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子弟考了農校
1939年,俞興德出生在橫山橋鎮的薛巷村。“壹個秀美的江南小村落啊。”提及故土的壹草壹木,俞興德都顯動容。
就在本村的小學校,俞興德讀完小學,隨後升入橫山橋中學的初中部。這位農家子弟“每天放學後都會幫家裏去做農活”。中學時的俞興德,已熟稔莊稼地裏的各種農活。
也因為是“出生農家、對農業有感情”的緣故,俞興德在初中畢業之後,毫不猶豫就報考了蘇州農校。1959年,不滿20周歲的俞興德從農校畢業被分配至蘇州地區農科所工作。農科所在蘇州市西北角的望亭鎮。太湖之濱這個小鎮上,俞興德邁開了自己農技生涯的第壹步。那幾年,俞興德的足跡遍及試驗田的每個角落。
在蘇南農村,農民們流傳著這麽壹句俗語,“看戲要看梅蘭芳,種稻要學陳永康。”陳永康多年摸索總結出來的水稻“三黑三黃”看苗診斷的系統經驗,壹直被農戶奉為“法寶”,他培育的水稻良種“老來青”被全國22個省市及15個國家引種。
讓俞興德感到自豪的是,在農科所期間,他曾有機會在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農業科學家身邊近距離學習:1963年,他有幸和陳永康壹起搞過高產示範方的實驗。
“文革”爆發後,已是農科所水稻栽培負責人的俞興德,壹下子從“紅苗子”成了黑苗子。在那些年的政治風雲中,年輕的俞興德認準壹個道理:“學技術沒有錯。”他盡量呆在自己的試驗田裏,仔細體會著水稻的生長奧秘。
1974年,國家下達了援非任務。當年10月,作為中國農業專家,俞興德遠赴坦桑尼亞,擔任姆巴拉利農場的專家組生產技術組負責人。在那裏,俞興德遠離國內的政治運動,沈浸在自己的農技專業中。等他回國時,“文革”已經結束。1979年,俞興德被任命為蘇州地區農業局糧食作物科科長。在地區農業局的工作才剛剛鋪開,兩年後,俞興德再次奉派去非洲,任中國赴盧旺達水稻專家組組長。
市長任上盯住“古城保護”
回國後不久,俞興德擔任了蘇州地區(後改為蘇州市)農業局的副局長。
“蘇州的老同誌都那麽好,特別善待成長中的年輕人。”俞興德記得,曾經的地委領導劉金山(鐵道遊擊隊大隊長原型)、彭灝等老同誌,“下鄉時都帶著我們,把好作風言傳身教地教給我們。”尤其讓俞興德感懷的是,這些老同誌不遺余力地幫助年輕人,“毫無私心雜念。”提起後來擔任蘇州壹把手、至今仍然被蘇州人尊稱為“老書記”的戴心思,俞興德話語中不勝感慨。戴老已經是市委副書記的時候,俞興德還是個科長。後來戴老做市委書記,俞興德和他“搭檔”做市長,“戴老對我們這些年輕幹部的幫助毫無保留。”
1984年的春節剛過,“戴書記就把我叫到辦公室,讓我去吳江做縣委書記。”彼時正在農業局副局長崗位上幹得正歡的俞興德楞了,“把吳江那麽重要的壹個縣交給我,真是壹點思想準備都沒有。”
但現在回想起來,吳江工作的這段經歷,俞興德認為對自己後來的成長“極其寶貴”。初到吳江,俞興德花了大把時間“沈到下面去”搞調研。結合吳江的縣情實際,梳理了工作重點。吳江是個傳統農業縣。俞興德去了之後提出要調整農業結構,抓好農副業生產“五條龍”。打破過去“以糧為綱”的舊框框,果斷停止違背自然規律的“雙季稻”栽作方式。
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知道,這在當時是要冒壹定政治風險的。俞興德給市委領導立下“軍令狀”:“雖然砍掉‘雙季稻’,但吳江的糧食任務壹斤不減少!”許多人為他捏把汗。事後證明,吳江不僅沒有減產,而且如期完成了糧食任務。可以說,俞興德見證並陪伴了鄉鎮工業“蘇南模式”的成長。在吳江工作期間,他花了很大心思抓鄉鎮工業的發展,在“促進”、“提高”和“保護”上,下足了功夫。
壹年之後,俞興德被任命為中***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兼市外經委主任。“蘇州是最早成立外經委的。”俞興德告訴記者,真正讓蘇州在“蘇南板塊”中脫穎而出的,是“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他認為,“‘開放’兩個字是法寶。”
過後不久,俞興德擔任了蘇州市長,和老書記戴心思“搭檔”。上任之後,俞興德把目光投向了蘇州的“古城保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處理古城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成為了擺在那壹屆領導面前的課題。“逼我們走出去發展,拓展出去,工廠搬出去,把老城改造保護好。”俞興德記得當時搞了52個小區,規劃成片改造。“陳雲、萬裏等老同誌都非常關心蘇州的古城保護。”俞興德說,他們在保留粉墻黛瓦的姑蘇特色同時,進行了汙水處理、設施改造,讓老百姓接受、享受現代生活方式。“發展和保護兩張牌,缺壹不可。”
1986年,古城蘇州迎來了建城2500年華誕。10月,蘇州舉辦了隆重的紀念大會,來自世界各國的友人先後來蘇州訪問。在俞興德眼裏,“古城不是包袱,古城是資源,它不是發展經濟的包袱和障礙,而是發展經濟的資源和名片。”
做了4年蘇州市長之後,俞興德調任鎮江市委書記。
從省領導到“慈善義工”
1992年3月,俞興德被任命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從壹個普通的農家子弟,就此成為壹名高級領導幹部。
上任伊始,俞興德仍然習慣“跑下去”。按照最初的分工,半年時間內,他的足跡遍及全省幾乎所有重點水系和蘇北沿海灘塗,提出了建設“海上蘇中”的概念。1994年之後,作為省委常委、副省長的俞興德,分管領域又有了新的變化,但他仍然恪守“為官須盡職盡心”的信條,“踏實盡好自己的本分”。
2003年,俞興德從省人大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之後,擔任了江蘇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的理事長。“我上任第二年,就去金壇慰問英雄女教師殷雪梅的家屬。”說到那壹幕,俞興德依然動容,“我去的那天,正好開追悼大會,黑壓壓的人群,滿城都在為壹個普通教師的壯舉感動”。
2005年,時任省委書記的梁保華找俞興德談話,要他“去把省慈善總會的擔子挑起來”。“從此就成了慈善事業中的壹名‘義工’。”他呵呵壹笑,“這壹幹,就到現在。”
俞興德到慈善總會工作時,全省慈善基金總量只有26億元不到,現在早已超過了140億元。而全省13個省轄市和104個縣(市、區)全部成立了慈善機構,部分地方已經延伸到鄉鎮、街道甚至村。俞興德在江蘇慈善事業中提出了“項目、宣傳和制度的三個創新”。從而擴大慈善影響和社會效益最大化。他們將救助重點,放到政府社會保障政策尚未覆蓋到的民生問題上,優先選擇困難群眾急需救助的項目。“在項目內容上、在捐贈形式上、在救助模式上,都要動腦筋、想新招。”在他任內,《江蘇省慈善事業促進條例》經省人大會議通過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地方性慈善法規。
從事慈善事業之後,常州慈善事業發展的勢頭令俞興德感動,常州慈善事業中不斷湧現的創新舉措讓他“作為壹名常州人感到驕傲”。俞興德感慨地對記者說:“常州是壹座有情有義的城市!”他認為,“這和常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