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教學設計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教學設計

高中政治課堂的和諧應該是師生之間的和諧,學生與教與學之間的和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會為妳安排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教學設計。讓我們來看看。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學設計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價值判斷的含義,掌握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及其特點。

能力目標:聯系實際,培養認識和選擇正確價值觀的能力,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能力,理解和認識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堅定地奉獻於人的感情,在價值沖突中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實現人生價值。

焦點

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困難

價值沖突與評價標準

教學過程

引入新的課程:

這節課,我們將深入討論人生觀。上節課,我們學到了人的真正價值?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被社會認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受意識支配,人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我們才能做出理性的價值判斷,做出更好的人生選擇。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討論的話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多媒體:學習目標)

有些選擇很簡單,有些卻異常艱難和珍貴。現在讓我們壹起感受壹下李劍英的人生選擇。(播放視頻)

第壹,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背景材料:

李劍英,河南鄭州人,空軍上校。歷任飛行員、中隊長、飛行員導演。

2006年6月165438+10月14日,李劍英訓練回來的路上被壹群鴿子撞了,發動機停在空中。此時飛機高度為194米,跳傘可以保命。從鴿子撞擊點到飛機墜毀點的2300米跑道延長線兩側680米範圍內,居住著7個4000人的自然村。當時飛機上有800多升航油,120多枚航空炮彈,1火箭,易燃氧氣瓶。如果跳傘的飛機失控撞向村莊,後果不堪設想。16秒期間,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和國家財產,他放棄了三次跳傘的機會,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迫降。迫降過程中,飛機被地面上方的護坡擋住,爆炸解體,李劍英同誌壯烈犧牲。16秒,他用生命譜寫了壹曲人民軍隊愛民的美麗贊歌。

李劍英曾經1次榮立二等功,兩次榮立三等功。2006年2月6日65438,空軍黨委為他記壹等功,追授?空軍功勛飛行員?榮譽金質獎章。

查詢文章

1.李建英的事跡深深感動了我們所有人。請介紹壹下李劍英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通過分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什麽關系?

老師總結:我們來看課本。人們對事物的客觀情況、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做出的判斷,可以說是事實判斷。壹般不涉及人的需求、喜好等主觀因素,是客觀結論。想想這種情況下哪個是事實判斷?價值判斷是判斷某樣東西是否能滿足主體的需要和滿足程度,比如是否應該,是否值得,好不好。壹般來說,價值判斷的結論不會是唯壹的,但這並不排除價值判斷有對有錯。

在上述材料中,李劍英明確表示,飛機撞鳥和飛機故障是對事物客觀條件、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判斷,是事實判斷;16秒,李劍英意識到,用1條命換4000條命是值得的,是壹種價值判斷;最終他放棄了三次跳傘的機會,這是李劍英的價值選擇。

思維:1。山上的花開了,山上的花好美!

2.妳認同李劍英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嗎?為什麽?

老師總結:就像李劍英老婆說的,他?妳心裏還有別人?。他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事業、維護人民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價值追求。1人和4000人,權衡利弊,天平傾向人民,是當代最可愛的人。李劍英的事跡告訴我們,要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必須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3.李劍英如何處理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沖突?這給了我們什麽?

老師總結: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基本壹致。要堅持把個人、集體和社會的統壹作為我們選擇的標準,大河有水小河滿。戰爭年代告訴我們,沒有國家的強大,就沒有人民安定富足的生活。但是,當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的人的具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就會產生矛盾和沖突。我們應該首先考慮和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當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絕大多數人的立場上選擇,兩害相權取其輕。把人民利益和集體利益放在第壹位。

練習文章

運用價值觀的知識,三鹿集團的破產給了我們什麽?(課件)

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群眾利益的關系。三鹿集團為了個人利益忽視產品質量,危害人民健康。

導語:維護人民利益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最高價值標準。是否會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例:永動機,人民公社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如果脫離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是不可能成功的。)

結論:人選擇的目標能不能實現,實現到什麽程度,取決於人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我們來分析壹下黨的農村改革政策:(課件)

練習文章

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取消人民公社,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全面放開農產品市場,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初步形成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同時指出,為了賦予農民更加充分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的土地承包關系應保持穩定並長期不變。

用材料分析黨的農村改革思想的正確性。

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

(1)讓我們進壹步了解中國土地政策的發展和完善。(課件)

中國* * *生產黨不同階段的土地政策

中美十年對抗: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抗日戰爭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減息。

人民解放戰爭時期:沒收地主土地,廢除並實行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種地?土地制度,按農村平均分配土地。

新中國成立之初:實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十年探索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開始後,在?人民公社?運動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阻礙。

在社會主義新時期,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責任制。

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根據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租賃、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問題探究

1.也是根據社會發展規律做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為什麽我們黨的土地政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很大的變化?

(源於對當時具體情況和條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

2.這說明了關於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什麽特點?

(社會歷史性。)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評價歷史和現實價值,要考慮當時的條件和背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時俱進。

?忠誠?在封建社會,它往往與對君主的忠誠聯系在壹起,但在當代中國,它表現為對中國黨、祖國和人民的忠誠。

背景材料:(課件)

桑葉無葉煙自土來,笛管迎龍水寺。在朱門看歌舞,怕春音吞弦。

1.這首詩中農民的價值選擇是什麽?樓主的價值選擇是什麽?

2.為什麽農民和地主有不同的價值選擇?體現了什麽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老師批示,明確班級性質。

(3)(課件)即使是同壹階層的人,為什麽人們會因為視角和立場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如果妳對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正確性沒有壹個確定的標準。請談談妳的看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妳怎麽看待這個問題?

老師的教導,人們會從不同的立場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

結論:面對社會轉型,價值觀多元化,凈化了我們的內心,也考驗了我們的選擇。年輕人要學會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從而實現人生的價值。做:?兩個好處哪個最重要,兩個壞處哪個最少?。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學中高中政治課堂和諧的思考應該是師生和諧、生生和諧、教與學和諧。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要實現這壹目標,從學生身邊的場景入手,在場景的體驗中與學生壹起學習,無疑是壹個很好的方法。

在教學實例中使用這個案例,很明顯,如果分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和意義,以及主體差異性的特點,如果以本堂課發生的案例為場景會更好。比如A班,發生了A班學生對班主任要求學生早起這件事有不同意見,並且因為部分學生遲到,班級和學生與班主任發生了小矛盾。講座中,我講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和意義,以及主體差異的特點。我果斷放棄教案,引導學生分析學生之間剛剛發生的事情,不僅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興趣,也很容易理解這個知識點。而且,我進壹步分析了對壹個事件的不同評價的對錯。站在班級和學生的立場上,讓學生明白學生和班主任沒有利益沖突。這時候要善於換位思考,理解尊重老師,把高考比作早起,在學習和打盹之間權衡。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老師的要求,緩和了師生矛盾,深化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備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凸顯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

  • 上一篇:大學生1000字(7個亮點)
  • 下一篇:江西省信訪條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