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紅軍老戰士唐青山夫人回憶自己翻越草原、翻越岷山的崢嶸歲月。
2006-11-22 5:13:38
165438+10月7日上午,沈陽的天氣迎來了晴空萬裏,壹片祥和的日子。記者懷著歡快的心情走進了壹戶軍人家庭。這是沈陽壹個普通小區的房子。室內幹凈明亮,和那天的天氣壹樣清澈。女主人是壹位78歲的優雅女士。她的名字叫吳雨晴。吳雨晴於1945年2月參軍,是已故紅軍老戰士少將·唐青山的妻子。當聽說記者來訪時,吳雨晴老人讓記者去他家的書房。書房裏,壹整面墻的書架上擺滿了關於軍事的書籍和回憶錄。在書的前面,到處都是少將唐青山的照片,墻上最顯眼的地方是唐青山和吳雨晴的金婚照片。吳雨晴老人看著這張金婚照片,含淚向記者講述了少將唐青山在長征路上的艱辛經歷。
在藏民中增加食物也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紅軍在1934開始長征時,唐青山是紅四方面軍第九軍教官。受張錯誤路線的影響,紅四方面軍先南後北,所以三次過草地。1936年6月,紅四方面軍第三次過草地,唐青山任第九教官接待隊隊長。
當時紅9教官駐紮在川西甘寧地區,離西康省會康定只有壹百裏。東臨大、小金川,西臨鮮水河、雅礱江。這次從甘孜基地出發,紅9軍地處南方,自然成了守軍。壹師也在紅九軍的最南端,是紅四軍駐紮區的南部前哨,所以行程最遠。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了充分做好穿越草原的準備,各部隊開始緊張地籌措糧食。除了上級的調撥,收容隊還要養50頭牦牛,30副擔架,10斤幹糧,8雙草鞋,最難的是養糧。
甘寧地區地廣人稀。當地藏民大多以放牧為生,種植少量青稞和蠶豆,生活十分貧困。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酋長的反動宣傳,很多人壹見到紅軍就跑,紅軍籌糧非常困難。紅軍戰士有時走出駐地幾百裏,找三四天,才能養幾頭牦牛,幾十斤青稞。盡管如此,唐青山帶領防空洞隊的戰士們堅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寧願挖野菜充饑或充饑,也不向群眾征糧,寧願挨凍挨凍,露宿野外,不占用群眾住房。在籌糧過程中,戰士們不斷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讓藏族同胞理解和支持紅軍。
當地藏族同胞飽受饑荒和戰亂之苦,沒見過紅軍這麽好的軍隊。紅軍紀律嚴明,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向藏族購買糧食和牦牛。不僅價格合理,而且全額賠付,而且都是藏族。藏洋是當時康藏地區流通的壹種銀幣,比普通銀元略小。可以中間破,分成1/2或者1/4,當時是當地的“硬通貨”。隨著群眾逐漸了解紅軍,知道這是壹支窮人的軍隊,情況就好轉了。壹些藏民主動為接待隊提供線索,告訴紅軍哪裏有牦牛和食物,還有人熱情地為紅軍充當向導和翻譯。有些富人看到紅軍去了哪裏,不逼不搶,買賣還算公平,於是也拿出壹些大麥、牦牛、鹽賣給紅軍。
接待隊不僅完成了長征的準備工作,而且成為黨的政策的宣傳隊,在藏族同胞中播撒革命的火種。
不管穿越草地有多難,我們都要趕上大部隊。
7月初,紅四方面軍從甘寧出發北上,接待隊伍跟隨大部隊。行軍20多天,部隊到達四川阿壩,進入荒蕪的草原。越深入草原腹地,情況越糟糕。汙泥,爛草,臭水混在壹起。被烈日暴曬後,氣味嗆人,壹踩上去就冒泡。遇到這麽多,壹定要跟著前面大部隊的腳步,看看塔腳下的草,才敢往前走。壹不小心就會陷入腐爛的泥潭,很難再爬上來。接待隊伍進入草原的第三天,就遇到了這樣壹個“大醬缸”。唐青山帶領著方隊成員壹腳深壹腳淺地走著。草深的地方,看不出前面部隊的痕跡。拄著拐杖的唐青山走在前面,為大家探路。
草原上的氣候多變,時而多雲,時而晴朗,時而刮風,時而下雨。天空飄來的烏雲會帶來雷雨,有時還會帶來冰雹。防空洞隊的同誌們身材瘦削,嘴唇凍得發紫。數十名病人被安置在馬背上和擔架上。同誌們怕擔架上的重病患者被大雨加重病情,就把衣服脫下來蓋好。擔架隊的同誌們艱難跋涉,再加上連續幾天在草地上行軍的又饑又渴又疲勞,不到中午,大家的體力都耗盡了。這時,唐青山命令部隊停下來休息,讓大家喝幾口水壺裏剩下的水,吃點幹糧繼續趕路。
師裏要求接待隊每天不管多晚都要到達大部隊的營區,讓接待隊隨時與師裏保持聯系,及時派壹些能堅持徒步的同誌回原部隊,減輕接待隊的負擔;休息時壹定要清點人數,決不能落下壹個同誌。這壹天,接待隊伍落後了。當夜幕降臨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他們還在泥濘中飄動,又累又餓又暈。有的人因為在高海拔缺氧,感覺呼吸困難;有的是帶病堅持,走幾步就倒下。壹個擔架剛開始是兩個人擡,後來是四個人擡。就像喝醉了走路,搖搖晃晃。師的營地在哪裏?有多遠?沒人知道。黑暗中,大家看不清路徑,只能按照行軍路線的大致方向壹點壹點摸索前進。
走著走著,突然有人喊道:“看——著火了!”唐青山擡頭壹看,果然是火了!光雖然不大,卻透過漆黑的夜晚,照亮了每個人的心。“同誌們走了哇!先頭部隊已經發出信號,正在等我們!”唐青山激動地喊著,想給大家打氣。這時,所有人都看到了遠處的燈光,就連躺在擔架上的病號也爭相擡頭。戰友們高興得忘記了疲勞,三三兩兩地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急切地奔向火場。
真是死馬當活馬醫啊!我看到前面著火了,走得很慢,遠遠看不到。憑著毅力,大家又走了半個晚上,等到東方發白的時候,就到了總部營地。接待隊伍剛安頓下來,還沒來得及休息,大部隊又出發了。接待組成員又迅速起身,緊跟在大部隊後面,開始了新的征程。
許在山送的馬救了方隊。
幾乎沒走出草叢,高大雄偉的岷山就矗立在眼前。到達岷山腳下,收容隊還剩12副擔架,每副都在擡壹個危重病人,但能擡擔架的人越來越少。糧食短缺是最大的問題。出發時養的幾十頭牦牛,背的東西吃完了就被殺了,被頭頭吃掉。用來避雨的馬,因為長途山地行軍,掛不住掌,馬蹄鐵都磨成疙瘩了。再加上沒有草料,摔倒了也爬不起來,所以馬的數量越來越少,最後都被打死吃掉了。掩蔽隊很難沿路找到壹些野菜,因為在他們之前,部隊已經搜索了壹遍又壹遍,當掩蔽隊經過時,能吃的食物早已被前方部隊吃光了。
時任任公9團教官的政委易了解到收容隊的情況後,要求警衛員把自己僅有的半鍋炒面留給收容隊,並叮囑唐青山在翻越岷山前給病重者。這時,紅四方面軍總司令許來看望隊員們。許看到收容隊的情況,馬上讓警衛員把他的母馬牽到收容隊。唐青山不肯收下,許向倩和藹地說:“收下吧!妳的處境很困難,任務也很艱巨。妳要帶這麽多戰友壹起翻山越嶺。”
按照易政委的指示,接待隊當晚在岷山腳下紮營。壹場秋雨過後,深山裏的夜晚,秋風習習,寒氣襲人。防空洞隊的同誌們凍得瑟瑟發抖,甚至沒有東西吃。唐青山覺得只能指望這匹棗紅馬了。同誌們聽說這匹馬要被殺,都不忍心殺了它。他們都要求:“不要殺這匹馬,讓它載著病人。”看著饑餓的士兵和棗紅的母馬,唐青山說不出是什麽滋味。
這時,擔架隊羅隊長焦急地向唐青山報告:“不解決吃飯問題,今晚恐怕有人熬不過來了。”於是唐青山狠心,決定殺了馬。宰壹匹馬,沒有鋒利的刀可以宰,只能用棍子把馬打死。但妳看著我我看著妳,誰都不忍心先下手。唐青山只好帶頭抓起壹根棍子,閉上眼睛,壹棍子朝馬頭揮去。每個人都流著淚,亂粘在壹起,撞死了母馬。
士兵們圍在篝火旁,用刀把馬肉切成壹條壹條的,用樹枝挑起來,放在火上烤,烤到半熟就吞了下去。椒鹽面早就沒了,心情不好,大家都吃在嘴裏,也不知道是什麽味道。有些病重的人咽不下馬肉,大家就把伊鄭偉剩下的半生面條炒成稀糊狀,壹口壹口餵下去。就這樣,大家靠著許司令送來的馬度過了難關。
第二天天不亮,護理排長小王突然來到唐青山跟前,低聲說:“隊長,又有壹個病人快不行了。”這是當晚犧牲的第六位同誌。唐青山帶著掩蔽隊的戰士們為犧牲的戰友們選擇了壹個避風的山坡。沒有棺材和鏟子。他們把草扒開踩平,把戰友的屍體並排放好,把烈士的衣服帽子整理好,再用壹些雜草和樹枝蓋住,就算埋了。
告別烈士遺骸,方隊全體成員踏上了征服岷山的征程。爬山越嶺對每個擔架隊員來說都是非常嚴峻的考驗。盤山路蜿蜒曲折,擡著擔架上山特別艱難。在危險區域,如果不小心,還是有被人用擔架摔下山的危險。擡擔架的同誌走壹步,喘壹口氣。走不了幾步就得換,有的擡著就暈。暈倒的時候,他的手還緊緊抓著擔架,怕擔架上的病人摔下山。
越接近山頂,掩蔽隊的成員越是寸步難行,汗流浹背,氣喘籲籲。這個時候總會剩下六個擔架,大家都很關心擔架上奄奄壹息的戰友。醫護人員總是在跑步前後觀察他們的情況,鼓勵重病患者堅持下去。唐青山鼓勵大家說:“許司令把所有的馬都給了我們。再難也要把重病的戰友送過岷山。”然而快到山頂了,壹個病人突然要求把他放下來。當唐青山走到擔架前看他時,他氣急,斷斷續續地說:“我不行了。把我留在這裏,不要和我的同誌們惹麻煩。”“只要壹息尚存,我們絕不丟下壹個戰友!”帶著這個信念,大家繼續背著這個重病患者前行。
翻越岷山後,盡管救護隊全體同誌盡了最大努力,擔架上的6名重病患者還是全部犧牲在岷山上。壹路上,接待隊* * *接待了成千上萬的患病群眾,其中超過65,438+000人死在穿越草原和岷山的第三條路上。
從65438到0955,唐青山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他的妻子吳雨晴說,唐青山永遠不會忘記在長征途中犧牲的戰友,所以他珍惜和平時期的幸福生活。他讓自己的7個孩子都參軍了,在與病魔鬥爭的過程中,他始終對他微笑,自始至終保持著壹個紅軍戰士的大無畏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