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道德教育研究報告(二)

道德教育研究報告(二)

二、研究的意義

l、理論意義

首先,責任感培養的研究豐富了德育研究的內容。其次,對責任感培養的研究進壹步拓展了責任感的層次。本課題將“責任感”分解為對自己、家庭、集體、社會、國家乃至影響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負責等幾個層次,更有利於加強責任感教育的針對性,提高德育的時效性

十、現實意義

壹方面,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責任意識的現狀,為學校開展責任意識教育提供實踐依據。另壹方面,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現狀,為教師進壹步提高責任意識培養的有效性提供參考。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入的實踐研究,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同時,找出責任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結合學生實際加以改進,使責任感培養的方式、方法和途徑更加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和學校德育實效性的提高。

第三,文獻綜述

X.責任概念研究

從目前對責任概念的研究來看,對責任的含義有多種解釋。壹般認為,責任就是主動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註對人的責任的研究。壹些研究論文和專著對責任有相關論述,但專門論述責任問題的著作很少。更多的作品是通過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等思想政治教育來論述對學生的責任教育,或者從教育的其他角度來談責任。

X.責任的詞源分析

什麽是責任?《現代漢語詞典》對“責任”的定義是:①應盡之責,盡職盡責;②因沒有做好該做的事而應承擔的過錯;追究責任。

本研究中的責任是指責任,是對學生內部事務內容和要求的具體規定。職務有不同的種類,按職務的內容劃分,包括工作職務、學習職務和活動職務:按職務的承擔者劃分。有組織責任,也有個人責任。本研究中的責任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和活動中的責任。

十、責任感

什麽是“責任感”?《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說,自覺做好本職工作的心情,是指壹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家庭和集體、國家和社會的認識、感受和信念,以及相應的遵守規範、承擔責任、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

十、責任感的培養

本課題中責任感的培養是指教師通過壹定的途徑和方法,幫助學生積極感知自己的責任,產生積極的態度和體驗。

第四,研究計劃

十、研究目標

本研究對責任意識培養的發展歷程、現狀和趨勢進行了梳理、探討和研究,分析了當前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探索了影響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有效開展的阻礙因素,並給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有效推進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實踐活動。

'十,研究內容'

(十)審視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培養中學生責任感的意義。

(十)研究分析中學生責任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十)解釋責任感的概念定義和主要內容。

(十)探索培養中學生責任感的基本模式和實踐方法。

十、研究方法

(十)文獻研究法: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資源。搜索和收集相關著作,仔細閱讀相關著作,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為本研究尋找靈感和立論依據,進壹步整理和分析所有信息,並結合研究實踐進行發展和補充。

(十)問卷調查: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問卷調查,了解了中學生責任感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十)訪談法:通過對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個別訪談,深化中學生責任感存在的問題,探索解決辦法。

五、研究方法的實施

“中學生責任心培養研究”課題研究以來,課題組全體成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從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教育和引導,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十、構建培養學生責任感的目標體系

我們把責任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總抓手,把每學期的第壹個月固定為“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月”,突出責任教育,細化標準,分解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要求,使目標和內容具體化,以“縱、橫、橫”為框架,構建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三維目標體系,使整體德育環境在各個層面都有責任教育目標。

縱向目標體系:根據學生學習時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形成序列。比如在要求學生對自己負責上,我們要求初壹學生“相信自己,我能行”;初二學生“生活能自理”;初三學生需要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增加“提高生活質量,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的要求。這樣才能有序培養責任感,便於操作。

橫向目標體系:“培養中學生責任感”的內容分為五個方面:

自我責任感就是對自己負責,包括對自我身體、人生理想、權利義務的責任感,以及對學習、生活、工作等具體生活形態的責任感,包括對自我行為的過程和結果、承諾和過失的責任感。

b家庭責任就是對家庭負責。結合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培養尊重父母長輩的基本人際關系意識。

c集體責任就是對集體負責,通過建立班級集體,積極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讓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學會包容、放棄、控制:讓學生學會競爭、合作、負責;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如何使個人行為遵循集體規範,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從而培養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關系的能力。

社會責任意味著對社會負責。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工作,自覺維護社會秩序。通過青年誌願者等社會實踐和活動,對學生進行“熱愛社會,對社會負責,做壹個服務社會的人”的主題教育。教育學生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努力做壹個服務社會的人。

e民族責任感是指對國家和民族負責,具有熱愛祖國的信念和情感,具有捍衛和維護祖國尊嚴的意識。教育學生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將個人利益服從於民族和國家利益,勇於參與社會變革,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

跨目標體系:責任感的培養滲透在學科活動、教學活動、學校活動、家庭活動、社會活動中,相輔相成,保證實驗活動的全面實施。

x、實施分級教育,培養學生積極負責的態度。

根據德育具有層次性、滲透性和連續性的規律,我們把培養學生責任感的基本方法概括為八個字: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分步實施”是指逐步實施教育內容;“整體提升”是指壹、二、三年級可以根據不同的要求和目標,同時向高層次目標發展。

初壹年級開展“責任在我身邊”“三愛”主題活動,即愛自己(我展示風采)、愛學校(我愛我校校史展覽)、愛班級(我愛我班我做主)、愛國旗(國旗下講話)。同時,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重點是學生行為規範的訓練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在註重主人翁意識培養的同時,盡快熟悉和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教育學生做“文明、勤奮、樸實、進取”的合格學生;加強學習目的教育。教育學生明白,今天的學習是為將來做壹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打基礎。所以,他們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學校負責,對家庭負責。

初二年級“自律——青春好夥伴”14年系列教育活動——國旗下的青春誓言、“青春在起跑線上”系列活動、“我為他人謀利益”講座活動、“爭做文明中學生”主題教育活動、“我的人生理想”主題教育活動,引領學生強化責任意識,學會對自己負責。嘗試無人監考制度,強化學生誠信意識。開展“我生長的這片土地”社會調查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教育,重點是社會責任教育和法制教育,教育學生對社會負責,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負責。

初三“抓住機遇,升華自我”——年級責任示範崗創建活動,通過愛心學習示範崗、愛心工作示範崗、愛心學校示範崗、值日班長示範崗、行為規範示範崗、gfd示範崗、環保責任示範崗等崗位的競爭,強化學生的集體責任感。開展以“立誌成才、報效祖國”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加強對應屆畢業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公民權利和義務教育,幫助學生樹立依法享有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的觀念。使學生明白,每個公民都必須自覺履行公民義務,不履行義務是違法的。提高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通過畢業前夕的自評互評等活動,使學生提高自我評價能力,增強責任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在不同年級主題教育的基礎上,開展節日教育,培養學生尊師重道、熱愛祖國、尊老愛幼、感恩社會等責任感,使活動更貼近學生,更有實效。

x、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體驗中培養責任感。

我們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研究性學習活動作為培養學生責任感的新途徑。初中壹年級以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當地石灰巖形成和石灰燒制的研究,了解當地地質特征,增強熱愛家鄉的責任感。每年“99老人節”,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慰問老人,表演節目。作為學校的壹項傳統活動,它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還組織學生走上街頭,走進社區,找出社會、家庭乃至自己身上的不良習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告別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習慣”的活動,讓學生從自己的行動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帶動家庭壹起改掉生活中的不文明行為。每年3月開展“學習雷鋒精神,做環境小衛士”活動,帶領孩子們走進自然和社會,倡導不使用壹次性筷子,不購買青蛙等有益動物,不浪費水電等環保知識,開展認養綠地、調查水汙染、回收廢舊電池、回收壹次性筷子等環保實踐活動。學生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們關心環境和社會的責任感。本次主題——體驗式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的大課堂中感受到個人與他人、社會和外界的真實存在,感受到個人與外界的密切聯系,從而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國情和社會,判斷、選擇和承擔自己的責任。通過自己的實踐獲得履行社會責任的切身體驗和感受,增強責任感。

十、多元融合,包括各學科教學中的責任教育。

為了有效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感,我們還註重與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挖掘各學科的德育潛力,讓學生在各學科的學習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比如,歷史教師引導學生把人文環境的變化與歷史自然環境的演變結合起來,把歷史事件放到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中去探究,從而培養學生關註現實和人類的生存發展;生物課可以利用自然現象和實驗,引導學生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珍惜自然,讓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化學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在做化學實驗的過程中處理危險化學品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在教學中,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人格,保留足夠的自由提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獨立思考、判斷和選擇,讓學生勇於並願意承擔社會責任。我們應該關註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發現生活中的責任,主動承擔責任,讓學生的生活成為負責任的生活,讓責任的教育成為活生生的生活教育。

十、家校聯合推廣教育

在培養中學生責任感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握課堂和活動兩條線,但同時在家庭的幫助下,利用好家長的學校資源,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庭教育報告會和召開家長座談會,引導家長形成責任感。同時,通過家訪、建立家校聯系卡等形式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讓家長明白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重要性,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孩子在家教育工作,可以充當家庭的小主人、小幫手,幫助家長做壹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我們還開展了“為父母盡孝活動”系列活動,要求學生回家為父母洗腳,幫父母做壹次家務,為父母端上壹杯茶,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義務,理解父母對自己的善意和希望,激發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感。

x、建立反饋機制,讓學生在評價中加強敬業精神。

學生責任感的形成過程是壹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反饋,定期評價,讓學生及時了解情況,鞏固成績,克服缺點和錯誤。學生的責任感是從小到大,從少到多逐漸積累起來的。反饋及時就容易積累。同時,定期評價有利於鞏固負責任的行為,消除不負責任的作風。在實踐中,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學生責任感的考核制度,利用學生綜合素質報告,對學生進行充分、充分、綜合的評價,及時反饋,對優秀學生給予適當獎勵,鞏固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國家、對學習生活的責任感。

第六,培養學生責任感的效果

(1)“培養中學生責任感”課題研究開展以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紀律意識、學習氛圍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教師的工作態度、積極性和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說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辦學規模日益擴大,社會聲譽日益增長,教學質量逐年提高,辦學品位不斷提升。近年來,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明顯提高,特別是今年學業水平考試各項指標達到:優秀率xx%,通過率xxx%,受到家長的壹致好評。近年來,由於學校管理效果突出,教育教學成績顯著,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家庭教育雙師型示範學校”、“泰安市新型德育實驗先進單位”、“泰安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泰安市教育教學雙優高效xx強校”、“新泰市教育教學先進學校”、“新泰市十佳文明學校”。

(2)學校培養學生責任感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十、增強了學生的自我服務意識。

通過責任感的培養,學生的自我服務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學習時間的科學安排、課前學習用品的準備、學習方法的尋找、預習復習的習慣、在老師幫助下為自己的學習服務的意識明顯提高。學生的自我服務意識不僅體現在學校生活和學習中,也體現在家庭生活和社區生活中。在采訪中,家長更多談的是孩子進入中學後的變化,對孩子在校期間的自理意識和行為極為滿意。

x、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首先明確了生活中有很多需要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地方;二是將這種需求付諸行動,形成壹種改造自己的力量。因為責任感的培養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動機(如好奇心、自尊心、競爭性、理想、信念、成功經驗等。),他們在學習中表現出更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對老師的采訪中,有老師反映:“現在學生和老師交流少了,平時也不願意提問。但開展了培養責任感的活動後,提問的學生逐漸多了起來。同時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在課間壹起討論這樣那樣的問題,場面非常熱烈。這說明相當壹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已經內化了自己的自覺行為。”

十、提高學生行為中的責任感。

培養責任感進壹步規範了學生的行為。提高學生行為上的自我責任感,如認真聽講、自主學習、遵紀守法、和諧相處、情感性格上的自我調節、習慣上的自我改變等。

在與教師的訪談中,教師普遍反映學生在課堂上的紀律有了明顯改善。課間少打架,同學之間少罵人。上課黑板幹凈,下課老師可以先走。學生經常說“好老師”“謝謝老師”,校風明顯好轉。在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去敬老院,和老人聊天,把準備好的雞蛋給老人,打掃家裏衛生,幫老人收拾房間。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試,學生將自主開展“誠信考試,從我做起”的倡議活動。通過壹整期的循環教育,許多學生克服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糾正了學習中的越軌行為,而個體行為意識的提高又直接促成了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七。有待進壹步研究的問題

雖然課題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壹定的成果,但由於水平、時間、精力和經費的限制,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圓滿解決,需要進壹步研究,如培養中學生責任感的心理機制、責任感的評價標準、實驗方案的進壹步完善以及實驗開展系列研究的科學性等。課題組今後將繼續努力,對這些問題進行認真深入的探討,為進壹步推進素質教育做出貢獻。

  • 上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目錄
  • 下一篇:贊助高中運動會刻不容緩。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