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學前班、小學和中學,其中學前班壹年,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三年。
美國的州、學區、中小學都有明確規範的教育目標。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特點。1.註重美國公民意識的培養。2.關註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3.註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註重學校與生活和社會的聯系,為學生提供職業培訓和個人發展的機會,使他們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職業和家庭模式。
美國的基礎教育有壹些明顯的特點:課程貼近生活。根據美國教育部門的規定,語文、數學、科學、地理、歷史、外語和藝術是中小學教育的主要課程。所有學校實行統壹的教育大綱,學生通過考試來檢查學習情況。除此之外,其他的輔修課程都是以貼近生活為原則,由學校甚至老師自己決定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只要資金、師資等客觀條件具備,對社會有用,學校可以開設課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參加。
美國中學早就實行學分制了。所謂學分制,就是壹年內每周上課壹小時,通過考試,就可以拿到1學分。修滿壹定學分就可以畢業了。
美國中學也實行按能力分組。方法是通過智力測試,根據學生的智商,把他們放入相應的團隊和小組。課程采用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必修課有語文、數學、科學、體育、衛生等。而英語包括語言、文學、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等。美國中學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極其復雜。據前教育部統計,各州中學開設的課程多達274門,這是因為美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主要由綜合中學承擔。
美國的初中(包括中學)實行混合課程,初二開始選修。初中開設的課程有英語、社會科學(包括領導力、現代生活、有效生活、社會生活、政府、民主問題、社會問題、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地理、歷史等。)、普通科學(包括自然知識、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普通數學和勞動課。學生選修課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商、興趣、成績進行指導。
美國中小學沒有全國統壹編寫的教材。壹般教材都是由專門的公司編寫,各學區教委負責挑選。書店裏的教材種類繁多,每門課都有各種版本的教材供學校和老師選擇。無論是語文、地理、科學、歷史,各個州的教材都各有特色,學生學習的內容貼近自己的生活,學習興趣更大。在美國學校,老師不采取“填鴨式”、“填鴨式”的方法,只要求學生記住課本的主要內容。比如,歷史事件的背景、時間、地點、人物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已經有所交代,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側重於補充課本之外的知識,讓學生對歷史有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美國學校鼓勵學生多於批評學生,老師善於啟發引導,提倡討論。在考察中,洛杉磯壹位校長介紹,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讓學生有壹個“安全”的環境,不要害怕提問。“沒有不能問的問題”“提出問題就是對班級的貢獻”。他們鼓勵學生敢於提問並發表自己的意見。當學生答錯時,老師從不批評他,而是啟發他換壹種方式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在教學中,教師不強調統壹的標準答案,相反,鼓勵學生有不同的答案。教師往往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壹個大的、啟發性的、有趣的題目來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查找資料,收集整理,發表意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撰寫研究報告。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組織者、幫助者、引導者。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美國學生上課輕松愉快,積極舉手提問,發言辯論踴躍,善於獨立思考,做事勤奮,富有創造性。美國學生有充分而堅定的自信,這需要壹定的環境,而美國學校特有的氛圍正是滋生和培養這種自信的良好土壤。在課堂上,老師經常給學生留很多時間來表達他們的觀點。教師啟發學生提出各種想法,最後由師生進行總結。學生印象深刻,學習興趣也提高了。有些課程甚至以學生討論的形式進行。學生思維活躍,有時甚至能想出比老師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
美國中小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更註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學校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要求,努力為他們創造條件,使他們的特長得到充分發展。許多美國小學生在二年級時就知道如何使用地圖,閱讀數據,並開始研究動物或昆蟲等問題。四年級可以用地圖、照片、圖表了解世界不同地區及其氣候的差異;五年級的時候,我可以列表讀表,利用圖書館做研究,通過做筆記綜合信息,開始寫非小說類的報告;在六年級,我可以使用百科全書和其他參考資料來完成獨立的研究項目。美國的中小學普遍非常重視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盡量讓學生走出教室去獲取校外的知識。在藝術課上,學生們經常參觀博物館;上生物課,去農村實地考察;科學課上,去公司實驗室聽專業人士的講解。這些活動不僅給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還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註重學生的綜合素質。
美國中小學普遍重視體育和藝術教育。操場又大又多,各種球類運動應有盡有。藝術教育設施齊全,文化活動是他們的強項。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活動,活動時間充裕,內容豐富,效果明顯。
美國的中小學也特別強調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美國把學生的領導力、運動能力、藝術能力、社會實踐經驗作為名牌大學錄取的重要條件。高中4年內必須參加200小時的社會實踐,這樣才能申請重點大學。所以,無論是學校(社區)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還是學生自覺為社區服務,每壹次公益活動都要有服務單位的記錄。美國教育強調轉變觀念,提高道德修養,通過個體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交際能力和實踐能力。可見,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是最生動有效的素質教育和自我價值教育。
美國教育的另壹大優勢是家長的高度參與。在美國,公立學校由學區管理,管理學區的教育委員會由人民選舉產生,即家長有權選擇誰來監督學校。家長可出席教育委員會的會議,並就有關討論事項發言。家長還有權拒絕孩子參加家長認為不合適的某些課程。
美國幾乎每個學校都有家長會。家長會是學校決策層的壹部分。它是由熱心的老師和家長以學校或學區為單位組織的,並定期舉行會議。通過家長會,家長可以了解學校的最新消息,老師可以了解家長的擔憂。家長會不僅是信息交流的場所,也是實踐行動的基地。家長將組織工作組討論教育和學生發展問題,並利用家長的專業知識或財政援助來改善學校條件。
家長也根據自己的能力參與學校教育。比如可以申請做課堂助教,或者開設壹些有趣的特色課程。如果妳沒有什麽專長可以貢獻,至少可以做壹個參與者,比如參加學校的家長會或者開放日活動,參加學校為家長舉辦的講座。
在任何階段,父母都有權參與子女的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施加影響最大的肯定是家長。美國教育部最近的研究報告《美國人的閱讀能力》指出,學生的閱讀成績與學校是否將家長納入學習有很大關系。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可以讓孩子在學校有更好的表現和成績,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在美國當前的教育改革中,家長的參與被視為改革的目標之壹。比如“美國返校運動”和“及時讀寫”就是最好的例子。
美國人習慣依法辦事。我們在美國期間,看到很多保護青少年成長的法律法規都被嚴格執行。比如中小學生可以享受校車接送的優惠便利條件。美國所有的校車都被漆成橙色。當校車停在路上讓孩子上下車時,兩邊的車流也必須停下來。校車重新上路,其他車輛才能前行。這是壹條交通規則。違反的話會被罰款,違規司機的車險也會大大提高。再比如美國中小學的班級規模限制在25人以下。因轉學等原因導致班級規模超過25人的,學校必須臨時增派教師與原有教師共同管理班級。再比如12周歲以下兒童不允許有成人陪同;不超過3名兒童由壹名成人陪同;18歲以下學生不允許接觸色情圖片:21歲以下學生不允許給他們酒精飲料。這些都體現了美國社會重視教育,為青少年成長提供良好教育環境的意識。
總之,美國基礎教育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美國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類型
第壹類是研究生大學,以基礎和學術研究聞名。有巨大的可以授予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有450所大學,其中最著名的有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霍普金斯、伯克利、加州、康奈爾等。在這些大學周圍,有20多所綜合教學。集科研、開發、新興產業於壹體的高科技產業中心,如美國東部的波士頓-劍橋-128高速公路中心,西部的“矽谷”中心,南部的航天中心,教學與生產聯系緊密。教學與生產相互滲透,形成合力,使創新思維、科研成果、新產業、新產品的轉化鏈條快速暢通,高效轉化為高經濟效益。
第二類是本科大學。文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林、礦、農、新聞、建築、家政學等四年制的綜合性大學和學院。,多為州立大學,旨在培養中級科技、學術、專業人才,完成四年後授予學士學位。這樣的大學有1600多所。
第三類是社區學院,包括兩年制的普通學院和技術學院,從高中畢業生中招收成績低、同等學力的學生,畢業時授予副學士(副學士)學位.美國1995年1462(含415私立學院),占全國高校總數的40%。在校生549.3萬人,占高校總數的38.5%。社區學院的任務不僅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專業的技術勞動者和職員(在美國,勞動者求職需要專業文憑),也是為那些想在本科大學繼續深造的學生搭建橋梁,他們可以考上本科大學三年級繼續深造。
第四類是開放大學,又稱“沒有圍墻的大學”,包括廣播函授大學、暑期大學、夜大或業余大學、實驗大學、自由大學等。,讓大學向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人敞開大門,通過標準考試的人可以獲得學位。
這四類大學缺壹不可,才能形成壹個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其中的比例和變化反映了經濟、文化、政治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市場需求變化,在競爭中自動調整。
高等教育服務
服務社會是美國高等教育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已經成為壹種優良傳統。因為高校的經費大部分來自社會捐贈,所以高校的領導機構校董事會不是由政府主導,其成員是社會各界名人、州政府官員和企業代表,保證了高校與社會的密切關系。
高校的服務模式主要包括:
1)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科研方向,以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從而造就社會急需的各層次專業人才,使各用人單位獲得競爭優勢和效益。
2)與企業合作研發新項目、新產品,使雙方和社會受益。..
3)為政府服務,承擔國防科研和基礎研究,或提供調查論證,為國家制定政策提供依據和新思維。
4)組織成人教育,開展各種形式的長短期培訓,幫助社會、企業、職工和各級教師提高文化,更新知識。
高等教育科學研究
大學是美國科學研究的主要基地,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任務。到1996,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有超過12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90%集中在大學。大學的科研機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實驗室。它們由大學開辦,由企業和其他大學聯合開辦,由政府投資官員開辦,主要從事前沿理論研究和實驗、國防研究以及跨學科的重大前瞻性項目。
(二)工業或農業實驗站。這是工科和農業大學的主要應用研究機構。中國有60多個大型農業實驗站,其中58個設在大學裏。研究經費主要由各級政府提供,很多農業推廣站掛靠在上面,負責推廣。大學經常與工業企業簽訂合同科研任務或聯合攻關以獲得企業資助。
高等教育教學
現在美國大學的本科生,重點已經從專科教育轉變為通才教育。大學壹二年級是必修基礎課,三四年級主要是專業基礎課。真正的專業課往往是選修課,專科教育的定位是攻讀碩士以上學位的任務。據美國教育部統計,目前大學共有24個專業,按授予學士學位數量排序為:工商管理、教育、社會科學、工程、醫療衛生、生物科學、心理學、藝術、人文、公共事務與服務、跨學科研究、傳播學、科學、農業與自然資源、家政學、數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外語、建築與環境、神學、地區問題研究、法學、圖書館學和軍事科學。兩年制專業大多屬於職業分類,工科學科和非工科學科的劃分。
教育方法是通過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因材施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開設大量選修課,及時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壹般實行學分制。每門課程壹學期(15周)設置為1學分,要求學生每學期完成15-16學分。學士學位需要120-128學分。對於非全日制學生,可以延長年限,主要是修滿學分,為勤工儉學創造了條件。美國高校壹年分兩三個學期,少數分四個學期,學分計算方式也不壹樣。碩士生必須修滿30個學分,交碩士論文。博士通過筆試和答辯後,必須由三名以上教授組成的指導小組指導,制定學習計劃,選定博士論文,學習指導小組推薦的必修課程,完成壹篇原創性博士論文,方可通過。
高校的自治與競爭
在美國,任何組織或企業都可以依法申請私立學院或大學。無論公立還是私立高校,都有權自由選擇學生,依法自主任免教授,決定開設什麽課程。有些專業課要有相關教育質量評審機構按照最低專業標準進行許可。學院有權多渠道籌集資金,並根據主辦者的協議自由支配資金的使用。因此,它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成為校際競爭的基礎。私立大學必須與公立大學競爭,辦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出更多的人才,出更多的成果,才能得到學生和捐贈者的好評,贏得社會資金,否則難以發展和生存。公立大學不能僅靠州政府有限的資助來維持,它們必須與私立大學競爭以獲得社會捐贈。因此,同級的公立與公立、公立與私立、私立與私立高校展開了全面持久的競爭。美國大學的學術排隊和專業排隊進壹步加強了本次比賽的開放性。名校用“明星工資”和各種福利吸引“著名教授”,用高額獎學金吸引優秀的高中畢業生,用優秀的科研成果轉移和技術培訓吸引有實力的企業。這種自適應調節功能使得。
高等教育的目標:
高等教育適應大工業、高科技農業和現代工業,兩者是互動的。在高等教育的目標上,美國壹直存在學術派和技術派之爭。
從65438年到0957年,美國教育政策委員會提出了四個高等教育目標:
1)促進個人發展,傳承文化底蘊;
2)傳授高科技知識,鼓勵研究和創造;
3)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
4)知識造福人民,促進公眾利益。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博克在書中提出了以下高等教育目標:
1)學好基礎知識,要求精通壹門學科,懂得很多東西;
2)善於組織溝通,掌握基本功;
3)掌握至少壹門外語,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具有寬容的性格;
4)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熟悉人類、自然和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獲得自知之明,為自己未來的就業和創業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些論述形成了當今的主流知識,概括如下:
(1)既要重視專科教育,也要重視通才教育,把“專”建立在“通”的基礎上。
(2)既要重視基礎理論教育,又要重視實踐技能教育、組織和溝通能力,把知識轉化為生產技能。
(3)註重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創造力,以及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抓住機遇的能力。
(4)熟悉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提高包容度,熟悉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造福社會的願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