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緊迫性:從法律角度對黑澤明(羅生門)電影的評論。

緊迫性:從法律角度對黑澤明(羅生門)電影的評論。

法律存在與否是壹個問題——電影《羅生門》的法律解讀

時間:02-05 08:49作者:陳洪國新聞來源:中國民商法網

我的壹個朋友曾經說過,黑澤明的《羅生門》是壹部讓妳覺得有必要再看壹遍,卻沒有勇氣重溫的電影。我不知道他的評論是否過分,但就我個人而言,當我今天再次看《羅生門》的時候,距離我第壹次看這部電影已經過去了三年。三年了,我對法律和社會的理解應該說有所提升,但可以說,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長的困惑驅使我再次想到羅生門,嘗試品味它的法律意義。

不過,我好像來錯地方了。對於《羅生門》這部巨著來說,帶著任何特定的目的、關註或取向走進去,都註定要失望。這種挫敗感不是黑澤明不能滿足妳的提問的失望,而是妳的視角成為了妳進入羅生門的最大障礙。妳原本是想從影片所反映的某壹個方面對社會、人性、制度有壹個深刻的認識,但在黑澤明的博大關懷和深刻洞察面前,妳的壹切嘗試都變成了對影片的肢解,結果是觀眾面臨著更大的困惑。但是我還是不甘心,因為這部電影講的是邪惡的故事,邪惡的審判,所以我相信如果用法律的眼光去看這部電影,壹定會有所發現。

《羅生門》中的人物永遠是這樣的:樵夫、武士的妻子珍莎、強盜多香萬、她的丈夫吳紅、普通人、和尚和壹個嬰兒。故事發生的地方只有三個:犯罪發生的樹林,審判進行的糾察辦公室,案件重述的羅生門。影片講述了壹個普通的案件:強盜多香丸在樹林中遇到了壹個武士和他的妻子珍莎,他起了邪念,將武士捆綁,強奸了妻子,然後殺害了丈夫。影片的重點是不同的參與者如何圍繞這個案件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描述案件的故事。所以是壹部直接以人的“敘述”為表現對象的電影。我們可以先看看以下四個人對案件的不同描述:

樵夫的敘述:在影片開頭的第壹個敘述中,他在穿越樹林的路上,遇到了妻子和戰士丟棄的頭顱,壹個城市女孩的帽子,繩子,最後是戰士的屍體。然後就跑了,報了警。在影片的最後,他的第二個敘述是:他看完之後強盜向真沙求婚,妻子割斷了丈夫身上的繩子,希望兩個男人決鬥。武士拒絕為她而戰,認為她是個“不要臉的婊子”。強盜們也開始鄙視她。她很生氣,說這兩個人是真正的懦夫,這鼓勵了他們拔出劍來拼命。最後,筋疲力盡的強盜用劍而不是匕首殺死了武士。在他看來,女人很狡猾,兩個男人都是懦夫。

強盜敘述:樹林裏的風吹起了壹個女人的面紗,讓他很難受。他先騙武士從墳墓裏拿走財寶,然後把貪婪的丈夫綁了起來。出於對武士的嫉妒,他當著妻子丈夫的面羞辱了妻子。當他準備離開被襲擊的夫婦時,妻子撲倒在他的腳下,說:“要麽妳死,要麽我丈夫死”,不願在兩人面前出醜。他割斷了武士的繩子,在決鬥中英勇地殺死了武士。他很佩服武士,他能和自己打二十多個回合,以顯示他的勇敢。

妻子的敘述:被劫匪利用後,她乞求丈夫的幫助,但在哭泣時,面對的卻是丈夫的冷漠和輕視。她痛苦地回憶道:“到現在,壹想起那個眼神,我還是覺得自己的血液都凝固了。他眼中閃現的既不是憤怒也不是悲傷,...僅僅...只是壹道鄙視我的寒光。”絕望中,她手裏拿著匕首撲向丈夫。她暈倒了,醒來後看到刀插在丈夫胸口。

丈夫的敘述:把靈魂附在女巫身上說話。強盜強奸了他的妻子後,他好心地安慰她。他看到他的妻子從未如此容光煥發。她背叛了丈夫,要求強盜殺了他:“如果他(丈夫)還活著,我不能嫁給妳。”但是強盜鄙視他的妻子,把她摔在地上,問她丈夫怎麽處置這樣的女人。這時候老婆跑了,劫匪追。後來,繩子解開後,武士羞愧地將匕首刺進他的胸膛。

我們發現每個人的敘述在關鍵點上有很大的不同。壹模壹樣的情節是:妻子被強奸;丈夫被殺,這兩個事實誰都無法否認。但至於丈夫是怎麽被殺的,被誰殺的,從四人的口供中無法明確判斷。就像樵夫最後說的,“每個人只會為自己自私的行為辯護。”樵夫的謊言是為了掩蓋他偷匕首的行為;劫匪夫妻的供詞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軟弱,尤其是他們三個的敘述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殺了自己的丈夫而不是別人。事實的真實性是不確定的,但恰恰相反,說明了這些涉案人員在人性中有著某種壹致的、不可改變的東西。正是人性中這種永恒的自私傾向和強者勝於弱者的心態,讓他們超越了法律,讓敘述者不在乎真正的罪魁禍首能否被法律抓住,也成為黑澤明導演在影片中刻意回避法律存在的原因。

糾察辦的庭審現場就體現了這壹點。在這裏,法官的角色被刻意隱藏,法官從不出現,也不說話。導演用平面打開鏡頭,讓每壹個被審判的證人和當事人跪在觀眾面前。不過雖然沒有法官,但審訊過程還是可以壹個接壹個的進行,所以整部電影並不缺少程序。缺的其實是最後的結論和判決。法官缺席不僅說明法官是多余的,也說明審判無處不在。只是沒有評委,所以所有觀眾都有機會成為評委;正是因為沒有法官,這些被審判的證人和當事人無形中成了法官。每次出現緊急情況都是在審問挑戰觀眾(這種情況不也要撒謊嗎?),並且讓跪著的審判顯得比我們這些坐著或站著的人更有尊嚴。需要註意的是,在庭審中,作為證人出庭的樵夫和和尚,以及抓強盜的商人,看起來要卑微和謙卑得多。相反,劫匪夫妻作為當事人,在描述問題和表達形象時,都振振有詞,壹拍即合,甚至義正詞嚴。所以這裏的審判實際上成了當事人自我行為的另壹種表現,審判的權威性和神聖性最終喪失殆盡。

然而,是什麽促成了這壹切?我們知道黑澤明的這部電影是在二戰結束後幾年拍攝的。也許他想表達的是,沒有必要對過去的事情進行評判,也沒有必要去調查事實的真偽,因為這些都不會取得什麽結果。但是,我在這裏並不關心電影的政治寓意,因為黑澤明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電影能夠揭示出某種具有普遍性的東西。法官在這個時候失蹤,可能說明法律的沈默。黑澤明想宣揚道德力量以及在道德力量下恢復人性光輝的可能性,他也在進行自我探索和道德反思,於是就有了《羅生門》中壹個樵夫和壹個和尚向老百姓重述案情的戲碼。

如果說糾察部的證人和當事人做的是面對審判的敘事策略和自我辯護,那麽在羅生門下,樵夫和和尚這兩個曾經出庭的人,面對的是不是法官的老百姓的質疑,他們做的是再次重述和面對事件的詢問。只有面對這種重述,他們才感到困惑。重述就這樣開始有了反思的意義。黑澤明用他高明的導演手法告訴我們,案件的真正解決必須等到審判之後,內心的審判並沒有結束。這時,法庭上的辯護變成了巨大的焦慮和恐慌。樵夫壹直喃喃自語:“不懂,不懂。”作為道德正義的化身,和尚與憤世嫉俗的普通人展開了對話,盡管這個化身在他身上是如此的弱小。

普通人:戰亂之時死了也沒什麽。羅生門上每天都有五六具無主的屍體。

和尚:是的,死的人比這個多,缺兵、地震、風暴、火災、荒年、疾病,但沒有壹個比這個更可怕。為什麽?“根據剛才發生的事情,這個世界如此流行,人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比什麽強盜,什麽瘟疫,什麽荒年,什麽火災,什麽兵災都可怕。”

和尚的反思直指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不穩定感和不信任感。他認為,正是這種道德意識維系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支撐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用戰爭的混亂作為不勇於承擔責任的借口。道德因此取代了法律,成為人類復蘇和人類救贖的希望。這種反思在影片的結尾達到了高潮,即案件描述完畢後,羅生門裏剛好出現了壹個啼哭的棄嬰。如何看待這個棄嬰,成了審判和反思成功與否的最後考驗。老百姓試圖剝去嬰兒的衣服,被樵夫制止了。老百姓辯解說:“這是壹個個人不如狗的世界,沒有人能不照顧自己而生活。”無情棄嬰的父母不是更邪惡嗎?而樵夫把匕首拿走難道不是壹個骯臟的舉動嗎?羞愧的樵夫無言以對,但在故事的最後,樵夫終於說服了和尚,讓他收留了這個棄嬰。他說:“我自己有六個孩子,多壹個也沒什麽不好吧?”這時,雨停了,陽光出現了。這樣壹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結局,黑澤明為道德的勝利和人性的光芒畫上了完美的壹筆。

也許這就是電影《羅生門》的核心寓意:人類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所有的審判和折磨。但是,這樣的洗禮,不借助外力,只靠內在的道德就能完成嗎?讓我們想起了《太陽底下的罪惡》中的強盜,以及電影中掀起這種罪惡的滂沱大雨。這壹切放大了參與者對自身行為英雄主義的追求——有了崇高,就會因同情而死;這壹切也說明,法律,以及法律之後的道德,在這樣的人的尊嚴面前,完全是名譽掃地。他們不再強大。在現代生存語境中,制度和法律的存在當然不能從根本上糾正人性的惡,避免人類的災難,但如果沒有制度和法律,壹切道德終究無法顯示其力量和其邊界。這是壹個雙輸的結局,所以最後導演刻意表現的樵夫收留棄嬰的情節真的有點老套,甚至有些無聊。這是黑澤明的錯誤還是必然?

在這部電影中,黑澤明無意向我們展示任何批評,他只是在深入挖掘。正因為如此,他不會在這部關於“自審自答”的影片中追問法律能否拯救愛情、生命和人性,也不會像基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刻意揭示的那樣,法律能否被這些愛情、生命和人性所拯救。所以《羅生門》所展現的是東方人對人的自我滿足和自我迷失的關註,無法揭露人與制度、人與法律、甚至人與人之間的暴力沖突。所以,影片中不同敘述者對立的謊言背後,是壹個非常壹致的陰謀。他們有著同樣的自私,同樣的對軟弱的恐懼,同樣的在法律和他人面前表現驕傲的欲望。然而,害怕軟弱本身就是極大的軟弱。這樣就不會有沖突中的掙紮,不會有生存困境和對困境的焦慮。所以影片中的敘述者可以嘲笑別人,卻不敢對自己投以哪怕是輕微的壹瞥。他們以為在謊言下堅守這個陰謀,就能達到自我安慰和平安。這也深深地體現在黑澤明導演近乎執著的敘事手法上:似乎他早已安排好了所有的情節,所有的故事只是換了壹種方式重復,都在他的精心策劃和安排下,包括裏面的陽光、樹林和雨水。這時候我好像明白了朋友的評論:為什麽我們沒有勇氣再看壹遍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們和電影裏的人有著壹樣的逃避心態,逃避壹切對自己的反復考驗。

黑澤明的《羅生門》是壹部真正能敲擊觀眾心靈的電影。它不像《布拉格之戀》那樣不堪,也不像基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那樣凝重甚至壓抑。黑澤明的表現不是感人和人情,也不是法律和道德與生活沖突的尖銳痛苦,所以他無意面對這些問題並提出現代的解決方案。如果不再是我們所期待的制度和歷史現實,我不知道這個“現實”能是什麽。是人性嗎?而它所展現的人性,顯然處處蘊含著道德危機。黑澤明在影片中沒有給出案件的答案,這似乎擋住了所有人類問題的答案。

這是我的困惑。作為法律人,我們似乎更願意看到電影在拯救人類的過程中,對規則的追求,對法律的依賴,以及法律和制度所起的巨大作用。我們甚至希望看到法律與道德、政治與人欲之間無休止的沖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法律是壹種獨立的、獨特的力量。帶著這樣的期望進入羅生門,法律人當然會感到失落。也許有人會說黑澤明沒有把法律帶入他的視野,但這顯然是壹部與法律息息相關的電影,裏面有謀殺、強奸,還有審判這壹切的機構,卻偏偏忘記了最重要的武器。黑澤明展示的是法律缺位後人類尋找自我的過程,因為劇中破舊的羅生門可能已經暗示了人類曾經有過這樣壹個沒有規則和法律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人類要生存,這才是問題所在。那麽,在法律可以依賴和不得不依賴的時代,如何在法律中避免人類的屈辱,完成法律真正參與人類事務的壯觀表演,從而實現法律對人類文明的拯救,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根本問題。

===============================

===============================

以上是對電影的法律觀點。

妳覺得有啟發嗎?

我沒看電影。從梗概中,我們可以談到證據的可采性和自由心證。

  • 上一篇:河南省黃河工程管理條例(2018修訂)
  • 下一篇:江西省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2021修正)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