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作為動詞靈活使用。壹般兩個名詞壹起用的時候,必須有壹個名詞做動詞。當壹個副詞直接跟在壹個名詞後面時,這個名詞被靈活地用作動詞。靈活運用後的意思仍然與名詞的意思密切相關,只是壹個動作而已。比如“A Wolf Holes in it”(狼)中的“hole”本來是名詞,轉化為動詞“making a hole”的意思。
(2)壹般名詞作狀語
(1)表示動作發生的地點。比如《二狼在路上》(《狼》)中的“路”字,本來是路的意思,在這裏作狀語表示“在路上”。
(2)表示行動的基礎、手段或工具。比如《過期》(陳涉家族)中的“法”字,原意是“法”,在這裏作狀語,修飾動詞“斬”,表示行動的依據,意為“依法”。
(3)表明行為的身份或對待行為的方式。比如《項羽本紀》“妳為我呼進,我得兄長之事”中的“兄”字是名詞,轉化為狀語,意為“以禮待兄長”。
(4)表示動作的特征或狀態,如“壹只狗坐在前面”(狼)中的“狗”,原是名詞“狗”,在這裏作狀語,意為“像狗壹樣”。
(3)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象在古漢語中很常見,它們常用來表示動作發生的地點或動作的走向。比如《望西南》(小史池塘紀)中的“西南”,就是“望西南”的意思,用來修飾“望”,限定其方向。
(4)時間名詞作狀語
時間名詞在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如《朝去暮歸》(醉翁亭)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時間名詞作狀語。它們常與帶“兒”或“壹”的動詞連用。
(5)動詞作為名詞靈活運用。
動詞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表示與這個動作有關的人或事,然後用作名詞。比如《我不擅長射擊》(《賣油人》)中的“射”,本來是動詞“射箭”,在這裏轉化為名詞“射箭技巧”。
(6)形容詞作為名詞靈活使用
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於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就轉化為名詞。比如《享無鮮脂之味》(《送馬晟東陽序》)中的“鮮脂”壹詞,就是把壹個形容詞轉化為名詞,說出來就是“鮮脂之物”。
(7)形容詞作為動詞靈活運用。
當壹個形容詞後面跟壹個賓語時,它就變成了動詞。例如,“天下患秦久”(陳涉家族)中的“苦”字,意思是“因(秦朝的殘暴統治)而苦惱”。
(8)意動用法
確信用法是指謂語動詞有“認為(認為)……”的意思。
①名詞的動詞用法。名詞的動詞用法,就是把後面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當作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如《略客之父》(尚)中的“客”是名詞,“客之父”是動賓結構,“客”作動詞,意為“以其父為客”。
(2)形容詞的有意使用。形容詞的有意使用,是指主觀上認為物體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比如《漁夫很不壹樣》(桃花源記)中的“不壹樣”是形容詞,作為動詞靈活使用,“不壹樣”的意思是“和它不壹樣”、“覺得它怪怪的”。
(9)使役用法
所謂使役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如何使”的意思。在使役用法中,壹些謂語動詞被名詞和形容詞靈活使用,靈活使用後其語法意義發生了變化。
(1)動詞使役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壹起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比如《累其筋骨,餓其皮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餓”字是動詞,又因為後接賓語“其皮囊”,所以靈活運用,使其動起來,“使其皮囊受饑”。
②形容詞的使役用法。形容詞帶賓語。如果賓語具有這種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麽形容詞可以靈活地用作使役動詞。比如《傷神寒骨》(小石池塘記)中的“寒”字,本來是形容詞“寒”,因為後面加了賓語“骨”,表示“使骨寒”,就成了使役。
(3)名詞的使役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比如《汗牛充棟》(黃生借書)中的“汗”字,本來是名詞“汗”,因為後面加了賓語“牛”,意思是“使牛出汗”,就成了使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