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說:“古代不是有些人才考了壹次科舉就上榜了嗎!”這種人確實有,但很少。但是,那些千古名臣,大多都是幾經科舉才得了金榜題名。由此可以明白,科舉是非常嚴酷的。
那麽,古代科舉到底有多難呢?我們來看看明清兩代的科舉考試。明清科舉考試的內容壹般都是晦澀難懂的八股文。題目的類別只是取自四書五經,有很多題目是直接從壹些民間名著中摘錄的。
所以學生要背幾十年的四書五經,各種古今中外的語文名著也成了學生心中的痛。所以,他們要想參加科舉考試,就必須要有知識。如果他們沒有壹定的知識儲備,靠考試臨時起意,連科舉的門檻都達不到。
由於需要背誦的內容過於龐大,很多同學要麽考壹輩子,要麽半途而廢。千年科舉,留下了很多故事。很多同學專門總結了科舉的“五大恨”。那麽,科舉考試中的五大討厭是什麽呢?
中國古代沒有高鐵、飛機、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平坦的道路,不是崎嶇的山路,就是土路。極度落後的交通狀態給科舉考試增加了不少困難。
由於路途遙遠,考生往往無法準時到達考場。至於省鄉考試,很多同學不能按照規定時間到達考場。究其原因,古旅之路實在艱難,讓很多考生失去了應試的機會。
南北看,南方學生好壹些,因為南方平原多,湖泊河流縱橫交錯,至少有水道和平地;而北方的學生就沒那麽幸運了,水路不通,陸路難行,北方山匪多。考生經常長途跋涉趕考試,還得被土匪劫持。
所以北方學子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經常會帶壹些幹糧被子。到了省會或首都,考生靠打零工賺食宿。
到了明清時期,北方的情況要好得多,因為隨著俠盜獵車手思想的流行,這些標榜忠義的強盜在遇到要考試的學生時,不會太尷尬,甚至有強盜主動護送學生。
其實這並不是強盜慈悲為懷,而是每次舉行科舉趕上考試,北方各州政府的官員往往會頒布壹些法令來減緩犯罪,其中之壹就是盜匪,他們可以通過不幹涉趕上考試的強盜來減緩犯罪。對主動幫助考生的犯罪分子,可以酌情免除犯罪。
也可以說,北方郡縣的地方官員也為幫助本地考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歷年科舉錄取名單基本都是南方人占優,北方考生往往成為落榜大軍的主力。
但並不是說北方考生在閱讀天賦上不如南方考生,而是南方經濟發展良好,常年保持繁榮狀態。經濟的高度發展也促進了當地更好的學習氛圍,教學質量遠超北方。
更重要的是,南方學生根本不需要為生計發愁。許多地方政府每年都撥款獎勵通過獎學金的學生。所以從學習氛圍,教學氛圍,師資力量來說,南方學生比北方好很多。
中國古代地形復雜多樣,川蜀考生在北京考試更是難上加難。山區地形崎嶇難行,各種車輛無法順利前行。
所以每到科舉季,無數川蜀學子都要經歷壹段痛苦的旅程,山路難行。關鍵是川川有數不清的懸崖,走著走著就很有可能掉進萬丈深淵。所以每年因意外死在路上的考生不在少數。即使到了明清時期,川蜀依然崎嶇難行,是川蜀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的最大障礙之壹。
現代社會對古代科舉考試的評價壹直是“封建王朝選拔人才最公平的方式”,由此產生了“當妳在田舍郎,妳會在皇帝的黃昏大廳”的詩句。其實古代朝代的科舉考試並不是真正的公平公正。
在科舉制度實施的大部分時間裏,考試內部舞弊現象也十分普遍,舞弊手段層出不窮。用小抄作弊是很常見的。
主要原因是科研現場往往采取單人、單桌、單館的形式。考生和學生之間完全隔離,考場內建了上百個報亭,考生無法互相抄襲。這在壹定程度上隔離了互相抄襲的欺詐行為。
但這種監考模式也有壹些弊端,就是監考老師無法全方位監督考生,因為考場太大,巡視壹圈要半個多小時。即使每列報亭都有專人監管,監考人員也因為考試墻而無法顧及報亭內部情況。
所以,這就給考生提供了作弊的機會。考生經常會把壹些小抄放進內衣裏或者身上的隱蔽地方,到了考場就把小抄拿出來偷偷抄。
這種舞弊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古代科研的保密水平極其落後,考生把小抄藏在身上,監考老師根本查不到考生的方方面面,因為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太多了。如果檢查過於詳細,很可能會耽誤檢查時間。因此,落後的治安條件是科舉作弊盛行的原因之壹。
更有意思的是,科舉作弊往往不是監考老師揭露的,而是考生之間相互舉報的。很多考生為了減少競爭對手,往往會匿名舉報其他考生作弊,甚至很多時候監考老師根本不用巡邏,因為他們知道會有考生主動揭發舉報。
古代科舉還有壹種作弊方式,就是提前揭題。這種孩子,常見於那些達官貴人,利用家人和父親手中的權力獲取考題,從而達到造假的目的。甚至很多官二代直接把考題賣給其他考生謀取財富。
這種出軌在明清時期很常見。雖然朝廷和監考人員也制定了各種制度,采取了各種方法來壓制這股歪風邪氣,但不管怎麽做,總有考題泄露的情況發生。也正因為這種造假形式,無數貧困生寒心,幾十年寒窗苦讀,卻不如廟堂之上的前輩。而科舉作弊無形中增加了普通學生的競爭壓力。
如果大家都認為科舉考試壹天就完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壹般科舉要考幾天。這幾天考生吃住的方便就在這個小亭子裏,法院每天都會派人分發食物。
亭內有壹個幾寸寬的小床板供考生休息,旁邊放的夜壺方便考生。但朝廷解決了考生生活上的後顧之憂,只是有些細節被朝廷忽略了。面對這些問題,朝廷還是解決不了,比如睡覺。
測試館的設計是壹面透明,三面被墻包圍。透明的壹面讓整個考館在晚上非常冷,考生穿著衣服是受不了夜晚寒風的侵襲的。所以在科舉考試中,考生因為感冒感染而棄考的情況非常普遍。
明清兩朝,都設在京師,北京位於北方。對於南方考生來說,晝夜溫差非常大,尤其是晚上,非常冷。但科舉考試往往在秋季舉行,這無疑增加了考生的身體壓力。他們晚上睡不好,白天也沒有精神回答問題。所以很多意誌不堅定的考生,往往在考完壹兩天後,受不了身體上的壓力,選擇棄考。
除了休息困難,考生還面臨吃飯問題。科舉考生吃的飯,基本都是朝廷提供的。出於各種考慮,朝廷自然不會給考生大魚大肉。壹是擔心吃的太好太油膩對考生胃不好,但是吃的太差會讓考生沒有精力答題。所以朝廷每天經常給考生提供粥饅頭和壹些小菜。這樣的菜不油膩,也不飽。
但由於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實在太多,負責糧食的官員根本顧不上這些龐大的考生。所以壹頓午飯可以從早上分發到下午三四點,等飯菜送到壹些考生手裏的時候,已經涼了。所以在科舉考試中,考生很少有機會連續幾天吃壹頓熱飯。
古代科舉錄取率遠低於985、211等重點大學。在古代,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都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但是朝廷每年招收的人數是有限的,這就意味著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最終大多都是打水漂,壹無所獲。
但是,在古代的朝廷官制中,每年的空缺並不多。為了儲備更多的人才,朝廷千方百計增加官方編制。
但是,無論朝廷如何增加名額,都達不到擴大科舉招生規模的目的,因為科舉太多,招生名額又很少,導致了科舉考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狀。所以考生能在幾千人中脫穎而出,是極其厲害的人才。
那麽說到這裏,可能很多人會說,有些非常擅長讀書的人才,有讀書的天賦。這些人才,類似於應試教育選拔出來的,其他方面不壹定好。這樣的人進入官場就不是貪官了。
但是,了解過明清八股文的讀者可能會明白,如果妳好好讀書,少在要當狀元,因為讀死書是遠遠不夠的,八股文非常重視行文的規範和思想內涵,其中的思想內涵就是提出壹些國家面臨的壹些問題(類似於現在的謀略考試)。如果讓妳解決這些困難,妳怎麽解決?所以考生心裏沒有壹點策略和思想是完不成這個的。
每年科舉考試放榜後,因為考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家人的希望,總會出現壹些考生不堪重負,第二天在北京自裁的現象。這種情況每年都很常見。僅洪武時期,平均每年都有50多名考生在考試放榜後選擇自裁。
為什麽科舉考生的心理防線如此脆弱?其實這和考生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很多考生從小就在讀書,壹輩子都在為科舉而讀書,直到青年、中年、老年。可以說,讀書是他們唯壹的職業。
這些考生因為閱讀占用了太多的時間,忽略了其他技能的培養。沒有書,他們什麽都做不了,也很無助,沒有壹技之長。甚至很多考生傾其所有參加科舉考試,變賣家產只為當狀元。
但是妳不會因為付出了壹切就被選上帝王榜,所以這就導致了很多考生在榜單發布後產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產生了自我懲罰的想法。
對於科舉,不得不說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魚躍人生巔峰,白富美勝,壹切都不如,除了讀書高。但是,閱讀過程中的難度和金錢成本都不小!多少想逆襲的差生被擋在這緊閉的大門下。
無數考生用壹生去學習,但不斷的失敗也給考生造成了各種心理問題。正因如此,古代學生的科舉壓力不亞於現在的高考,窮兒子的出生在古代只能算是鳳毛麟角。
最後,客觀地說,科舉考試為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中國古代最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打破了階級地位的限制,使底層人才有了上升的通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
但是,由於歷史的局限性,科舉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壹些問題。即便如此,經過幾千年的演繹,科舉制度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的本質中。我們現在的高考制度和公務員考試制度,不能不說不受科舉制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