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關於安全措施的國家法律

關於安全措施的國家法律

在西方國家,19世紀是報應刑盛行的時代。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階級鬥爭日益尖銳,犯罪現象,特別是累犯和青少年犯罪率急劇上升。資產階級的鎮壓措施已經難以奏效,報應刑原則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以社會責任論為基礎的目的刑主義應運而生。它認為國家對罪犯的懲罰不是對惡行的報應,而是為了防止再犯,維護社會治安。德國刑事法學家、刑事社會學派代表人物f·馮·李斯特的公式是:“矯正能矯正的罪犯,不能矯正的罪犯不做害人的事。”他們主張對那些無法糾正“危險狀態的承擔者”使用無限期的懲罰,或者在服刑後將他們送往訓練中心或其他特殊機關。這壹理論被壹些資產階級刑事立法者采納,保安處分制度應運而生。

壹些資產階級學者將治安處罰制度的發展分為原始和繁榮兩個階段。原始階段是指保安處分制度尚未被納入各國刑法典或刑法草案。在其鼎盛時期,保安處分已作為壹項制度系統地規定在許多國家的刑法典或刑法典草案中。這壹階段始於65438年至0893年的瑞士刑法典草案,即斯托斯草案。C Stooss在刑罰之外還規定了保安處分,這在刑罰理論中被稱為刑罰與保安處分的二元論。但保安處分仍處於從屬地位,處分只針對負有刑事責任的人。對於沒有責任的人,或者有特殊愛好的人,或者懲罰不夠使其由惡變善的人,適用安全措施,避免社會侵害。此後,各國刑法紛紛效仿,規定了刑罰和保安處分二元制,如1909的德奧刑法草案,1926的捷克斯洛伐克刑法草案,1927的意大利刑法草案,1927的日本刑法草案。意大利刑法典(1930)最早出現在正式刑法典中,將治安處罰定義為正式的、系統的制度,分為對人的治安處罰和對物的治安處罰。有兩種人被拘留和不被拘留。拘留包括:①送他們到農業懲罰場和工業場;(2)在治療和護理方面;(三)在刑事精神病院的;(4)在刑事感化院。非羈押包括:①自由監視;(2)禁止在壹個或幾個區域居住;(3)禁止不時進入出售酒精飲料的公共場所;⑷驅逐外國人。善舉擔保(上交壹定數額作為罰款基金,以保證在處罰期間不會違反規定義務)和沒收兩種。這部法典規定,無論是否犯罪,只要“推定”法官是“對社會有危險的人”,就可以適用保安措施。此後,許多國家的刑法典相繼規定了保安處分制度,但各國規定的具體內容略有不同。

除了刑罰和保安處分的二元論,還有保安處分壹元論的命題。第壹次嘗試是意大利人E. Filiu在1921年起草的意大利刑法初稿。他把社會責任作為刑事責任的基礎,而不考慮行為人的精神狀態。只要有犯罪行為,他就必須受到懲罰,只是懲罰的方式不同,而不是性質不同。所以懲罰和不懲罰沒有區別。然而,沒有刑事立法來實施這壹主張。為了有效預防犯罪,壹些社會主義國家在其刑法典中也規定了安全措施,如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刑法典1968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刑法典1976,都有安全措施。在羅馬尼亞,安全措施不是刑事責任的直接結果,而是針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人采取的措施,以減少這類人將來犯罪的可能性。因此,無論壹個人是不是罪犯(比如無責任人),無論他是羅馬尼亞公民還是外國人,都可以適用安全措施。安全措施包括:對長期飲酒或吸毒的人進行強制醫療;將精神病人或者吸毒人員送往醫院的;禁止無行為能力人擔任某種職務或從事某種職業;禁止因搶劫、破壞、投機倒把等犯罪被判刑的罪犯進入部分城鎮;將外國人驅逐出中國;沒收違法行為產生的商品(如假冒商品),等等。南斯拉夫刑法規定的安全措施的目的是消除可能導致行為人犯罪的狀態和條件,具有預防犯罪的性質。刑法規定了八項措施:①安置在醫療機構強制治療精神疾病;(2)人身自由條件下的連續強制精神病治療;③酒精或麻醉劑成癮的強制治療;(4)禁止從事某種職業或擔任公職;(5)不與公眾接觸;6.禁止駕駛機動車;⑦沒收特定物品;⑻驅逐外國人。其中,除第2項是1976新增加的外,其余均為1951刑法典原規定。

  • 上一篇:養父母去世,遺產全部留給姐姐,雙胞胎姐姐有個可怕的想法。她會怎麽做?
  • 下一篇:以熱愛祖國、學習法律、創造和諧為主題的征文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