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水利廳水利旅遊管理中心)
在自然界中,城鎮作為人類的主要聚居地,也成為了人類文明發生、傳承和發展的地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重要城鎮基本都是靠河流布局的,河流成為人類文明發生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所以“母親河”這個偉大的稱號承載著人類對河流的熱愛和感激。
今天,人們對水的認識已經不僅僅是水科學,各種水利工程已經滲透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角落。這些水利工程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水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因此,水科學的重要性和普及性引起了全人類的關註。本文著重討論和回顧了中國人“天人合壹”的思維方式,以及當他們把自己看作大自然的壹個小成員時,對水文化和哲學的理解。
資源枯竭、環境汙染、溫室效應...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這些引起人們關註的問題伴隨著近百年的工業革命,以及西方唯利是圖的資本經濟及其適應西方工業社會的政治制度對人的異化和發展。
這不是工業革命本身,也不是任何學說所固有的,而是與思想的來源,與壹個民族用什麽滋養人性的靈魂息息相關。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我壹直把自己當成大自然的壹個小成員,與大自然為壹體,與大自然融為壹體,深刻理解自然之道,把自然的規律當成人類的規律,把自然的規律當成人類遵守的“規律”。這是中華民族思想之源,中華文明之根。在西方,自然被視為與消費品相對的對象。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提高消費品的消費能力,以滿足人類的需求。用戰爭掠奪的財富美化自己的家園,通過發展生產力提高消耗世界其他地方資源的能力。
資本本身沒有錯,關鍵在於驅動者的靈魂。受辱之後提出“向前跑”,壹開始就差點把幾千年遺留下來的生態環境消耗殆盡。
人類的終極目標是什麽?不是發展生產力,也不是什麽主義。應該是人類的永生、幸福、快樂,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前為全人類創造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重拾這種大智慧,繼續造福全人類。
“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這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智慧和思想源泉。作為自然的產物,只有把自然規律作為思維方式,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才能與宇宙、與世界、與日月永恒。這是中華民族“天人合壹”的核心思想,也是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天人合壹”不是壹種形式,也不是追求的結果,更不是壹種方法,而是壹種思維方式,即人們所說的融入自然,依附於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宇宙融為壹體。
“人定勝天”原本只是壹種精神和勇氣。人們把它當作壹種方法,結果,我們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世間萬物各有其道,各有其事,構成了和諧的和諧景象,其運行無需任何人監督和激勵。
日月星辰按照宇宙規律不斷運動自己,賦予了人們“自強不息”的智慧,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
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遼闊厚重,她哺育萬物,不離不棄。這種“厚德載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壹種生活態度,壹種對世界的責任感。正如佛家禪宗所說,“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天。是我們古代人對全人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多麽偉大。
有了精神和態度,我們也需要更符合自然規律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來引領和引導人類社會的和諧進步。
我們古人把自然界的構成分為五種屬性,即傳統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其實古人是想把自然界的五種屬性作為人類的五種智慧,把這五種智慧作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只有遵循這五大智慧,才能達到天人合壹的境界,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金”代表著強大的智慧,“木”蘊含著成長的智慧,“土”是承載和孕育萬物的智慧,“火”代表著激情、轉化和升華的智慧,“水”則更為深遠,成為中華文明的主要源頭。
縱觀古今中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口的發展和演變,基本上都與遠離江河湖海的程度有著內在的聯系。沿海國家比內陸國家發達,沿海、沿江、沿江城市比山城發達。
中國很多發達城市基本都是沿著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布局的,基本形成了由大江大河串起的城市群。
從這個角度來看,水主導著人類不同地域的發展趨勢、發展模式和發展程度。根本原因是它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影響了歷代的執政理念。2011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水是治國安邦的大事,號召全國人民大力開展水利建設,保護水環境,珍惜水資源。“十二五”將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治水的高潮。水決定幸福、安全、生產和發展,水貫穿整個社會文明、經濟文明和政治文明。當然,這些主要是從物質角度關註民生和社會國家安全。人民幸福的立足點是“和諧”。尋求和諧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以和諧理念為指導,以建設和諧文明為目標。就人類社會本身而言,是前所未有的。那麽,誰是我們實現和諧文明的道德標桿和智慧典範呢?
在自然界中,風和水是可以激活環境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其中水是最高的,最深的,也是最神聖的,只有水才能使環境充滿生機和活力。科學家探索宇宙中的生命,以尋找水為主要標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生存、生產和生活對水的物質需求和防洪的需要,水科學的研究成為無數自然科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本文著重探討水的哲學和智慧。
在中華文明中,據說記載最早的書應該是《河圖》和《洛書》,很多人稱之為玄學經典。我覺得其實應該是古人在試圖征服黃河洛水的過程中積累的精神財富。也許是造物主知道自己說的輕巧,為了讓這筆財富傳承給後代,他在它的起源上加了壹個神秘的傳說。易經和百家爭鳴的經典,壹個由“河圖”和“洛書”演變而來的學術體系,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滋養著東方哲學的成長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和世界的精神食糧,終有壹天會滋養全人類。《河圖》主要著眼於解決宇宙間事物的內在關系,《洛書》則著眼於以水的智慧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
因此,水的哲學和智慧是中華文明的源泉和精華。
從洛書的數學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大智慧,描述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傳統數學中,1是最小的,9是最大的,10代表完美、和諧、最好的狀態。從“洛書”的數學模型可以看出,三個對角線數之和為“15”,都有“5”的影子。如果舍棄中間的“5”,即在沒有“5”的狀態下,對角和正好是“10”。換句話說,在沒有“5”的狀態下,是最完美最和諧的,會達到最好的狀態。在1 ~ 9的序列中,1最小,9最大,5居中。九宮格裏,事物在以“5”為中心的狀態下(都有“5”的影子),是很難完美的。這裏的“五”就是“我”,“我”就是“我”,也就是說,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只有在“無我”的狀態下,才能達到最完美、最和諧、最好的狀態。
所謂“無我”,不是妳不存在,而是妳不把自己的觀點和行動強加於人和事,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妳可以克服壹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
在自然界中,只有水才能達到這種“無我”的狀態,因為“無我”和“我”無處不在。“水”是看不見的,無色無味的。因為“看不見”,所以能跨過千山萬水,走過萬裏深淵,持之以恒,直到抵達大海;因為“無色”,所以能成就五彩繽紛的色彩;因為“無味”,所以能做到各種口味。水能隨各種環境的變化而立即變化,古人稱之為“變”。
中華民族最高的哲學經典《易經》,以“水”“無我”為核心概念,從“洛書”的數學模型演變而來,成為經典之群之首,萬經之王,幾乎主宰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和繁榮,成為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智慧源泉。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智慧,以“水”“無我”智慧為核心概念的“洛書”數學模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壹大貢獻,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任何個體,作為和諧社會中的個體,都需要以水的智慧和道德滋養我們的靈魂,以個體的點滴文明匯成江河,成就大海的偉大。
人類社會和大自然壹樣,復雜多變,充滿危險。我們也需要更多的水的智慧來推動社會實踐,推動人類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無形的智慧:水沒有固有的形狀,所以能適應各種有形的環境,因為它是無形的,到處都有它的身影。就人的性格而言,可以理解為“隨和”,先“從”,後“和”。如果壹個人在任何時候都以我為中心,把自己固有的個人觀點強加給別人,堅持把私利放在第壹位,人生的道路只會越走越窄,最終寸步難行。我們要以水為榜樣,實現讓所有河流流動的抱負。
低的智慧:水往低處流是它永恒的定律。只是因為水能低,總是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所以千溪並流,百川歸海。海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這是低的智慧。
得益於它的智慧:“性本善如水”,“水善萬物而不爭”,這是古往今來眾所周知的哲學名言。“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這是中央1號文件的開篇表述。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資源、關鍵資源和戰略資源,也是地球生命系統最基本的要素。不管水的地位和作用有多高,它實現了妳想實現的東西,支配了多少利益,但它從來不占有它創造的任何利益,它從來不占有它創造的任何價值和快樂。
自強不息的智慧:流水永遠不會停止成為大海。為了奔向大海,穿越各種復雜的環境,克服無數的困難,成就無數的精彩人生,壹路上創造無數的奇跡,這壹切都源於自強不息的精神。人們很難做到這壹點。我們大多數人依靠法律的約束和制度的規範,在嚴重的功利思維下,勉強做出點成績,甚至因為生計而勉強工作。縱觀古今,成就大事的人,都有壹種自強不息、鍥而不舍的精神。
“滴水穿石”憑借剛柔並濟的智慧,成為千古勵誌名言,細微之處彰顯水的力量。我們忘不了雄偉、迷人、多姿多彩的地貌和奇特的地下洞穴,除了地質結構本身,如果
沒有各種冰川和流水,就不可能形成,尤其是喀斯特地形,這是茹·柯崗的智慧創造的偉大奇跡。文化看似弱小,無形,卻能緊密團結壹個民族,使之強大。作為軟實力,是強國的基石。古往今來,千軍萬馬不如壹個說客,《孫子兵法》中“剛柔並濟”的例子比比皆是。
成人美容的智慧:在自然界中,水的所有功能基本上可以說都在成人美容中。“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得到了高度概括。至於人類社會所說的洪水災害,其實是自然規律,這也正是我們違背水科學或者對這個自然規律重視不夠的原因。
包容智慧:其實水的“無我”狀態最能體現其包容性。它能自我調整適應各種客觀環境,無條件接受外界的各種因素。
自來水的自我循環不斷清潔自然環境,帶走城市垃圾。它是人類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清潔系統。它能接受許多被人類或大自然拋棄的骯臟東西,並默默“帶走”,努力工作,無怨無悔,這是聖賢所具備的高尚品格。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不應該回避,而應該認可和接受,並且可以用水的智慧去改變或改造。
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的智慧:因為水是“無形的”、“無我的”,所以它在自然界中無時無刻不在審時度勢、順勢而為。隨時隨地對外部客觀環境保持謹慎,調整自己適應環境,並以外部環境為榮。
水的智慧是無窮的,可以根據需要不斷探索。人類作為自然的產物,應該了解、尊重和遵守自然規律。水既然是生命之源,它的智慧基因就應該成為人類智慧的基石;水的智慧和美德應該成為全人類的君子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