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長今》這部劇傳遍亞洲,成為很多人的記憶。仔細回想壹下,大長今用艾草當皇後熏烤穴位的場景有很多。近年來,很多國產古裝劇都融入了艾灸的元素。從《米月傳奇》到《女醫費明傳》,都有艾灸的身影。
影視劇畢竟來源於生活,都有壹定的事實考證。艾灸在每個時代的出現和流行都與其實用性密切相關。
艾灸自從出現在大眾視野,千百年來壹直是壹種獨特的魅力。更神奇的是,它被視為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自古以來就傳播到世界各地。......
日本人人享有健康
北齊清河元年,公元562年秋、八月,吳仁之從帶著《唐明圖》等160卷醫書漂洋過海,將艾灸文化傳播到日本。從此,艾灸開始在東營這片土地上生長。
在今天的日本,無論男女,壹生中必須艾灸四次:
在古代,日本人認為感冒是百病之首。為了預防感冒,十七八歲就需要艾灸。二十幾歲的時候要艾灸三陰交穴,有利於健脾補血,強身健體。三四十歲時,艾灸足三裏可促進脾胃消化;老年時艾灸足三裏、曲池,可以明目、固齒、延年益壽。
日本還有“不灸足三裏的人不要出行”、“灸風門穴”等諺語。
“追隨中國的艾灸文化和韓國”
公元541年,艾灸傳到朝鮮。當時中藥店的抽屜壹般都標有繁體字。
直到公元692年,古代朝鮮的醫學教育都是用《針灸A-B經典》、《針灸經典》和《唐明經典》等教材向學生傳授的。
現代韓國人也有將艾草剪下用草繩紮成壹捆掛在家裏的習慣,寓意辟邪驅邪。在韓國,每個家庭成員都會經常做艾灸保健,艾灸是大部分洗浴保健場所的必備項目。
“艾灸無國界,歐洲”
300多年前,艾灸傳到法國、英國、德國、荷蘭、瑞典、奧地利等西歐國家。
艾灸在西方被稱為“艾草”。這個詞是荷蘭人龐特和萊尼創造的,他們在17世紀中葉通過日本將艾灸傳入歐洲。德國的甘弗在艾灸的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外科醫生,在日本工作。
艾灸傳入西方後,起初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在艾灸的推廣應用上,拿破侖軍隊中的外科主刀醫生拉蘭是最傑出的壹位。在行軍過程中,他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艾灸。由於其出色的工作,艾灸在歐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中國的艾灸傳入西方後,在18世紀後開始流行,但從19世紀中葉開始逐漸衰落。
艾灸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包裹著神秘感出現,讓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和發現中找到奧秘,剝去神秘的外衣。從古至今的艾灸文化,既凝聚著古人的心血,也蘊含著現代的智慧,是中國傳統醫學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