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對被告人的法定量刑和酌定從輕處罰外,法官最後在刑法規定的各罪法定量刑幅度內決定被告人宣布的處罰。當然,刑法分則明確規定了各罪適用的法定刑,並征求了當事人及其家屬的意見。但是刑法規定的法定刑只是壹個範圍。法官如何決定處罰?以販毒為例。近年來,民事法院開始修改判決標準,限制投票權的行使,加強對公眾的公開和公平。販賣毒品罪是適用該判斷標準的犯罪。
換句話說,處罰的規範化就是引入民事法院判決程序的量化機制。換句話說,定性分析是主要的判斷方法,定量分析是輔助判斷的起點、基準刑和處罰點。判決書是被告人最終被社會判處的最終刑罰。法官在判決過程中,根據販賣毒品的種類、數量、次數和情節輕重,確定對被告人行為適用的刑罰幅度。然後綜合考慮和調整被告人的刑罰地位(包括重刑和輕刑情節),最終決定如何對被告人適用刑罰。
由於審判標準改革的復雜性,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僅限於審判過程的範圍。根據判決方法,可以根據被告人和案件的具體情況模擬被告人,以此來估計法官可能作出的判決。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刑法涵蓋400多種罪名),規範判決的成本非常有限。最高法院關於執行修改後民事訴訟法的公告。
在刑事審判中,需要考慮犯罪的後果和動機。首先必須考慮法律規則的壹些規定,因為這是演繹法律推理的前提概括。再者,似乎要考慮罪犯的行為,在前提下進行演繹推理。在犯罪行為中,犯罪人所處的階段不同,判斷的步驟也不同。同時,結果加重犯、犯罪未遂、共謀、串謀、實行犯、累犯、連續犯、犯罪構成和實行犯的存在是判斷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