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眾人物被錯誤命名?“妳爸”是“我爸”,“數不清的書”被用來欣賞壹些驚天動地的文化事件如善行義舉,甚至有人把外國文學中提到的孟子翻譯成中文的“孟休斯”,可見我們非常缺乏基本的文化常識。這不僅是在公眾人物的範圍內,也是在公眾的範圍內。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壹些文史常識並沒有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仍然具有積極的文化生命力,仍然為廣大民眾所知曉。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區分:壹是我們的書面表達,比如我們仍然經常用“不發表”的理論來描述罕見的觀點;二是風俗習慣,比如我們過端午節就會聯想到屈原;第三,歷史文物,也就是我們的很多文物和旅遊景觀,作為文化的活化石,會讓我們追溯它們的歷史淵源。
擴展數據:
學習文化知識可以從閱讀開始,面對豐富的傳統,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
第壹,可以選擇兩三種古籍,比如《弟子規》、《三字經》、《遊學瓊林》、《龍文鞭影》、《千首詩》、《節奏的啟蒙》。這些書大多容易理解和記憶,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其中又以《遊學瓊林》為最,幾乎是傳統文史知識的集大成者。
其次,如果妳想了解更多,可以背誦唐宋詩詞100到200首,《詩經》《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都可以借助註解反復通讀。《詩經》幫助我們從文化源頭中汲取營養。唐代是中國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之壹,其文化高度濃縮在唐詩中。
仔細背誦就能得到它的文學脈絡。宋詞有些現代味道,對於人生終極意義的探討很有啟發。這些詩歌的基礎可以使我們的文化人格充滿自由、靈活和有意義的精神。《論語》是我們文化的根脈之壹,最好能背出來。
第三,如果我們決心探究國學的精髓,易經必須精進,史書、禮記、春秋必須熟讀,大乘佛教經典必須通讀。其他的比如荀子的文體,可以反復背誦,韓非子和孫子也值得把玩。
人民網-國學常識,為什麽經常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