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政府審計的起源是以西周時期的宰輔為基礎的。
2.秦漢時期是我國的建立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初步形成了統壹的審計模式(國家審計機構和監察機構相結合,經濟法制和審計監督制度相統壹)。二是“尚吉”(皇帝親自參與聽取和審核地方官員的財務會計報告,以決定獎懲制度)制度日趨完善。第三,審計地位提高,權限擴大。
3.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時期。隋開創了壹個新的制度,設立了壹個比較司,隸屬於吏部或刑部。到了唐代,比比審查的項目範圍很廣,獨立性和權威性都很強。宋代“審計部”的設立,是我國“審計學”的正式名稱。從此,“審計”壹詞成為金融監管的專用名詞,對後世國內外的審計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到了元朝,廢除了戶部,由戶部主管會計報告的審計,獨立審計機構就消亡了。明清時期設立了都察院,但其審計職能是壹攬子的。
5.民國成立後,1912在國務院設立審計局,1914北洋政府改為審計院,同年頒布《審計法》。
根據孫中山先生的五權分立理論,國民黨政府在監察院設立審計部,在各省(市)設立審計局,分別監督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國民黨政府還於1928頒布了《審計法》及其實施細則,次年頒布了《審計組織法》。審核員有審核員、審核員、檢查員等職稱。
同時,隨著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私人審計應運而生。1918年9月,北洋政府農商部頒布《會計師章程》,標誌著中國私人審計的誕生。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壹些大城市相繼成立,如謝琳創辦的鄭錚會計師事務所(北京,1921)、徐永佐創辦的徐永佐會計師事務所(上海,1927)。1925年3月,中國最早的民間審計專業機構上海會計師公會成立。
6.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沒有設立獨立的審計機構。企業的財務監督和貨幣管理是通過不定期的會計檢查來進行的。1983年9月,我國最高國家審計機關——審計署成立,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各級審計機關。1986年7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會計師條例》;1988 165438+10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6月1995+10月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實施,進壹步確立了政府審計在法律上的地位;2000年6月5438+10月,審計署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準則》。2003年5月1日,審計署頒布了《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的規定》,2004年2月,審計署發布了《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試行)》。2006年2月28日,八屆全國人大九次會議通過了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並頒布實施,為政府審計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至此,我國形成了國家審計、民間審計、內部審計三位壹體的審計監督體系,審計制度和審計工作進入振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