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環境危機呼喚生態文明建設,科技進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文明程度日益提高。“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和時代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它在各個領域的進步,日復壹日地改變、修正和取代著我們的環境,壹個完全不同的行為和選擇的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1]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讓世界天翻地覆。工業化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憧憬。然而,伴隨工業化生產方式而來的不僅僅是福音,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也讓超常規發展、巨大消耗的人類面臨著生存的挑戰:按照人類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無節制的消費方式,地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還能維持多久?“狹小”的自然空間能容納多少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垃圾、廢物、廢氣?有限的地球最終能承載多少日益龐大的人口?中國的環境和資源危機也伴隨著工業化。為了實現民族平等和國家發展,近代中國進入了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期,百年動亂,內憂外患。直到中國* * *黨上臺,中華民族才開始艱難的工業化運動。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工業化剛剛起步,工業基礎薄弱,環境汙染問題依然突出。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大規模工業化和重工業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開始顯現,但此時汙染範圍仍局限於城區,汙染的危害程度有限。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中國國內的資源已經無法支撐傳統工業文明的持續增長和當前高汙染、高消耗、低效率的生產方式的不斷擴張,出現了環境危機。其中,人與自然的危機主要表現在: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嚴重等;受人與自然環境道德關系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危機表現在:代內不平等(當代人利用自然和環境滿足自身利益的機會不平等。代內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南北問題或同壹國家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和代際不平等(如果我們現在開發可再生資源的速度快於它們的再生速度,就會破壞它們的再生,我們的後代將無法開發和利用它們)。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把經濟利益作為首要目標。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人們競相開發“免費”或“低成本”的自然資源,以降低甚至避免環境成本,從而導致環境危機。比如,在青海,人們為了獲得陸地上僅存的為數不多的“發菜”,幾乎破壞了方圓數百公裏的植被;在內蒙古,由於羊絨的高價暢銷能給生產者帶來高額利潤,大面積的草原被養殖的山羊破壞了。正如馬克思所說,“壹旦有了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膽大妄為。如果有10%的利潤,就到處用;有了20%的利潤,就會活躍起來;有了50%的利潤,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敢於踐踏人類的壹切法律;利潤200%,什麽罪都敢犯,甚至冒人頭的危險。”。可以說,當發現某種野生動植物有利可圖時,它就瀕臨滅絕。為了盡快脫貧致富,壹些落後或偏遠地區盡力開發當地的自然資源。比如川西北長江上遊居民亂砍濫伐,直接引發了1998的百年壹遇洪水;上世紀90年代初,在寧夏草原,當地人瘋狂地采挖未成熟的沙耆和甘草,導致數十萬畝草原沙化。[2]這種為了經濟利益而破壞環境的例子數不勝數,造成的環境危機是不可估量的,有時是不可挽回的。人們追求經濟利益而造成的環境損害,只關心眼前利益和標準利益,而忽視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不符合現代環境倫理的要求。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幸福生活,但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改造自然、發展經濟的好處的同時,也嘗到了它的負面效應。總之,我們正面臨著壹場新的環境資源危機。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需要及時緩解,人類需要文明的轉型。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進壹步升華。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目的的文化和倫理形態。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這些傳統文明的壹個突出特點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價值取向,其本質是“反自然”。工業文明時代,奉行“物質消費第壹,享樂至上”的價值觀。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采取各種手段不斷向大自然索取財富,忘記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了今天的全球環境危機。[3]生態文明是壹種可持續的道德文明,是在繼承和批判工業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強調人類在追求健康和生產性生活權利的同時,應與自然保持和諧關系,不應依靠手中的技術和投資來耗盡資源、破壞生態、汙染環境;強調人類在追求這個世界的發展和消費時,應該承認並努力使後代擁有與自己平等的機會,而不允許當代人盲目自私地追求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發展和消費,無情地剝奪後代同樣的生活、消費和發展的機會。二、環境道德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內容和作用環境道德(又稱生態道德)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行為準則。中國議程21將中國公民的生態道德定義為:1。所有人都有權過上健康健全的生活,不受汙染和破壞,並承擔保護後代滿足其生存需求的責任。2.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物種都有在棲息地不受汙染和破壞的情況下生存的權利,人類有責任保護生態環境。3.每個人都有關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的義務。破壞和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種的生命權是違背人類責任的。這種不道德的行為應該被禁止。環境道德的思想與理念。基於生態文明的環境道德強調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反對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對自然有絕對的單向權力,人是宇宙的精神,太陽為人而生,星辰為人而照耀,自然為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的觀點。反對自然無價、無主、無限的觀點;反對開采和掠奪自然資源。環境道德主張理順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類對自然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人類對自然負有義務。在生態文明下,人類和自然將共同走向未來。既不是人類統治自然,也不是自然統治人類,而是在不斷滿足人類長遠利益的前提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滲透。人類在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自然,將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熱愛和保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積極改造和利用自然。[4]環境道德的生產觀。人們在從事生產和經濟活動時,應該在追求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並重的前提下,實現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要將傳統的“原料-產品-廢品”的生產模式轉變為“原料-產品-殘渣-產品”的生態模式,即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是壹種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和更低環境汙染的先進經濟模式。它是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有機結合的基礎。它是壹種和諧環保的經濟模式,是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的必然選擇。此外,還要加強生產領域的倫理約束。首先,企業應該在環境保護中發揮重要的主導作用,特別是在推廣使用環保技術方面。近年來,隨著環境汙染的日益嚴重,生態生產技術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發展非常迅速。然而,目前生態生產技術在中國企業生產中的應用還不充分,這就需要企業界克服生態短視,讓不斷完善的生態技術真正發揮作用。其次,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以“綠色產品”的研發為主導方向。企業生產綠色產品,不僅會體現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感,促進“綠色市場”的發展,同時有助於推動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意識。第三,按照“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企業要勇於承擔治理環境的責任,不能推卸責任,更不能采取轉嫁生態危機的不道德行為。環境道德消費觀。199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中提出,可持續消費是“提供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服務和相關產品,提高生活質量,減少自然資源中有毒物質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服務或產品生命周期中產生的浪費和汙染,從而不危及後代的需求。”可持續消費要求引導人們選擇合理的生活方式。人類的生活方式通常是指滿足其各種需求的基本風格。隨著科技文明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生活質量的判斷往往是“以個人擁有實物的多少和個人對實物需求的滿足程度來判斷生活質量”。[5]這種判斷導致社會上不人道的消費時尚,表現為片面強調物質消費。因此,人們應該改變消費模式和觀念,倡導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壹種以‘自然、和諧、健康’為目的,有益於人類健康和社會環境的消費形式”。[6]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消費文明。我們應該把消費行為作為個人發展和完善的手段和條件,而不是把它變成生活的目的,拋棄“消費第壹”的價值觀念。第二,消費無害。要求人們整個消費活動的各個環節,從產品設計、生產、包裝、銷售到以不同方式消費,都要避免或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汙染和破壞。第三,適度消費。也就是說,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消費結構,選擇正確的消費方式,提倡適度消費,同時保持人們消費規模的適當增長速度。環境道德教育是為了維護人類生存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規範教育。它是客觀環境道德原則和規範轉化為人們個人環境道德品質的基礎,是培養人們良好環境道德品質不可或缺的重要實踐活動。《21世紀議程》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教育對於改變人們的態度,培養環境意識和道德意識,培養符合可持續發展和公眾有效參與決策的價值觀和態度、技術和行為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道德教育才能提高人們的環境道德素質和意識,為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向生態文明發揮積極作用。三。環境道德教育的現狀與問題環境問題不僅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且直接導致復雜的倫理後果。要恢復這些被環境危機破壞的倫理關系,就必須大力開展環境教育,尤其是環境道德教育。傳統道德教育只教育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而對人類指向自然實體、直接作用於生態環境的行為不給予倫理評價。環境道德教育所確定的道德教育目的和原則與此不同。它教導人們,不僅人們的社會行為,而且人們對環境的自然行為都應該進行倫理評價。既要正確處理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又要正確對待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和利益關系,把人放在自然的正確位置上。[7]近年來,環境倫理已經成為環境倫理學領域的壹個普遍關註的問題。然而,關於環境道德教育的研究並不多,環境道德教育的實踐也很薄弱或缺乏。在領導層中,環境道德教育在口頭上受到重視,但在行動上受到忽視。很多領導幹部只在口頭上和報告中關註環境問題,在實際工作中較少關註環境問題。在各類學校中,幾乎沒有專門的環境道德教育,但在相關課程的教學中,有時會提到壹些碎片化的環境道德觀念。在媒體宣傳上,雖然有壹些環境倫理的倡導者,但是力度不夠,知識不全面。受此環境影響,家庭環境道德教育更加缺失。這種環境道德教育的現狀導致我國公眾環境道德整體水平不高。雖然近年來,隨著環境危機的日益嚴重,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意義和環境汙染的危害性有了壹定程度的認識,也有了壹些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和壹些基本的環境道德規範,但仍不盡如人意;此外,雖然很多人已經建立了明確的環境道德觀念,但他們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所起的作用和應該承擔的責任。環境道德教育在我國是壹門很不成熟的學科,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公眾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不足,影響了環境道德教育的發展;缺乏系統的環境道德知識教材,各行各業無法開展完整的環境道德教育;師資匱乏,師資的培養還沒有提上日程;社會未能在基礎教育中把環境道德教育作為提高未來公民素質的重要措施來實施,未能真正認識到環境教育廣泛而深刻的道德內涵。四。環境道德教育的實施途徑根據環境道德教育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開展環境道德教育,使社會各界逐步樹立環境道德意識,養成環境道德習慣,從而自覺履行環境道德義務。(1)教育的內容。普及生態環境和環境法知識。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大自然的支持。人要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了解自然;只有掌握自然規律,才能正確利用規律滿足人類需求,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只有具備豐富的生態環境知識、環境法知識和環境道德意識,才能熱愛自然,真誠追求保護自然,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因此,系統地傳授生態環境知識、環境法和環境道德知識已成為環境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務。灌輸新的環境道德價值觀。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極大地拓展了傳統價值觀的內涵。首先要向人們揭示自然的內在價值,讓人們把自然當成人類的夥伴,產生保護和尊重自然的態度,產生親近自然的感情和愛護自然的態度。其次,引導當代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自覺維護下壹代的發展權利,學會正確處理當代人之間、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真正實現在平等的基礎上享受資源。引導人們樹立合理的利益觀。利益是人們行為的驅動力。道德和利益既對立又統壹。正確對待利益是壹切道德的出發點。作為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規範,環境道德的基本原則是生態的整體和長遠利益高於壹切,要註重自然界各種要素的互利和協調發展。環境倫理學使我們處於壹個具有挑戰性的困境,因為它們可能要求我們放棄壹些物質理想,即我們的生活應該達到壹定的水平,並進行各種活動來維持這壹水平。所以,在發展經濟,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忽視生態效益。人類應該重新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利益分配,用生態優先的原則重新定位壹些產業。倡導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的理念。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時,必須考慮其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即使可以再生,也要給它壹個喘息的空間,讓它休養生息。要大力宣傳和引導人們在生產和使用中購買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符合環保要求的綠色產品,培育綠色消費的情感和市場,從根本上杜絕壹次性消費。簡而言之,我們強調:“大自然可以為人類的生存提供資源,人類所消費的東西可以被大自然分解吸收,成為大自然發展的有益養分,然後以更多的財富回報給人類。這樣就形成了社會-人-自然的良性循環。只有這樣,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2)教育方式。社會環境教育。在社會教育方面,要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社會宣傳教育格局。首先,要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意識,加強對環境倫理的關註。各級領導是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重大社會經濟問題的決策者,在環境道德建設中發揮決策作用。領導者的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和普通大眾。因此,做好領導者的環境道德教育是我們的首要任務。要利用黨校、行政學院等各種領導幹部培訓班,開設環境教育講座,提高領導的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水平,進而激發他們帶頭保護環境的積極性。[8]同時,也要在群眾中開展環境保護、環境科學和環境倫理的宣傳教育,使環境倫理教育成為全體公眾的必修課,使全社會都來關註和行動起來保護環境。充分利用環保部門和宣傳媒體,普及生態環境科學知識。環保部門公開了環境狀況的數據和案例,引起了社會對環境問題的廣泛關註,采取科普講座、黑板報宣傳、視頻教育等方式進行輿論宣傳,加強了環境倫理的宣傳教育,加深了全社會的環境倫理意識。學校的環境教育。學校是教育和培養國家建設者和管理者的特殊場所,對學生環境道德素質的塑造責無旁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是提高全民族環境道德的關鍵。因此,有必要根據各類學校的教育特點開展環境道德教育。學校應當將環境道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開設相關必修課或者選修課,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意識。對他們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環境保護和道德教育是環境保護的壹項長期戰略任務。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壹個人終身教育的起點。家庭教育在育人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社會責任最重要的內容。家庭教育應包括環境道德教育,引導孩子從小做起,從點滴做起,自覺遵守行為準則,培養良好的環境道德素養。在家庭環境教育中,環境道德教育的內容可以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方式教給孩子。環境道德教育也可以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進行。比如可以參加“世界環境日”、“植樹節”、“愛鳥周”等壹年壹度的宣傳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環境道德意識,了解壹定的環保知識。環境道德教育是壹項涉及面很廣的工作,宣傳、教育、新聞、出版、文藝等部門要協調配合,把這項教育活動深入開展下去,抓緊抓好,使環境道德深入人心。形成人人關愛保護環境、領導帶頭、企業家從自身企業做起、市民從身邊做起、學生從小事做起的良好社會氛圍,努力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生態環境。[⑨]
上一篇:舉報公司偷稅漏稅會有什麽後果?下一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印發《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