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個家庭中,母親無疑承擔著撫養孩子的重要責任。雖然個性的培養與許多因素有關,但母親在個性的培養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正如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壹生,不幸的人用壹生治愈童年。”
著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在她的理論中將會危及孩子成長和性格形成的父母稱為“有毒”父母。“有毒”行為是指壹種習慣性的、持續性的行為,而不是父母偶爾情緒低落,對孩子發脾氣。控制欲強的母親
控制欲太強的媽媽會害怕孩子不再需要自己。這樣的母親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無法獨立生活。壹旦孩子開始試圖脫離自己的控制,內心就會無比痛苦,仿佛失去了生命的全部意義。
這樣的媽媽會認為孩子是她們生命中的壹切,她們會為孩子做壹切。所以,作為回報,孩子必須完全服從他們的控制,否則就是不孝順。
在熱播劇《小歡喜》中,洪濤扮演的宋倩是壹個典型的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她甚至把女兒房間的墻壁換成了透明玻璃,就是為了能隨時監督孩子。再加上女兒做的每壹個決定她都要參與,最後被逼到中度抑郁。有些媽媽不會用權力來控制孩子,她們會更喜歡用“關愛”的方式來控制孩子。
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舉個例子,壹個媽媽加班後要等孩子回家吃飯。孩子們明確告訴她不要自己等。結果晚上8點多孩子回家後,發現全家人都在等自己,沒吃飯。
這時,孩子感到壹種強烈的被綁架的感覺。其實這位母親是想用這種方式來逼迫孩子早點回家。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壹種道德綁架。
總之,控制欲強的母親致力於參與孩子的每壹個決定,這樣孩子的性格就會有缺陷,甚至長大後也無法完全主宰自己的生活。壹個有辱罵傾向的母親
父母是孩子童年大部分成長的世界中心,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和認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如何評價他。
虐待型母親有兩個特點,壹是言語過於偏激,二是經常虐待孩子。有些母親在生活中經常侮辱孩子的智力、外貌、能力甚至價值。其實,不僅是肢體暴力,語言暴力也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其次,是虐待孩子的頻率。有些媽媽會把壹件小事背來背去。就算妳說的有道理,孩子也不忍心從早到晚被人批評。
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會變得沒有安全感。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安全感的需求位於第二層次,幾乎可以視為個體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不安全感對孩子的傷害很大。童年是壹個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孩子長期遭受母親的言語暴力,會導致孩子變得焦躁不安,甚至形成自卑心理。
有身體虐待傾向的母親
“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些母親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會繼承這句話。在孩子不停哭鬧,反復挑戰,母親權威的情況下,大多數母親會選擇打孩子兩次屁股。
有身體虐待傾向的母親通常會打罵孩子,不是因為孩子犯了不可原諒的錯誤,而是因為這樣的母親會主動找茬。
工作的壓力,家庭的矛盾,她對整個社會的不滿,都會導致他隨便找個借口,開始對孩子拳打腳踢,把所有的負能量都發泄在孩子身上。這些母親大多在這種暴力環境中長大。在恨父母的同時,他們變得和父母壹樣,潛意識裏把暴力當成解決壹切問題和發泄負面情緒的唯壹手段。
好在社會上這樣的母親越來越少,社會道德和法律約束已經制約了家暴。
雖然出身家庭會影響壹個人的人格發展,但其實對壹個人的人格發展影響最大的還是母親。壹個合格的母親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