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細胞分析儀是醫院臨床檢驗中廣泛使用的儀器之壹。以往最原始的血常規檢查手段是通過顯微鏡進行人工鏡檢。隨著基礎醫學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應用,血細胞分析儀已成為替代鏡檢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血細胞分析儀帶分類。(xfa 6000智能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
血細胞分析儀的性能特點:
壹、性能特點:
1.現在的血細胞分析儀采用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絲杠傳動技術,避免了傳統傳動方式(如皮帶傳動)受環境溫度影響的弊端,使定量更準確,更耐用。
2.智能自動界標識別線使白細胞三分類直方圖和紅細胞血小板直方圖的識別界標分析結果更加準確。
3.國際領先的雙核嵌入式數字電路系統提供強大而穩定的控制和分析能力。
4.數據分析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話(ARM)技術,提供最穩定的分析結果。
5.只需壹鍵操作或手寫輸入信息,XFA6000Intelligent就會自動吸入血樣進行稀釋和分析,並準確提供19個參數和3個直方圖的22個檢測結果。中文界面,存儲1萬個結果(包括直方圖),真彩色8寸TFT屏幕顯示,內置熱敏打印機自動打印,讓操作過程非常簡單。
6.全封閉穿刺取樣有效避免了對操作人員的生物汙染風險;擁有18個註射位,完全可以滿足大型檢查工作,並具有緊急插入功能。XFA6000Intelligent將幫助您的實驗室創造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成就。
第二,日常維護非常簡單:
測試前,只要打開電源按鈕,即可完成所有準備工作,包括電腦自檢、沖洗、通道填充、空白值確認。測試後按關閉鍵XFA6000Intelligent自動沖洗所有通道,然後自動關閉,實現智能維護。
三、智能解堵設計:
xfa 6000智能的檢測部分采用紅寶石材質,孔徑精確,光滑不易粘連。此外還有堵孔監控功能,通過解堵程序可以進行正負壓沖洗和電子燒灼,消除堵塞。
第四,安全環保:
由於XFA6000Intelligent采用無氰試劑檢測血紅蛋白,省去了麻煩的廢棄物處理。註射針內壁和外壁的自動清潔功能確保了操作者的安全。豪華而人性化的設計將使您的檢查環境更加舒適和安全。
血常規檢查要註意哪些事項,才能更好的采集血液,讓血細胞分析儀分析結果?
壹.標本的收集
為了獲得準確可靠的試驗結果,必須獲得高質量的試樣。高質量的標本是高質量檢驗的第壹步。保證血液樣本中細胞的形態完整,是血液常規檢驗對高質量樣本的最基本要求。血細胞檢驗標本的制備分為采集和抗凝兩個步驟。
1.標本收集
根據采血部位的不同,最常用的獲取血常規檢驗樣本的方式有靜脈采血和末梢毛細血管采血。各種文獻表明,靜脈血樣是最可靠的標本,手指血是外周毛細血管血樣中最小、最穩定的血樣。研究表明,與靜脈血相比,手指血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仍然較差:白細胞計數明顯較高(+8%),血小板計數明顯較低(-9%)。因此,大多數專家建議,在常規血液檢查中,尤其是使用血液分析儀時,應使用靜脈血。
2.標本的抗凝
用於常規血液檢測的血樣必須用抗凝劑進行抗凝處理。在目前眾多抗凝劑中,EDTA鹽(EDTA-Na2、EDTA-K2、EDTA-K3)對白細胞形態和血小板的影響相對較小,最適用於血常規檢查。在大多數情況下,除了采血因素(生理因素、采血部位等)的影響外,血樣的質量取決於血液與抗凝劑的配比。).當血比過高時,由於抗凝劑相對不足,血漿發生微凝血的可能性增加。在血細胞分析儀中使用時,微量凝血可能會堵塞儀器,影響某些檢測指標。血比過低,抗凝劑相對過剩,會對檢驗指標產生嚴重影響。用EDTA抗凝後,白細胞形態會發生變化,這與時間和EDTA濃度有關。EDTA的最佳濃度(相對於血液)為1.5mg/ml。如果血樣少,EDTA的濃度會達到2.5mg/ml,中性粒細胞會膨脹,葉片消失,血小板會膨脹崩解,產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這些變化會使血常規和血細胞計數得到錯誤的結果。這在使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時尤為重要。
靜脈血和外周血均可被抗凝劑抗凝成全血樣本(樣本不含稀釋液或對樣本稀釋度影響很小)。顯然,外周血抗凝樣本很難達到合適的血液與抗凝劑比例。因此,大多數專家建議,全血比的制備難度很大。所以大部分專家建議血管采集靜脈血。
無論鏡檢還是血細胞分析儀,稀釋後的樣本大多含有抗凝劑,少量靜脈血或外周血(10-40μl)可直接加入壹定量的稀釋樣本中,制成所謂的預稀釋樣本。在大多數情況下,預稀釋標本的制備適用於外周血的血液樣本。
二、標本的稀釋
血液是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的紅色粘稠懸浮液。血細胞計數時很難直接計數血液。無論是鏡檢還是血細胞分析儀,血液在進行血細胞計數前都需要進行適當準確的稀釋。基於血細胞分析儀的基本原理,稀釋倍數和計數能力是血細胞分析儀設計和應用中最重要的設計指標之壹。如果稀釋率過低,會形成細胞排隊通過傳感器的重疊缺陷;如果稀釋比例過大,壹定測量體積內的血細胞數量就會過少,嚴重影響血細胞檢驗的測量精度。
第三,標本的保存
抗凝劑會因為時間和濃度的不同而影響血細胞的形態。研究表明,EDTA抗凝靜脈血標本在采集後5分鐘或30分鐘內,8小時內(室溫)可得到最佳檢測結果。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細胞分類的準確數據,標本可在2℃-8℃保存24小時。
預稀釋標本壹般需要在標本制備後10分鐘內進行測定;如果將細胞穩定劑添加到稀釋劑中,預稀釋樣本的儲存時間不應超過4小時。
總之,影響血常規結果的因素很多。為了獲得準確的測試數據,我們必須嚴格遵守實驗中每壹步的操作程序。本文所述內容僅為血常規檢查註意事項的部分總結,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或請常年在壹線工作的老師批評指正。
四、血細胞分析儀計數方法:
細胞計數具有數量多、速度快、易於標準化、計數準確率高等優點,適用於大規模人群健康篩查,但需要特殊儀器。壹些人為因素(如抗凝不足)和病理條件(如有核紅細胞、巨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等。)會幹擾白細胞計數。儀器在使用前必須按照NCCLS規定的方法進行校準,日常的質量控制工作必須認真堅持。
五、血液分析儀法紅細胞計數檢測原理:
血細胞分析儀法:利用電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
血細胞分析儀四個屬性的探討
血細胞分析儀,又稱血球分析儀,是醫療領域廣泛使用的醫療儀器。血細胞分析儀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臨床血液檢驗的質量和效率。但這種高科技的醫療儀器在區分血細胞的形態結構方面並不完善,目前只能作為全血細胞分析的篩選手段。如有疑問,血片必須在顯微鏡下復查,確認、更正或補充後才能出具報告。否則容易造成漏診和誤診。關於復試的標準,現有的體檢教材和操作規程都沒有明確論述。因此,根據我們的實踐和經驗,並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對其標準、內容和方法進行初步探討。
1審核標準
到目前為止,復檢還沒有統壹的標準。有人建議只要血細胞分析儀給出警告信號(FLAG)就要進行復檢,這太寬泛了,無法把握其範圍。比如壹個外傷後急性失血的患者,因為血液分析儀給出的信號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偏低,所以不需要復查血片。比如治療期間經常做血液學檢查的患者,往往不用每次都復查。在討論電影審查標準時,Dotson建議每個實驗室都應該定義自己的參數、直方圖或散點圖。血細胞分析儀的儀器功能圖或解釋標誌信息的出現是復檢的條件之壹,但應結合血細胞分析儀的狀態和患者的情況綜合考慮。
2審查的內容
很多人以為復查是為了白細胞分類,其實不是。審查應包括觀察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態;估計血小板或白細胞的數量(是否與儀器給出的數據壹致);觀察有無血小板聚集或紅細胞聚集,有無特殊形態的異常細胞和寄生蟲。
3對評審人員的要求
從事血片復查的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具備血細胞形態學的基礎和臨床知識,非常熟悉血細胞分析儀,尤其是各種直方圖和散點圖的正常和異常圖形,能夠解釋和評價異常圖形的意義。
審查人員首先要仔細閱讀分析儀給出的各種參數、直方圖、散點圖和提示信號。對可能的血液學異常或技術影響因素有初步印象。同時,結合患者的臨床情況(包括初步診斷等。),確定復試重點。
將血液混合均勻,盡快推入血片並染色。EDTA抗凝塗片不同於皮膚穿刺血直接塗片,在細胞形態上也有壹些差異。另外,大部分抗凝劑在體外存放了壹段時間,也會對細胞形態產生影響。
4復習方法
先用低倍或高倍鏡觀察,了解血切片和細胞的分布情況,血小板或紅細胞是否聚集(成串、成堆),尾部是否有大塊、成堆的異常細胞;在塗片厚度適中的情況下,繼續用油鏡瀏覽血液塗片,仔細觀察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形態,估算其數量。如果觀測結果與儀器報告壹致,可根據儀器測定的結果出具報告,無需任何補充檢測。
如果貧血或其他血液病患者的紅細胞數量及相關指標(如MCV、MCH、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直方圖或散點圖異常,應重點觀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含量、顏色、大小壹致性以及是否有有核紅細胞。如有異常,應說明並報告。由於血液在體外長期保存或塗片時的其他技術原因,有時在血液塗片的局部區域會出現壹些假靶紅細胞、口紅細胞和假球形紅細胞,經驗不足的檢查者往往會將其視為真正的異常紅細胞。最簡單的識別方法是瀏覽塗片的其他區域。如果真的是紅細胞異常,整個塗片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異常(不是個別區域)。
如果血小板的數量和直方圖、血小板的平均體積(MPV)異常,血小板的分布寬度(PDW)增大,首先要通過瀏覽血片來估計血小板的數量。Willians等人認為,正常情況下,在血液切片厚度適中的區域(每個紅細胞相互接觸但不重疊),每個油鏡視野內約有8 ~ 15個血小板;或者每10 ~ 30個紅細胞見壹個血小板。當然,這只是壹個粗略的估計[2]。根據我們的經驗,只要平時註意觀察,積累壹些經驗,瀏覽血片就不難大致估算出血小板的數量。同時要註意血小板的形態。
如果白細胞計數或直方圖異常,首先瀏覽血片,估計白細胞數量,觀察是否有幼稚或異常白細胞。如發現與儀器報告不符或有其他異常,則在顯微鏡下對白細胞進行分類計數。關於白細胞的分類,壹般的驗血人員似乎都比較熟悉。然而,精確分類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單個細胞的分類標準迄今尚未完全統壹。
在外周血白細胞常規分類中,粒細胞可分為中性、嗜酸性和嗜堿性三類。有時,為了輔助感染和血液病的診斷,臨床醫生要求將中性粒細胞進壹步細分為小葉核、桿狀核、晚早幼粒細胞、中早幼粒細胞等。區分桿狀核和分葉核細胞的界限壹直是困擾醫學實驗室的老大難問題。歷史上,由於對桿狀核的定義不同,各種報道所報道的桿狀核百分比差異很大,其參考值從0 ~ 5%到12% ~ 18%不等。為此,美國臨床病理學會(CAP)推薦了如下定義:“成熟粒細胞白細胞具有彎曲的、帶狀的核形狀,核葉之間無線狀細絲,稱為桿狀核;如果連接核葉的橋中有染色質,則此橋不是細絲,也是桿狀核”;“如果細胞核扭曲變形,導致細胞核的壹部分壓在細胞核的另壹部分上,使整個細胞核的形態看不清楚,則應判斷為分葉細胞核。”該建議已被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采納。按此標準,桿狀核細胞的參考值應為5% ~ 10% [3]。然而,盡管有這壹標準,但由於檢查人員個人判斷和解釋的不同,實際工作中仍存在矛盾和不壹致。各實驗室應按照統壹標準進行質量控制。
眾所周知,外周血中的淋巴細胞是高度異質性的細胞。在病毒、毒素等抗原的刺激下,部分會增殖轉化為漿細胞或未成熟細胞(母細胞),產生各種形態變化。如細胞體積增加;胞質改變較多,藍染色較深,部分含空泡;細胞核不規則,染色質變得松散,偶爾隱約可見有絲分裂。但如果缺乏豐富的臨床經驗,可能會誤認為是白細胞的幼稚細胞。
外周血塗片復檢雖然簡單,但技術性很強,而且主要靠檢查者的主觀判斷。壹個優秀的檢驗工作者,應該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血常規直方圖,認真審閱血片,進行綜合分析,使貧血、白血病、感染等許多常見病得到及時、初步甚至明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