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隨著國家的形成,“流放”作為壹種懲罰手段被寫進了歷代王朝的法律制度。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沒有變,所以“流放”也叫“遷徙”、“監禁”、“流放”等等。此時的“流放”僅次於死刑,其殘酷性可見壹斑。
國家領土和範圍的擴大,為“流亡”創造了自然條件。古代交通不發達,統治者制定了“人南人北,人北人南”的流放原則。流亡者從數百英裏到數千英裏不等。囚犯們不得不戴著鐐銬,在被關押者的監督下長途跋涉到流放地,許多人因為不堪忍受的痛苦而中途死亡。
流放地的惡劣環境更讓人絕望。
壹個是“無處之地”。比如西北邊疆地區的河西走廊、河套地區,都是沙漠風沙的地方。在古代,朔方城和涼州都曾是流放之地。
二是“蠻夷之地”。中國南方霧靈山以南地區,又稱嶺南地區,這裏氣候炎熱,山川密布,多雨潮濕,瘴氣彌漫。古稱“癤子之地”,民風殘暴彪悍。
三是“孤獨之地”。如海南島、三亞等地,原本遠離古代各國首都,地處熱帶,北方人在此極不適應,孤島荒涼寂寞,如“天涯海角”,故稱“孤境”。
第四是“苦寒之地”。最典型的是清代的寧古塔,位於中國北方。壹年中有八個月冬季極寒,俗稱“冰山雪坑之鄉”。送到顧寧寶塔的甲是個奴隸,受盡了苦。
第五是“煙熏地”。指西南的貴州、蜀中的巴州等古代地方,即湖南的西南、四川的東南、湖北的西南、貴州的東北。因為這些地方地處山區腹地,屬於原始蠻荒之地,自古就被視為烏煙瘴氣之地。
上述東南西北中部五處都是歷代流放罪犯集中的地方,但都不是最有名的。
最著名的地方是哪裏?
方嶺,石“長千裏,山有阻隔,故固高,若有屋”。古房嶺就是現在的湖北房縣,與十堰、神農架林區接壤。與以上五個流放地不同的是,方嶺的自然環境非常好。方嶺自古就有“陜西咽喉、荊襄屏障”之稱。這裏最高海拔2486米,最低只有180米。雖然立體氣候明顯,但壹年四季氣候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典型的“宜居之地”。
“若問古今興亡,請只看陵城。”房嶺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壹,七裏河等文化遺址記錄了50萬年前人類活動的痕跡,可謂中原文化的核心區。自秦代開始,方嶺設方嶺郡,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
為什麽五大流放地的環境充滿了“偏僻、隱居、苦難”,而這裏卻是唯壹壹個“舒適宜居”的地方??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被關進方嶺的人。從古代的丹朱到明朝(清朝北遷寧古塔),流放到方嶺的主要是這幾類人。
第壹,有16個皇帝,比如北漢末代皇帝李習安,後周皇帝柴宗遜。
二是親屬16人,如張敖、唐太宗之女劉邦的長女徐、、徐、的弟弟。
三是高級將領13,如唐朝方之子方,宋太祖心腹大將田欽佐,明朝大臣慕德春等。
另外,就是犯人家屬。比如秦始皇的長信侯老艾被處死後,他的四千多名家屬被流放到方嶺,死後,這些家屬又被流放到方嶺。
如果把有著千年歷史的社會階層簡單通俗地劃分,就是“皇族-卿大夫-士子-庶民”。皇帝、皇親、高官,都和家人屬於“士”或以上的等級。他們構成了方嶺流放犯人的主體,屬於典型的統治階級。
其次,“不被罰為博士”的政治特權被貼上了優秀的標簽。《禮記·曲禮上》說:“對庶人不能客氣,對大夫不能責罰”。大夫以上的貴族犯罪,“不綁不牽,不使人脖子,不約束”,死刑不是“在市”而是“在朝”,這些都充分說明古代大夫以上的統治階級在法律等級中享有極好的特權,甚至逃脫了法律的懲罰。宋代以後,士紳群體崛起,這種特權權力進壹步延伸到士紳階層。比如宋朝,在文官統軍制度下,有多少文官因為統軍失敗而掉了腦袋?即使在法律嚴格執行的明朝,到了後期,民間團體插手軍事,很少有人犯斬首之罪。
所以統治階級的人犯罪了,因為這涉及到統治階級的利益,但同時又想推行“君犯法,庶人同罪”的偽平等主張,所以住在另壹個地方,犯罪被稱為“流放”,實際上是欺世竊名,安居樂業。
最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需要。妳什麽意思?作為統治階級,他們也需要教育和引導自己的人民更好地適應政治統治的需要。
壹方面,這些流亡者背景深厚,與朝廷關系復雜。方嶺位於中國中部,距離歷代都城不遠,便於當政者對其進行監督和控制。如果太遠,就很難控制;還能以欺世盜譽的有利條件收買流亡民眾相關群體的心,方便統治者統治。
另壹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第壹,方嶺是祖先遷居創業的地方。如前所述,方嶺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是我們的祖先在這裏創業的地方。《竹簡編年史》記載:“五十八年,皇帝令侯姬放帝子丹朱至淡水...在百年,帝遷陶,丹朱避順於芳陵,順讓福克,故封於府中為客,是為家國。”《亦舒紀》記載:“余斌在位,死後辭官。”所以,朱丹為了讓他“尊祖受教”,被流放到方嶺當年劉打開國門,後世的統治者沿襲時代的做法,將犯法的皇族子弟和朝廷官員流放到這裏,讓他們體驗先輩創業的艱辛,接受再洗禮、再教育。
第二,房齡是皇朝的德育場所。方嶺自古就有“忠孝之國”的美譽。清同治版《房縣誌卷五》記載:“門牌號為‘忠孝名國’,西有祠,東有殷陵園。”《詩經》編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大詩人尹吉甫,被中國詩經學會會長夏傳才譽為“中國詩歌之祖”,死後葬於房陵東。《詩經》是中國最早、最偉大的詩歌,也是帝國王朝思想道德建設的“文化教科書”。其中“生而佩民,物而有之,忠於民,善為德”,“天人合壹”,“和諧社會”等詞源深刻體現了道與德的思想內容,為世人所推崇。統治者把流亡者送到這裏接受道德教育,是為了更好地加強政治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