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建國以來,土地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建國以來,土地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土地問題可以說是中國的核心問題,它與就業、生產發展、居住地遷移乃至政權更叠息息相關。因此,探討這壹問題對於中國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先看中土地政策。建國初期的土地政策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壹個是所謂“土改”階段,時間是1949.9 ~ 1953春。土地改革是革命戰爭年代中國關於農村土地的政策主張和根據地“分田分地”探索的全面實現,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繼續、擴大和深化。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同樣的綱領,規定“在已經實行土地改革的地區,必須保護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在尚未實行土地改革的地區,必須發動農民群眾,建立農民組織。清剿土匪惡霸,減租減息,分配土地,就實現了耕者有其田。“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實施,中國土地改革如火如荼。到1953年春,除中央決定不進行土地改革的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約700萬人)外,中國大陸的土地改革已宣告完成,3億多無地少地的貧農獲得了7億多畝土地,免除了350億斤糧租,實現了世世代代“耕者有其田”的夙願。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出,“農民在土地分配後是作為小私有者存在的...";農民的私有土地可以買賣和租賃,但受到壹定的限制。為了保護農民的私有財產權,當時的縣人民政府壹般向農民頒發土地和房產的權屬證書,在這個基本統壹的國家法律文本中規定,農民的土地和房產“是自己家庭的私有財產,完全有耕種、居住、典當、轉讓、贈與和出租的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土地改革的深遠影響在隨後幾年的農業增長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與1952年的1949相比,糧食總產量由11318萬噸增加到16392萬噸,年均增長13.14%。棉花總產量從44.4萬噸增加到654.38+0.304萬噸,年均增長436.5438+05%;石油從256.4萬噸增加到4193萬噸,年均增長21.17%。

其次是“互助合作運動中的土地制度”的轉變階段,時間為1953 ~ 1957。互助合作運動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第壹,從全國解放到1955年夏天的互助組和初級合作社階段;第二階段是從1955到1957的夏季至日的高級社會階段。互助小組包括臨時互助小組和常年互助小組。按照自願互利的原則,在保留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農民通過人工互改、人工轉為畜工、種植作物、平行種植、合夥經營等方式,互相幫助,解決生產困難或增加收入。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最重要的特點是,農民仍然擁有土地所有權,但必須交給初級合作社統壹使用,允許成員保留小塊土地供自己使用。年底分配時,農民土地股份參與分紅。因此,初級合作社有時被稱為土地合作社。高級合作社是在初級合作社基礎上建立的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土地、牲畜和大型農具以固定價格(股份)進入合作社,集體所有,統壹管理。但是,農業合作社仍然被允許將總耕地的5%留給農民,以分散的方式經營,自由種植蔬菜或其他園藝作物。自留地歸集體所有,不征收公糧,也不交集體留用。規定經營者不得私自出售、出租或者非法轉讓。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農民私有土地轉化為社區(高級合作社)集體公有土地的過程和路徑。

第三,是公社制度下集體所有制、統壹經營的制度安排,時間為1958 ~ 1978。公社體制下實行農村土地三級所有制。其做法是:凡原屬於農業合作社的土地、社員的自留地、墓地、宅基地以及耕畜、農具等其他生產資料,以及壹切公共財產,無償歸第三級人民公社所有。公社對土地實行統壹規劃、統壹生產、統壹管理,實行平均主義的“按勞分配”。但是,應該指出,公社制度在二十五年的運行過程中,從“整頓和鞏固公社的組織……”(1958.12),糾正“壹平兩調三收”(1959.2)的錯誤,到要求“各地正在實行人民公社化”接著,《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即人民公社六十條)(1962.9)修訂草案出臺,標誌著農村人民公社的所有制關系,也就走了人民公社第六十條最終將土地、勞動力、牲畜、農具“固定”到生產隊,分配核算也以生產隊為單位,形成了以生產隊和生產隊為基本單位的社區化農村經濟經營格局。

最後是“集體土地和家庭承包經營”的改革階段。時間是1979 ~今天。改革30年來,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遷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第壹階段(1978-1999)恢復和擴大農業生產責任制,逐步建立“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承包權長期穩定、鼓勵合法流轉”的新型農村土地制度。第二階段(2000 ~ 2008年),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沿著兩條主線進行:壹是繼續通過立法完善和規範土地承包制度;二是探索推進征地制度和農村建設用地制度改革。30年的農村土地制度變遷,走的是農民自發的制度創新與國家強力推行相結合的道路,走的是“明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保障收益權、尊重處置權”的路子,至今形成了比較完整、成型的新型土地制度。這壹制度的基本精神是在充分實現集體土地所有權收益的同時,賦予農民長期的、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這壹制度的政策內容包括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長期不變,集體土地家庭承包經營長期不變,允許農民在承包期內合法、自願、有償轉讓土地經營權,允許集體經濟組織拍賣荒山、荒地、荒坡、灘塗經營權,有條件的地方通過有償轉讓集中土地經營權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這些精神和政策以法律形式體現在農村土地承包法中。

反思建國後土地政策的成敗,可以看到,其實建國後的土地政策雖然號稱創新,但實際上深受我國傳統土地經濟理論和政策思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國家對土地問題的傳統思維高度重視, 把土地問題作為爭取民心的重要籌碼,在土地制度改革中政治穩定大於經濟效率。 中領導和動員農民參加革命和建設也是如此。在新中國60年的建設中,每當因自然災害和政策失誤導致農業生產出現問題、社會穩定存在隱患時,總是將土地權利部分返還給農民,不斷以“定心丸”的方式激發農民的土地積極性,以提高產量,化解經濟社會矛盾。如今,在中國中西部的廣大農村,工業化和非農化仍然不足,土地經營仍然是農民獲得經濟收入和社會保障的主要來源和手段。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關心人民,給他們想要的東西”的社會心理不會發生根本改變。中國從古至今的歷史表明,土地制度的變遷不是孤立的,土地所有制關系的變化所引起的社會連鎖反應是激烈的。因此,有效的土地政策、法律和制度也必須長期保持穩定,長期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是歷史的必然。第二,土地占有關系與社會階層的利益格局密切相關,利益格局決定政治治理的格局。因此,與上述理論和政策理念相聯系的壹個重要歷史現象是,土地制度改革在壹個衰落的政權中是社會革命的先導,在壹個穩定的政權中總是滯後的。土地改革完成後,農民從社會底層壹躍成為社會的主人,而曾經高高在上的地主則跌落到社會底層;人民公社制度使千千成千上萬的農村組織成為軍事化的大集團;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實行,立即導致了人民公社制度的解體,迅速恢復和重建了鄉(鎮)基層政權,農村自治制度得以建立,從而形成了“鄉政府、村治理”的全新基層政治格局。這種情況決定了歷代王朝對土地制度的變遷都采取謹慎的態度,除非萬不得已,不會從根本上觸動土地制度。今天,中國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比農村土地改革快得多。第三,中國農民“均田”的文化傳統對近百年來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遷和進壹步創新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我國農村工業化和非農化的快速推進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離開土地創造了條件,土地適度集中和規模經營政策的實施可以逐步加強。在我國傳統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發展階段,農民不僅表現出強烈的“愛地”情結,而且對土地所有權的公平性有著強烈的要求。可以認為,中國農業社會階段農民土地權利的“公平”比“效率”更重要;但這種“分田”“愛田”的情節,在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高度發展階段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在對古村落民間土地契約文書的研究中發現,農民起義、社會動蕩、朝代更叠的根本原因是大量剩余勞動力沒有生活來源,而土地兼並加劇了這壹矛盾。如果這個推論成立,那麽當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壹定階段,剩余勞動力可以向工業和服務業分流,農民非農就業相對充分的時候,就應該適時推進土地的適度集中和規模經營。目前,中國已經到了這樣壹個發展階段。

因此,要想對建國後的土地政策有壹個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就必須深入歷史,了解中國各個重要歷史時期的土地政策,才能真正搞清楚建國後中國的土地政策是誰制定的。是什麽讓它發生的?

  • 上一篇:華中師範大學2017年招收的在職研究生雙證專業有哪些?
  • 下一篇:經濟補償金的計算標準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