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國家預算
國家預算是經法定程序編制和批準的國家集中財政資金統籌分配的年度財政收支計劃。它是以收支清單形式出現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國家財政實現計劃管理的工具。國家預算要按照壹定的程序來編制,中國采用的是“兩上兩下”的制度。國家預算編制完成並經國務院批準後,必須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準,審查和批準後的國家預算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國家預算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準後,國務院和地方政府作為預算執行機關,負責組織國家預算的執行。財政部門作為職能部門,負責國家預算的具體執行。
國家預算也是國家的基本財政計劃,這是從國家預算與綜合財政信貸計劃和整個國民經濟計劃的關系來看的。綜合金融信貸計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資金方面的綜合反映,國家預算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綜合金融信貸計劃包括國家預算收支、預算外收支、銀行信貸收支、企業財務收支和其他計劃。國家預算是綜合金融信貸計劃的中心環節,因為相當壹部分國民收入是通過國家預算集中分配的。在社會主義財政體系中,國家預算處於主導地位。這是因為國家預算是國家的基本財政計劃,國家預算的計劃安排反映了國家的方針、社會和經濟政策,以及國家活動的方向和範圍,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預算還反映了社會主義主要的財政分配關系,包括中央與地方、國家與群眾之間的分配關系。
二。預算外資金
所謂預算外資金,是指在國家預算之外,由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管理的資金。它是社會主義金融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情況千差萬別。為了充分發揮地方政府、部門和單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賦予它們壹定的財權和財力,因地制宜地解決壹些問題。預算外資金涉及面廣,項目分散,具有分散性、自主性和專用性的特點。國家預算內資金與預算外資金之間存在互動關系。為了保證國家預算內的收入,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項目、標準、範圍和用途進行,不得隨意提高收費標準,更不能亂用。否則預算中的資金就會被挖走,造成資金分散,影響整個經濟的宏觀調整。
隨著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地方主權擴大,企業經營權進壹步到位,預算外資金迅速膨脹。預算外資金占財政資金的比重從壹五時期的10%上升到現在的90%左右。預算外資金在財政體系中的地位越重要,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就越大。在繼續充分利用預算外資金滿足地方、部門和單位專項資金需求的同時,必須加強管理,接受財政部門的監督,以免沖擊計劃和市場,對經濟運行產生不良影響。
第三,國家稅收
稅收是憑借國家政權,由國家依法預先規定的壹種強制性的、無償的財政收入形式。國稅是社會主義財政體系的重要環節。稅收是獲得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之壹,在積累資金和調節經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稅收收入占國家預算收入的90%以上。未來隨著稅利分流和財產關系的明晰,稅收在整個國家預算收入中的比重會下降。
第四,國家信用
又稱國家財政信用,是指國家作為債務人以信用的方式直接籌集財政資金的行為。國家信用是社會主義金融體系中的調節環節。國家信貸的內容主要包括國內債券、國外貸款、財政信貸和支農周轉金。國家信用作為籌集建設資金的壹種手段,在克服財政困難、平衡財政收支、保證國家建設資金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建國初期,為克服財政經濟困難,緩解嚴重的通貨膨脹,1950年發行人民勝利債券,1954年發行經濟建設債券。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進壹步解放思想,通過發行國債和國債保值,在國內籌集財政資金,同時向國外借款,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資,加快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步伐。實踐證明,用國家信用籌集財政資金,只要數額適當,使用合理,對加快我國經濟建設,緩解財政困難,抑制通貨膨脹,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動詞 (verb的縮寫)國有企業融資
國有企業財務是反映國有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企業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它是社會主義金融體系的基礎。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是國家財政分配的物質基礎。國家財政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國有企業的稅收和利潤上繳。近年來,隨著各種經濟成分的發展壯大,國有企業的收入有所下降,但仍是財政分配的基礎。國企財務反映的是企業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而不僅僅是分配。因此,並不是整個國有企業金融都屬於金融體系,而是納入社會主義金融體系的主要是國家金融與國有企業的關系。即國有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後,按規定向國家財政上繳稅收和利潤;同時,國家財政根據國有企業的資金需求,通過財政撥款或銀行貸款,滿足國有企業對基本建設資金、挖潛改造資金和流動資金的需求。新會計制度實施後,法定盈余公積金和公益金也按壹定比例從稅後利潤中提取,以滿足企業發展和集體福利的資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