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然而,目前的環境問題仍然非常嚴重。中國面臨的環境問題復雜多樣,是特定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下長期積累的結果。概括起來,中國的環境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壹是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汙染,二是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兩種環境問題相互交叉、影響、交織,使得中國面臨的環境問題相當嚴峻。目前,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汙染仍在向農村發展和蔓延,特別是在壹些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地區。生態破壞的範圍和程度也在擴大和加深。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已經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和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壹、環境汙染
雖然在“八五”期間,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壹些地區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是,從總體上看,中國的環境汙染仍在加劇,環境質量仍在惡化。大氣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水環境質量惡化,固體廢物汙染量大面廣,噪聲擾民嚴重,環境汙染事故時有發生。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發表的壹份報告,中國的環境汙染規模位居世界前列。1995年因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875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7%。這些損失主要體現在:人體健康損失約占32%,農業損失占32%,工業材料和建築物損失占30%,其他占6%。
1.水汙染中國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國家。雖然水資源總量世界第六,但人均淡水資源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10000立方米的1/4,居世界第117位。目前,城市和農村都缺水。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壹半以上缺水,其中嚴重缺水城市108個,日缺水量16萬立方米。數百萬人生活用水短缺,汙染水短缺的城市越來越多。缺水影響的工業產值每年約2300億元。隨著城市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增加,缺水量會擴大;農業每年缺水約300億立方米。中國有8000萬農村人口,3000多萬牲畜飲水得不到保證,還有0670萬公頃農田因缺水而得不到充分灌溉,導致糧食減產壹半。據有關部門測算,到2000年,中國缺水總量將達到778億立方米。從水資源質量來看,我國水環境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呈惡化趨勢。
根據環境監測,我國目前的水汙染是以化學需氧量(COD)表示的有機汙染。中國七大水系壹半以上受到汙染,35個重點湖泊中17個受到嚴重汙染,中國1/3的水體不適宜魚類生存,1/4的水體不適宜灌溉,70%以上的城市水體受到嚴重汙染,50%以上的城鎮水源地不符合飲用水標準,40%的水源地已不能飲用。水汙染已成為水資源利用的主要障礙,也是威脅人們健康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壹。據專家估計,每年水汙染造成的損失約為400億元。中國七大水系(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遼河、海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1998監測數據顯示,僅有30.2%的河段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壹、二類標準,6.7%符合三類標準,63.1%的河段為四、五類或劣五類水質,失去了用水功能。七大水系中,汙染最嚴重的遼河,61.4%的河段,為劣五類水質;海河除引灤專線水質受到不同程度汙染外,53%的水質為劣五類。淮河幹流水質有機汙染程度有所減輕,但總體水質仍然較差,48%的水質為劣五類。國家將這三條河流列為重點防治對象。由於降水減少,水流中斷,黃河流域汙染明顯加重,71%河段水質為ⅳ類、ⅴ類或劣ⅴ類..流經大中城市的河段汙染較重。近765,438+0%的城市河段為ⅳ類和超ⅳ類水質。主要汙染物來自化工、石化、造紙、食品、制革、紡織等企業排放的高濃度有機廢水和大量未經處理的城市生活汙水。正如北京人所說,舊的龍須溝消失了,新的龍須溝(通惠河、蓮花河、涼水河...幾十個大小)又出現了。這些河流通常是棕色、褐色、灰色、黃色的,表面漂浮著大量的腐敗和令人作嘔的氣泡。湖泊和水庫普遍受到汙染。總磷、總氮汙染嚴重,有機物汙染普遍,富營養化普遍且越來越嚴重。主要淡水湖汙染程度依次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洪澤湖、太湖、洞庭湖、鏡泊湖、博斯騰湖、興凱湖、洱海。其中,巢湖、滇池水質發臭或嚴重富營養化。壹些湖泊和水庫也出現了汞和砷汙染。飲用水源的汙染非常嚴重。約30%的地表水符合飲用水標準,50%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主要汙染物為總硬度、硝酸鹽、硫酸鹽、苯酚、砷、氰化物和鉻。江南水鄉缺水,南方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是水汙染造成的。比如位於淮河下遊的安徽省蚌埠市,1996再次被汙染,當地群眾不得不挖深井取水,有的甚至不得不買礦泉水來維持生活。水汙染後果嚴重,不僅使工農業生產遭受損失,還使淡水魚的捕獲量大大減少。長江鰣魚、黑龍江三文魚等許多珍稀魚種產量銳減,有的甚至消失。由國家汙染引起的魚的死亡和人與動物的中毒頻繁發生,並且消化系統癌癥如肝癌、胃癌和食道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中國的水汙染已經到了必須治理的地步。
2.大氣汙染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占壹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5%。中國的大氣汙染主要是燃煤造成的,屬於能源結構的煤煙型汙染。主要汙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隨著能源消耗的增加,空氣汙染的程度也在增加。1998期間,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已達2090萬噸,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國。目前,62.3%的城市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年均濃度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保證人們長期接觸環境而無危害的基本要求),日均濃度超過三級標準(人們短期接觸環境而無急性健康損害的最低要求)。可見,我國城市空氣中二氧化硫汙染程度嚴重;城市總懸浮顆粒物超標是常有的事。1998年,全國城市年均濃度達到289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二級標準。我國目前的工業發展水平大致相當於發達國家50年代初的水平,但大氣汙染程度與60年代末差不多,尤其是在冬季采暖期。全國640個城市中,空氣質量符合國家壹級標準的不足1%,全國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前十大城市(太原、北京、烏魯木齊、蘭州、重慶、濟南、石家莊、青島、廣州、沈陽)位列全球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前二十大城市。在壹些城市,二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的濃度已經達到倫敦煙霧事件的水平。如果天氣條件不利於擴散,就有可能發生重大霧霾事件。
近年來,由於城市機動車的急劇增加,汽車尾氣汙染日益嚴重。特別是在壹些大城市,汽車尾氣已經成為主要的空氣汙染,氮氧化物成為空氣中的首要汙染物,以廣州和北京為首,其次是上海、武漢、鄭州、沈陽等城市。據調查,北京三環以內非采暖期,汽車排放的汙染物占空氣汙染物的壹半以上。北京、廣州和中國的中南部地區,尤其是沿海城市,都受到了光化學煙霧的威脅。壹些大中城市出現煤煙和機動車尾氣混合汙染。
空氣汙染導致人類呼吸系統疾病,導致人口死亡率上升。重慶重汙染地區肺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超過50人/65438+萬,是相對清潔地區的4.7倍。長沙個別街區肺癌死亡率高達94.36/65438+萬。由於空氣汙染,中國的酸雨正在蔓延,成為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區。近年來,長江以南、青藏高原東部和四川盆地頻繁出現酸雨。華中地區酸雨汙染最為嚴重,長沙、懷化、南昌、贛州等地酸雨頻率高達90%,達到了“酸雨”級別。酸雨年均pH值低於4.0,西南地區以南充、宜賓、重慶、遵義為中心的酸雨區中心區pH值低於5.0,酸雨頻率高於80%。華南酸雨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廣西東部。廣州、韶關、柳州、桂林等重汙染城市年均pH值在4.5-5.0之間,酸雨頻率在60%-90%之間。華東沿海地區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下遊至廈門沿海地區,覆蓋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大部和福建沿海地區。青島、圖們、太原、石家莊等北方城市年均pH值低於5.6。1998期間,全國半數以上城市的降水年平均pH值在5.6以下。酸雨幾乎在中國掀起了壹場燎原之勢,覆蓋了陸地總面積的30%以上。酸雨汙染造成我國糧食、蔬菜、水果減產,甚至整片農田絕收。在廣西受災地區,農作物減產已達(5-10)%。森林瀕臨滅絕,樹木的體積急劇減少,甚至樹木成片死亡。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酸雨影響,林區85%的馬尾松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死亡率達35%。酸雨降低了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能力,酸雨對兩廣漁業生產主要基地淡水漁業造成的損失達9億元;酸雨對金屬和建築材料造成嚴重腐蝕。由於酸雨的影響,重慶嘉陵江大橋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用於橋梁的防銹和噴漆。四川、貴州兩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達3.7億元,廣東、廣西因酸雨造成的物質損失約占兩省國民生產總值的1.0%。據統計,我國每年因酸雨造成的損失達6543.8+0.3億元以上。3.固體廢物汙染近年來,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的產量、排放量和累計貯存量壹直呈上升趨勢。“八五”期間,工業廢物產量增加7200萬噸,累計儲存量增加6543.8+0.6億噸。目前累計庫存已達66.4億噸(1996),面積5.5萬公頃;城市生活垃圾產量達到654.38+0.46億噸,年增長率為654.38+0%。然而,我國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僅為40%,城市垃圾和糞便無害化處理率不足50%。大部分都是簡單堆砌或者任意排放的狀態。
近年來,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有毒有害的固體廢物也增加了。大多數有毒有害固體廢物沒有經過嚴格的無害化和科學的安全處置,已成為我國壹個亟待解決的具有嚴重潛在危害的環境問題。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量為每年654.38+037.56萬噸。由於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率低、無害化處理率低,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近三分之二被垃圾包圍。露天堆放的簡易垃圾不僅影響城市景觀,而且汙染大氣、水和土壤,對城市居民的健康構成極大威脅。垃圾已經成為城市發展中棘手的環境問題之壹。大量未經處理的固體廢物堆積在城市郊區或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成為二次汙染的嚴重來源,造成江河水域的承載能力和水質下降。據報道,長江正面臨著嚴重的固體廢物汙染。多年來,長江沿岸的單位和個人不顧國家法律法規,違規將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傾倒在海灘、河岸和斜坡上。小山般的垃圾被河水推上來,長江壹漲,堆積如山的垃圾就卷進了水裏。長江流域的重慶、涪陵、萬州、奉節、葛洲壩等河流垃圾汙染觸目驚心。洪水期間,江面垃圾厚達1米,人可以站在上面,汽車沈不下去。由於垃圾造成的水汙染,長江沿岸21個城市的居民飲用水受到嚴重影響。葛洲壩水電廠由於垃圾堵塞和停機清淤造成的缺口減少,每天將少發電200萬千瓦時。在三峽,由於垃圾滿河,遊客只能仰頭看山,不能低頭看水,三峽的美只剩下壹半。由於固體廢物的堆積,受汙染的耕地達到1.5億畝以上,直接影響農業生產。4.噪聲汙染噪聲汙染被公認為當今社會的第三大公害。我國噪聲汙染嚴重,主要集中在城市,包括道路交通噪聲、生活噪聲、工業噪聲和其他噪聲。我國城市噪聲總體處於高聲級。城市功能區環境噪聲普遍超標(晝間),其中居住區、文教區超標(50分貝)63%,特殊居住區超標(45分貝)82.2%,居住區、商工混合區超標(60分貝)60.5%,工業區超標(65分貝)30.4%。近年來,由於城市車輛急劇增加,城市路網密度加大,交通管理未能跟上。大部分(90%)城市道路交通噪聲超過國家標準70分貝。中國每年因道路交通噪聲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人民幣21.6億元。由於工廠的新建和改建以及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城市中高聲級的汙染範圍不斷擴大,並有向郊區和城鎮擴展的趨勢;社會生活噪音呈明顯上升趨勢。據統計,目前我國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噪聲汙染對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影響很大。據29個環保部門統計,約30%的群眾來信來訪反映了噪聲問題。壹些工廠工人的耳聾、高血壓、心臟病、神經衰弱的發病率高達30%~60%。據上海市第壹醫院耳鼻喉科統計,在耳病患者中,約有1/3是由噪聲引起的。在壹些地區,噪音已經威脅到青海有關部門的預測。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紀末,中國85%的城市居民將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二、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我國因開發活動造成的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十分突出。根據國家環保局和中國科學院的調查,中國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漬化和耕地肥力下降為標誌的土壤環境破壞日益嚴重。以河流斷流、湖泊萎縮、濕地面積驟減、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惡化、生態功能退化為主的水環境破壞加劇;同時,草地退化、森林衰退、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物資源的破壞也十分嚴重。近年來,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的水旱災害頻發,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損失。預計每年虧損400多億元。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已成為關系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緊迫任務。1.土壤環境破壞日益嚴重(1)水土流失。
長期以來,無休止的違反自然規律的掠奪性開發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如亂砍濫伐、陡坡開荒、過度放牧等。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耕地發展模式”課題組調查,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超過367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1/3。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已達6.7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9%。全國每年流失近50億噸表土,相當於從全國現有耕地上刮去壹厘米的表土。氮、磷、鉀養分流失量近6543.8億噸,幾乎相當於我國每年生產的氮、磷、鉀肥總產量。
大規模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破壞,洪水泛濫,生產生活環境惡化,動搖了農業基礎。比如黃土高原,總面積58萬km2,水土流失面積53萬km2,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達到6543.8+06億噸。這條河的含沙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平均含沙量30kg/m3)。如果把這些泥沙堆成壹個高、寬分別為1米的土壩,可以繞地球23.5圈。這些土壤大多是黃河流域中上遊肥沃的表土。由於水土流失,曾經孕育了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黃河中遊,如今到處是荒山溝壑。因此,《公元2000年地球研究》報告的主編巴尼博士在訪問中國、飛越黃河時深有感觸地說:“黃河不是灌滿了泥沙,而是灌滿了中華民族的鮮血。大量沈積物丟失,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動脈出血。這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由於大量流沙,黃河河床每年擡高10 cm。為了防止洪水災害,中下遊不得不壹次又壹次地築壩,每年用於堤防的費用高達6543.8億元。長江流域由於長期亂砍濫伐,原有植被已喪失85%,大部分森林不復存在,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曾經清澈的長江水現在變得渾濁了。長江流域654.38+0.8億公頃土地中的30%,即5600萬公頃土地遭受水土流失,每年流失的表土達24億噸,其中5億噸被帶入東海,長江有成為第二條“黃河”的危險。由於水土流失,長江幹流河床每10年上漲1米,汛期成為懸河。1998汛期以來,長江部分河段洪水流量較上世紀50年代減少1萬立方米以上,但水位卻高出數十厘米甚至1~2米,引人深思。土壤侵蝕導致湖泊和水庫中的沈積物沈積。據統計,全國有22座重點攔淤攔汙水庫。黃河幹流7座大型水庫淤積40%庫容,有的淤積75%。據報道,我國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多億。(2)土地沙化、退化,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土地荒漠化是土地廢棄的最終形式。自然荒漠化是壹種幾百到1000年的長期地表變化,而人為荒漠化現在是以10年為單位,成為看得見的土地浪費。中國是壹個荒漠化極其嚴重的國家。土地荒漠化面積的擴大是中國壹個突出的環境問題。據統計,我國沙漠面積為654.38+308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654.38+03.6%。僅沙漠的面積就相當於日本陸地總面積的3.4倍。自從有記錄以來,12萬公頃的土地已經變成了沙漠。特別是過去50年形成的“現代荒漠化土地”有500萬公頃。在此期間,僅從內蒙古到華北,就有654.38+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了沙漠,而且還在以每年654.38+0.3萬公頃的速度擴張,這意味著兩個半香港將永遠被埋在沙子裏。據分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32.4%是由於對森林的過度采伐;29.4%是由於過度放牧;23.3%是因為過度使用土地;8.6%是由於水資源利用不合理;5.5%是由於沙丘的移動;0.8%是由於城市和工礦企業建設。此外,目前受荒漠化威脅的土地有1580萬公頃。在中國213個縣中,受沙漠化危害的農田已蔓延到660萬公頃。3500萬人的日常生活受到沙塵暴的襲擊,許多農田和房屋被沙丘吞噬。有近4億人生活在沙漠地區並受到荒漠化的影響。土地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土地退化突出。中國土地退化主要表現為土壤鹽漬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由於不合理的灌溉,我國耕地次生鹽漬化土壤面積迅速增加,每年因次生鹽漬化而廢棄的灌溉地達20 ~ 30萬公頃。中國的黃河、淮河及海平原、西北黃土高原、內陸地區、東北丘陵地區和沿海地區總面積3300多萬公頃,其中耕地0067億公頃。重度鹽漬化的西北內陸地區,鹽漬化面積占該地區耕地面積的15.2%。中國土壤肥力呈明顯下降趨勢。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顯示,全國耕地有機質平均含量已降至1%,其中10.6%的耕地有機質含量在0.6%以下。明顯低於歐美國家2.5%~4%的水平。東北黑土帶,有機質含量從開墾之初的8%~10%下降到目前的1% ~ 5%。我國59%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鉀,14%的耕地兩者都缺。中國86.7%的耕地存在營養障礙。由於土地荒漠化和土壤退化,耕地質量下降,導致農作物減產。中國有1.3億多公頃耕地,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耕地不足0.085公頃,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3。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05公頃警戒線。目前,我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脅。由於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堿化,耕地管理不善,過度占用土地建房建廠,耕地逐年減少。每年凈減少耕地約46.7萬公頃,幾乎相當於354個中等縣的耕地總面積。耕地面積的急劇減少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潛在能力,使現有耕地承受更大壓力,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等壹系列農業生態問題。
近年來,由於水資源分配不當,部分河流斷流,不僅嚴重影響兩岸城鄉正常生產和人民生活,也加劇了流域生態環境惡化。黃河自1972開始斷流,90年代以來幾乎年年斷流,而且斷流頻率越來越高,持續時間和斷流河段越來越長,年內首次斷流時間越來越早。1997期間,黃河(利津水文站)斷流13次,達226天。截流河段距離700多公裏,首次截流時間為2月7日,為黃河歷史之最。這種狀況不僅加劇了各方面的水資源短缺,導致日益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而且顯著改變了河流泥沙沖淤規律,使河流趨於萎縮,泄洪能力降低,大大增加了黃河洪水災害的危險性。同時,黃河斷流加劇了流域生態失衡和環境惡化,如河流景觀和地下水補給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濕地生態退化、灘地沙化等。壹些專家預測,黃河可能會成為季節性河流,甚至成為內陸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正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許多湖泊和水庫正在逐漸萎縮。湖北號稱“千湖之省”,1949有1066個湖泊,現在只剩下236個。對長江起到調洪作用的洞庭湖,曾被稱為“八百裏洞庭”,如今卻萎縮成“大面積洪水,幾線枯水”的慘烈景象。華北平原的明珠白洋澱已經幹涸五年了。中國五大名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蓄水量在減少,湖面減少1/4甚至壹半。地表水資源匱乏導致地下水過度開采,生態環境惡化。地下水超采在北方和沿海地區的大城市非常普遍,北京、天津、上海、太原、濟南、杭州、沈陽、大連等比較突出。由於地下水長期超采,大面積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導致地面沈降、地裂縫、海水入侵、名泉斷流、土地沙化等壹些生態環境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北京的水井可以從地下5米處抽水。現在北京4萬口井平均深度49米,地下水資源幾乎枯竭。在山東萊州等沿海地區,由於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海水入侵,惡化了地下水水質,導致糧食大面積減產,甚至當地居民飲水困難。杭州已經發生多起瞬間坍塌數米的事故,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水資源是人類良好生態環境的最根本基礎,遏制和扭轉水環境破壞加劇的趨勢迫在眉睫。3.生物資源的破壞非常嚴重。生物資源是生態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大。中國生物資源的破壞非常嚴重。(1)森林覆蓋率低,森林資源破壞嚴重我國是壹個森林資源較少的國家,森林覆蓋率約為13.9%,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5%),世界排名121。人均,人均森林面積只有0.115公頃,相當於世界人均森林面積的1/9。由於壹些地方濫伐、濫砍、集體盜伐、亂占、破壞林地資源,加上森林火災、病蟲害等,森林面積大幅減少,對保護生態環境至關重要的森林資源特別是天然林遭到嚴重破壞。據統計,在過去的10年裏,中國的森林減少了23%,采伐量減少了50%。(2)野生動物資源的損失。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是世界上動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壹,生物多樣性居世界第八,北半球第壹。中國高等植物3.28萬種,約占動物種類10.45萬種,占世界總數的10%。世界物種總數為12%,居世界第三。但目前,由於我國森林減少、荒地開墾、草地退化,以及農藥、殺蟲劑的大量使用,特別是人為的過度捕撈、捕撈、采礦和砍伐動植物資源,導致大量動植物的生存環境不斷萎縮,導致種群減少甚至消失,我國生物多樣性喪失嚴重。在動植物物種中,15%~20%的物種受到威脅,高於10%~15%的世界水平。在《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所列的640個物種中,近50年來約有10種動物在中國滅絕,如野馬、犀牛、犀牛、新疆虎、麋鹿、白鶴等。1962年,青海有野生麝18萬只。目前因為獵麝取香的不到2萬只。目前,中國有近400種瀕危脊椎動物,占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2%。長臂猿、鹿、雪豹、白暨豚、黑頸鶴、大熊貓、金絲猴、東北虎等20多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解放後,大約有200種植物在中國滅絕了。高等植物中瀕危和受威脅物種多達4000~5000種,約占總物種數的15%~20%。野山參、野生天麻等許多名貴藥材的來源,都因無計劃采集而枯竭。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是地球資源的巨大損失,因為物種壹旦消失,就再也無法再生。物種消失不僅會使人類失去壹種自然資源,還會通過食物鏈造成其他物種的消失。人類和所有的動植物* * *處於壹個生態系統中,相互聯系的緊密性使得每個物種的喪失都給人類帶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