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諸葛亮含淚斬馬謖
為了奪取天下大業,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了對曹魏的北伐戰爭。
諸葛亮在討論人選時,不顧民意,決定提拔談軍事的馬謖為鎮守戰略街亭的最高統帥。
馬謖出兵街亭前,立下軍令狀,說若有差錯,全家討飯。
但馬謖領兵到街亭後,不聽諸葛亮的囑咐,認為在山上紮營太冒險。他自以為通曉兵法,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在山上駐軍。
他自信地說,孫子兵法就是指揮、橫掃,死後才會生。
最終馬謖被著名的曹魏張合圍困,斷水斷糧。馬謖戰敗而歸。
馬謖失守街亭,戰局發生根本變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諸葛亮北伐曹魏的計劃流產。
於是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下獄,斬首示眾。
砍頭的時候,全軍落淚,諸葛亮也淚流滿面。
2、包拯的大義和對包勉的忠誠。
包拯做瀘州知府的時候,有個老婆婆來報案。被告是包勉,指控她殺害了老婦人的兒子,撞死了她的孫子,並殺害了她的兒媳。這是大案,兩條人命壹* * *罪,在現代社會是要判死刑的。
包拯接到報告後立即下令逮捕嫌疑人。
然而,嫌疑人很長壹段時間都沒有落網。包拯被這個案子搞得精疲力盡,道德和法律壹直在包拯腦海裏盤旋。
回到家,看見老婆手裏拿著撥浪鼓,問包拯要不要扔掉。
這個撥浪鼓承載了包拯童年的全部記憶,看到這個撥浪鼓的記憶也浮現在腦海裏。
這就要追溯到包拯小時候的故事,這個故事包含了被告包勉和他的母親,也就是包拯的嫂子。
大哥像爸爸,大嫂像媽媽。這句話在包拯身上得到了徹底的驗證。
包拯是最小的兒子,包拯的母親在包拯滿月前去世,生下包拯。那時,包拯還是個嬰兒。
嫂子心疼包拯,就把包拯帶回來養自己的。
那時候,我嫂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包勉。
大嫂同時在撫養包拯和包勉。牛奶不夠喝的時候,包拯會先喝,然後她兒子喝米粥。這是什麽樣的誠意?
包拯兩歲時,他的大哥給他的兒子包勉買了壹個撥浪鼓玩。他小時候,他的孩子都不懂事。包拯和包勉抓住撥浪鼓和包拯玩,但他們沒有得到它,哭了。大嫂拿著包勉的撥浪鼓去和包拯玩,她的孩子居然覺得心裏疼。
撥浪鼓還不小心劃傷了包勉的手,這讓包拯記憶猶新。
包拯的妻子拿出撥浪鼓,提醒包拯的嫂子的心和感情,並讓他為了她對包勉手下留情。
嫂子年紀大了,又沒有孩子,這對這個老人無疑是壹個很大的打擊。包拯不明白真相,但國法難容,最後選擇逮捕侄子。
經過審訊,證據確鑿。
包拯打開長矛,將包勉處死。
最後,包拯抱著侄子的頭痛哭。
擴展數據:
1,正義,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意味著公平和正直,沒有偏袒。
不徇私是指按照壹定的標準不徇私。因此,正義是壹種價值判斷,包含著壹定的價值標準。壹般情況下,這個標準就是當時的法律。
2.“義”字出自《荀子論》:“所以,以上之本也...正義容易直截了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