年我國GDP增速將高達17.4%,將大大縮小與財政收入增速的差距。

此外,按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有物價導致的累進稅效應。流轉稅和房產稅與物價上漲的正相關關系明顯。中國實行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以土地和房屋為核心的財產存量急劇增加。物價上漲對稅收增長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

四是在預算管理不斷加強的背景下,預算外收入逐步納入預算管理。2000年以來,國家實行以“收支兩條線”管理為核心的預算外資金管理改革,將屬於壹般預算收入性質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納入公共預算預算管理,與稅收收入統籌使用。2011年,我國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預算外資金全部取消,政府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據初步統計,2011年,中央財政約60億元,地方財政約2500億元,原屬預算外資金管理,現已全部納入預算管理。預算外資金的全部取消,也對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征管能力低下和征管能力不斷提高背景下設計的稅制框架。不可否認,1994推出的分稅制框架體系,有些“玩寬用窄”的痕跡。究其原因,主要是1994的征管和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自2000年以來,稅收征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此外,增值稅環環相扣的制度設計作用日益顯現,稅制從設計之初的“窄用”逐漸轉變為“用盡”,特別是重點稅源監控制度的大力推行,對於實現稅收收入的大幅增長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總的來說,稅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對於保證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的深層原因。

工業化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隨著中國制造業的不斷增長和中國對出口的高度依賴,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相應稅制保證了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

壹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和中國的制造業大國地位。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國內營業稅和進口貨物流轉稅、消費稅和關稅構成了中國稅制的主體。流轉稅壹直占稅收總額的70%左右。流轉稅增速快於GDP增速,是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的關鍵。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排名第壹,2002年有80種產品,2010有220種產品。數據顯示,中國2010年制造業產值高達1.955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產值的19.8%,而美國2010年為19.4%,這是中國首次超過美國。2008年至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年均增速高達20.2%,而美國為1.8%,日本為4.25%。中國的基礎工業產品和主要工業產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少則占世界總量的20%,多則占80%,相當數量的品種占50%以上。如此強大而驚人的生產能力,表現在稅基上的周轉天數上。

中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確立了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加工貿易大國地位,決定了中國商品和服務的巨大周轉量,“大進大出,兩頭在外”成為中國經濟的常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也有基於商品營業額的廣泛稅源。在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過程中,中國制成品的附加值不斷提高,稅源也相應拓寬。出口方面,2010年,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十五”末的93.6%提高到94.8%;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由“十五”末的56.0%和28.6%提高到59.2%和365438±0.2%,汽車、船舶、飛機、鐵路設備、通信產品等大型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出口取得新突破。

總的來說,流轉稅以商業服務的生產、交換和借貸為基礎,征稅範圍廣,稅源充足,不受生產經營成本和費用變化的影響,能夠保證國家及時、穩定、可靠地獲得財政收入。流轉稅的這壹特點,與我國“大進口大出口,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大國地位相壹致,與我國以工業為實體經濟基本形態的經濟結構相壹致,與我國以流轉稅為主體的分稅制稅制和基本經濟規律相壹致。這既是分稅制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的根本原因。

二是占GDP比重比較大的東部地區,宏觀稅負較高。壹個地區的稅負水平與經濟增長和經濟總量密切相關。即經濟越發達、發展速度越快,承受稅負的能力越強,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越大;另壹方面,經濟越不發達,稅負承受能力越弱,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越小。“十五”期間,東、中、西部地區稅收收入分別占全國稅收收入的70.8%、15.5%和13.7%,東部地區稅收收入占其GDP的比重超過十個百分點。“十壹五”期間,雖然這種情況有所改變,但東部地區的稅收占比仍然大比例超過GDP占比。

三是占比較大的工業企業宏觀稅負較高。產業結構決定稅源結構,從而決定稅負水平。壹定的產業結構規定了社會總產品的物質含量,稅源結構和稅收規模必然受制於產業結構所提供的活動範圍。因此,稅源結構和稅收規模必須以產業結構為基礎,不可能超出產業結構所提供的物質基礎。從我國的現實來看,我國已經免征了農業稅,第壹產業的稅負很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第二產業受自然約束較小,營業額大,稅收增長彈性強,所以稅負較重。第三產業雖然稅基廣,稅源廣,但長期以來,我國采取鼓勵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因此稅負較低。這決定了工業稅負水平較高,也在壹定程度上解釋了工業發達的東部地區宏觀稅負較高的原因。即地區差異與產業差異密切相關。東部地區工業化程度越高,宏觀稅負越高,而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程度越低,宏觀稅負越低。

第四,GDP比較大的國企宏觀稅負較高。中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1998到2010,我國國有企業比重從39%下降到4.47%,資產總額從68.8%下降到41.78%,主營業務收入從52%下降到27.8%,利潤總額從36%下降到。自2006年以來,中國非國有資產總量超過壹半。但是,在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重要礦產資源和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2010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水生產和供應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92.7%、91.8%、64.2%。石油加工和煤炭采選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71.6%和60.2%。在交通運輸設備、臺灣黃金和有色金屬行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行業的比重在365,438+0%-48.3%之間。

從上述稅源結構中的地區結構、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三維來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GDP相對較大的工業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宏觀稅負相對較高。這“三高”的實質是中國以工業為實體經濟基本形態的經濟結構和“大進口大出口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大國國際分工地位。

(作者單位:財政部財政研究所)

  • 上一篇:陜西商南小縣城賣房過戶流程,也需要交那麽多亂七八糟的稅嗎?
  • 下一篇: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免征增值稅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