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行性研究是項目決策的直接依據。
可行性研究實質上是壹個方案的具體建立和構建。是壹個項目投資與否最重要的環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投資體制是由國家、地方、單位和個人組成的多元化投資格局。因此,投資業主和國家審批機關主要根據可行性研究提供的評估結果來決定是否投資和如何投資,可行性研究是項目建設單位的決策文件。
2.可行性研究是編制項目設計文件的基礎。
可行性研究壹旦通過,就意味著項目正式立項,可以進行初步設計。並提出下壹步項目設計的具體操作方案,初步設計不應違背可行性研究中已論證的原則。可行性研究中,對項目的選址和建設規模進行了充分的論證和研究,設計文件的編制應以可行性研究報告為依據。
3.可行性研究是建設單位籌措資金,特別是向銀行借款的重要依據。
凡向銀行借款的項目,必須向有關部門提交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中需詳細預測項目的財務效益、經濟效益和還貸能力。經批準的可行性研究是項目建設單位籌措資金,特別是申請銀行貸款或國家補貼的重要依據,也是其他投資者合資經營的依據。銀行和國家有關部門可以以此作為申請項目貸款的前提條件。在審查可行性研究後,他們可以對建設項目進行全面詳細的審查,並在項目確實可行後決定是否貸款。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都要求提交可行性研究報告,作為申請建設項目貸款的先決條件。
4.經批準的可行性研究是項目建設單位向土地開發等土地管理部門申請建設用地的依據。
由於可行性研究提出了如何合理利用擬建項目土地的方法和措施,因此報告中包含了對總平面布置、環境和生態保護方案等的論證。國家開發主管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可根據可行性研究,具體審查用地計劃,審查建設是否符合城市規劃和對環境的影響,辦理用地手續。為確保項目符合環保標準,可行性研究報告按要求明確了環保方案中的環保措施和方法,這些資料可作為環保部門對項目進行環境評價、具體研究治理措施和發放施工許可文件的依據。
5.可行性研究是項目建設期項目管理的基礎,是項目建設管理的重要環節。
可行性研究不僅要對擬建項目進行系統的分析和全面的論證,還要判斷項目是否可行,是否值得投資,進行反復的比較,以尋求最佳的建設方案,避免因項目方案多變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和時間的延誤。這就要求嚴格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批制度,以保證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質量和足夠的深度。如果不能在設計初期就提出高質量、實用的設計任務書,用標準的技術術語表達施工意圖,自然就無法有效控制整個設計過程。如果項目的初步設計不能掌控項目的輪廓和主要功能,或者僅憑壹個粗略的方案就倉促進入施工圖設計,那麽設計項目管理和施工肯定會出現問題。如果可行性研究中的總體目標沒有控制好,設計過程會不斷變化,設計師會無所適從,關註壹件事而失去另壹件事,往往會導致產品的先天不足。因此,初步設計概算必須在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概算控制範圍內。初步設計未經批準的,不得進入施工圖設計階段,重大設計變更必須報原批準機關審批。避免加大工程建設投資使項目管理失控,造成“半成品工程”和“胡子工程”,給國家和投資業主帶來巨大損失。
在現實經濟環境中,業主的建設單位希望挖掘潛力降低工程造價,特別是壹些私人和個體業主,缺乏技術專家對其項目進行認證和研究,不願意花高價聘請有資質的咨詢機構對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以至於可行性研究中許多未解決的問題都隱藏在項目中,只流於形式而無實質,無法為設計階段提供良好的設計環境,導致設計工作不應重復,甚至在。因此,做好可行性研究是做好設計項目管理的前提。決策失誤不僅對項目沒有經濟效益,還可能造成重大損失。可行性研究是避免設計項目管理成為決策失誤,確保項目建設責任和投產後運營效益的重要手段。
6.可行性研究是項目後評價的基礎。
建設項目後評價是在項目建成運行壹段時間後,對項目實際運行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進行評價。建設項目的預期目標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確定。因此,後評價應以可行性研究報告為依據,評價目標的實現程度。
二、近期可行性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項目投資決策可行性研究作為壹種法定程序,在我國各類項目的投資活動中得到廣泛應用,對減少國內外工程建設項目投資中的“釣魚項目”,杜絕“決策項目”,有效控制投資,保證決策科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壹些突出問題:壹是可行性研究不夠深入,質量不夠高,不能滿足決策需要二是不註重多方案的論證比較,可行方案單壹,沒有選擇余地。三是調查研究淺度造成的項目投資收益計算失真。第四,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內部缺乏獨立性、公正性和客觀性。第五,研究分析不註重對敏感問題和風險因素的分析。六是投資單位重咨詢輕評估,在可行性研究報告評估過程中追求高“通過率”,造成不小隱患。
三,做好可行性研究的措施
1,完善項目投資決策咨詢機構可行性研究。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我國的勘察設計和工程咨詢單位必須實現兩大轉變:壹是必須企業化轉制,由過去隸屬於部門的事業單位轉變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二是轉變運行機制,從過去局限於特定行業的職能性組織,轉變為服務於投資建設全過程、遵循市場機制的社會中介組織。當前,加強工程咨詢、勘察設計企業內部改革,努力提高隊伍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今,國外的工程咨詢和設計機器將進入中國,國際競爭變成國內競爭的局面迫在眉睫。這就要求工程咨詢設計單位勇敢走向市場,使可行性研究和設計工作上壹個新臺階,轉變觀念,加強管理,增強技術人員的責任感。設計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圖上的每壹條線、每壹個點、每壹個數字,都代表著技術責任和壹定的資金。設計的質量與工程建設有著直接的關系。可行性研究要以質量控制為重點,科學分析項目規模、建設標準、工藝布局、產業規劃、技術進步等。從事可行性研究的人員應真正樹立為國家和建設業主服務的精神,熟悉國家和地方有關工程建設的法律、政策和法規,準確掌握相關專業知識,不斷學習新技術,真正科學、獨立、不受任何幹擾地把握行業發展方向,提高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和質量,為社會提供優秀的產品。
2、進壹步提高對可行性研究作用的認識。
多年國內外投資項目的建設實踐證明,即使花費壹定資金的可行性研究證明項目不可行,也比不做可行性研究就盲目投資項目建設要好。就項目的整體效益而言,項目前期進行的可行性研究費用較少(通常小於總投資的1 ~ 3%),項目的主要投資在建設階段;項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對項目生命周期的影響最大,稍有失誤就會導致項目的失敗和不可挽回的損失,而建設階段的工作對項目生命周期的影響不大。可見項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對投資的重要性。因此,要不斷提高對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重要性的認識,做好投資前期的研究論證工作。重申可行性研究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可行性研究作為壹種科學方法,在投資決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宏觀角度看,可行性研究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從微觀上講,可行性研究關系到投資項目和企業的成敗。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可行性研究是投資決策的有效手段。所有投資項目都要客觀公正的研究,通過可行性研究來選擇項目。
3.改革經濟體制和項目管理體制,增強主體的宏觀經濟效率意識。
要加強經濟體制改革,培育完善的市場,疏通生產要素的所有流通環節,使生產要素自由快速流動,使整個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局部生產要素的流動凸顯出來,使人們認識到忽視宏觀經濟資源配置,項目分析就會失敗,從而逐步消除計劃體制的殘余影響。建立財務效益和國民經濟效益並重的項目管理體制,在“四項制度”特別是“項目法人責任制”中增加項目參與方對項目國民經濟效益負責的內容,確立其法律地位,將項目國民經濟效益納入項目分析、審批、實施、驗收等項目管理的各個環節。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