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養孩子後養自己的觀念越來越被社會認可。每個人不是生來就是做父母的,做壹個合格的父母需要學習和成長。但生活中,不成熟的父母比比皆是。成熟的父母在孩子長大後應該是什麽樣子?怎樣才能做到理性成熟的育兒?
不成熟的父母有三種表現。
表現:1:盲目溺愛孩子。
最近深圳某小學45人被打,全網炸了。該校四年級壹個班的家長聯名要求學校勸退壹名學生。因為該學生從壹年級開始就壹直無故毆打同學,全班47人,其中45人被打。孩子父親居然說:“我家孩子平時老實膽小,挨打只是孩子之間的磕碰。”
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是以孩子還是孩子為由,縱容孩子的不當言行。這些父母沒有盡到監督和教育孩子的責任。
表現二:把育兒的責任推給祖先。
新聞裏,很多老人帶著孩子上法庭,要求“帶孫子的費用”。因為年輕的父母,不管孩子,不給孩子撫養費,壹直啃到老,還覺得理直氣壯。直到老人忍無可忍,終於求助於法院。
很多年輕父母因為缺乏家庭責任感,不成熟,覺得自己還是個“寶寶”。孩子出生後,交給老人照顧,留下他壹個人。
表現三:讓孩子凡事聽自己的。
教育孩子是壹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很多年輕父母缺乏耐心和學習能力,如何省心省事,或者直接延續父母的教育方式——“我父母就是這樣把我養大的”。面對互聯網時代的00後新生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往往適得其反,導致親子關系緊張,親子矛盾激烈。
心理分析
成熟的父母在精神上和情感上都是獨立的。
白(著名心理咨詢師、暢銷書作家)
成熟的父母帶著孩子的童年,不成熟的父母帶著孩子的童年。
成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獨立。對於獨立,我們不僅可以創造自己的生活,也可以讓自己快樂;是人處理自己的煩惱,承擔壹些選擇的後果,承擔自己的不開心的能力。
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經濟獨立和生活獨立是可以實現的,這取決於壹個人的智力和技能;但對有些人來說,精神和情感的獨立是超出他們能力的,因為這取決於壹個人的性格。
當壹個人的人格獨立時,他會表現出壹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有界限。我知道自己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也知道自己該承受什麽,不該承受什麽。比如我在心理咨詢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壹些自己不能承受的人,躲在遊戲、酒精、賭博中,回避直接面對自己應該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這是屬於人格力量不足的做法。他們更容易通過縱容和控制孩子來釋放自己無法承受的精神和情感壓力。
比如壹個對自己的欲望沒有控制力的人,也很難有效管理孩子的欲望;壹個不能承受焦慮的人,在管理孩子的過程中,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很難做到應有的寬容;壹個自我評價低,對自己不滿意,自我批評過多的人,會對孩子進行更嚴格的控制。
這時,孩子的邊界被打破,孩子以“愛”的名義成為父母不成熟部分的承擔者。無論他們的技能如何發展,以這種方式被越界的孩子更容易在情感上與父母糾纏不清。到了青春期,這種“糾結”會影響孩子的壹生,讓父母更加無所適從。
成熟父母的第壹步,不壹定能承受自己所有的情緒,但和不成熟父母有壹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覺悟——當我不能承受自己的壹部分情緒時,我是不是在利用和孩子的關系“養育”自己,讓孩子為父母成長。只有有了自知之明,我們才會有意識地去尋找更合適的方式和渠道來承擔我們“未完成的成長”。
專家意見
成熟的父母註重培養孩子明辨是非。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父母作為子女的監護人,對子女的教育和成長負有法律責任和義務。這種義務表現在孩子未成年階段,父母應該對孩子給予特殊保護和優先保護。其中,重點任務是教會孩子學會做人。
孩子的發展有無限可能。如果父母疏於教導孩子做人,孩子將來對社會變得無用,甚至可能違法亂紀。那是父母極大的失職,他們會被追究責任。
在所有的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負有主要責任。學校有學校的責任,社會有社會的責任,但家庭教育是第壹責任。有專家研究表明,對於十歲之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他們學會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做壹個好人。所以父母縱容孩子是不負責任的,甚至是犯罪。讓孩子在無知中養成壞習慣,最終可能導致悲劇。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家陳會昌教授和他的心理團隊從200多名兒童兩歲開始,對他們進行了20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那些主動性和自制力發達的兒童是最理想、最健康的。明智理性的父母會給孩子自制力,明辨是非。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身成長的過程。沒有人生來就是做父母的,做父母的過程給了父母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對每個父母來說都是壹個難得的機會。我們要珍惜,和孩子壹起成長。這是最好的生活,也是最好的教育。
成熟的父母懂得如何“束縛”孩子成長。
張文鳳(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校長)
關於生命存在和發展的常識告訴我們,只要是生命體,就壹定總是處於未完成的狀態,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無論是好是壞。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不僅是孩子的事,也是我們每個成年人的事。
在家庭中,很多家長習慣於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而孩子則是受教育者和接受者,這就導致了很多弊端:親子關系緊張,孩子的成長達不到預期,家長也因此而極度苦惱。其實如果從終身學習的理念出發,就可以把自己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捆綁在壹起。和孩子站在同壹起跑線上,努力做壹個更好的父母和自己,壹起成長,壹起面對挑戰,效果會不會很不壹樣?
要求子女孝順老人,我們先和父母壹臉和氣地談;要求孩子做事不磨蹭,善於整合,善用碎片時間,提高做事效率;要求孩子在班裏優秀,首先在工作崗位上要兢兢業業,卓有成效;讓孩子熱愛閱讀,熱愛運動,他們就會精力充沛,享受閱讀,遠離“低頭族”...
這樣在完善自己的同時,也壹定會收獲孩子的成長,讓我們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參與者。孩子和家庭生活壹定會呈現出不同的模式!
所以,家長不要把自己當成高人壹等的管教者。父母也是不完美的人,每天都要成長學習。在各自軌跡的基礎上,先做好自己,讓自己成長。工作上積極,家裏和諧,然後在和孩子交集的過程中,做好父母和孩子的溝通。當我們站在宏觀的角度,做好自己的成長,最終會為自己和孩子有所收獲。
圖片:來自互聯網
推薦閱讀
人類第壹次看到黑洞!壹定要告訴孩子這些知識!
學生職業規劃需警惕六大“雷區”
《誇誇群》火了。真的有必要用這種花哨的方式表揚孩子嗎?
孩子罵人怎麽辦?別慌,試試這個!
好看的人都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