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識點內容1
商鞅變法
壹、商鞅變法的背景、措施和特點
1.商鞅變法的背景
經濟上:
(1)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普及,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②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2)政治上:
(1)社會階級關系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新興的地主和自耕農。
(2)社會的發展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加強封建專制統治。
(3)軍事上,在春秋爭霸和戰國兼並戰爭的形勢下,強兵這個富國成為各國改革的內在動力。
(4)文化上:
(1)私塾的興起,私學的興盛,“百家爭鳴”的局面。
(2)法家思想成為各國進行政治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
2.措施
經濟上:
(1)廢礦田、露天建築物,以法律承認的私有土地形式,允許土地出讓。
(2)重農抑商,重獎農織。
重農抑商政策有利於鞏固和發展新興的小農經濟,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政權,增強秦國的綜合國力,為消滅六國奠定基礎。但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抑商或抑商的觀念長期制約著人們的思維,尤其是在封建社會後期,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
(3)統壹計量,國家標準度量衡。
(2)軍事上,獎勵兵役,按兵役實行20級爵位制,鼓勵貴族建立兵役。
(3)政治上:
(1)廢除“石清石碌制”。
(2)廣泛實行縣制。
(3)建立嚴格的戶籍制度,制定坐在壹起的方法。
(4)文化習俗:
①焚毀不符合新興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學派的詩歌。
(2)執行秦律,實行壹夫壹妻制和小家庭政策。
3.特征
(1)核心內容是鼓勵“農戰”,實行“法治”。
(2)實質是廢除奴隸主的貴族特權,建立新的地主階級統治。
(3)是戰國時期最徹底、最有效、最全面、最持久的改革。
(4)影響最為深遠,不僅為秦國統壹全國奠定了基礎,而且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和局限性
1.積極作用
(1)政治上,打擊和瓦解了舊的宗法制度,完善了封建國家機器的功能,確立了中央集權。
(2)經濟上,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土地私有制,促進了秦國農業的發展。
(3)軍事上,獎勵戰功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為秦國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歷史局限性
(1)輕視教育,實行嚴酷的刑法,主張對輕微犯罪嚴懲不貸。
(2)在壹定程度上加劇了廣大人民群眾遭受的剝削和壓迫。
(3)沒有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完全劃清界限。
回顧歷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識內容二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社會矛盾
(1)階級矛盾:北魏統治腐敗,徭役賦稅沈重,人民起義不斷,階級矛盾尖銳。
(2)民族矛盾:由於經濟和文化的差異,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
2.有利條件
(1)北魏統壹黃河流域,初步結束了北方長期割據的局面。
(2)馮太後的改革為孝文帝的改革創造了條件。
二、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意義和歷史作用
2.歷史角色
(1)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繁榮,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緩和了民族矛盾。
(2)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重新走向統壹創造了條件。
(3)使人們的生產生活相對穩定。
人們很容易把均田制誤認為是完美的土地制度。事實上,均田制下的農民土地短缺,經濟實力弱,稅負重。如果遇到天災人禍,他們就會破產逃亡。地主還在吞並大量土地,不斷通過各種手段將均田制下的土地轉化為私有土地。正因為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實行不久就被破壞了。
歷史知識內容3重大改革的回顧
王安石變法
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1.社會危機
(1)財政危機:冗員、冗兵、冗費和對遼、西夏的“舊幣”使北宋國家財政面臨嚴重危機。
(2)邊境危機:遼、西夏入侵邊境,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矛盾尖銳。
(3)政治危機:土地兼並嚴重,農民負擔沈重,階級矛盾尖銳。
2.有利條件
(1)“慶歷新政”奠定了王安石變法的基礎。
(2)宋神宗堅持變法,重用王安石。
二、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和作用
第三,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和教訓
1.歷史角色
(1)改革措施的實施,在壹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
(3)王安石勇於改革,勇於鬥爭,值得肯定。
2.歷史教訓
(1)改革必然會受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壹帆風順。我們應該充分考慮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2)不管改革者的個人命運如何,改革成功的關鍵取決於其積極效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維持。
(3)改革措施要根據實際情況行之有效,實施過程中要聘用合適的人員。
(4)改革者要有高瞻遠矚的洞察力和堅定的政治勇氣。
歷史知識內容4重大改革的回顧
戊戌變法
壹、戊戌變法的歷史根源
1.社會根源
(1)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向中國大規模輸出資本,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
(2)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進壹步加劇了執政危機。
2.經濟根源: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要求政治變革,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3.階級根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發展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4.思想根源:19年70年代,出現了以王韜等人為代表的早期改革思潮,為維新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康、梁的改革思想和活動。
1.改革思想
(1)理論著作:康有為《新學考證》、《孔子變法考證》進壹步系統闡述了變法理論;梁啟超的《改革概論》促進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譚嗣同出版《仁學》,嚴復創辦《國民報》。
(2)倡導:學習西方,改革國家;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制。
(3)思想特點:將西方資產階級理論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合。
(4)影響:傳播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啟發了民智,變法維新的新局面逐漸形成。
2.改革活動
(1)1895四月,康、梁開始“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2)創辦社團和報紙,使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浪潮轟動全國。
(3)6月1898,11日,光緒皇帝頒布《定國聖旨》,宣布變法。
三、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1 .內容
(1)政治:允許臣民寫字說話,廢除閑散衙門和冗員。
(2)經濟:鼓勵農業、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3)軍事:裝備新式武器,用西方方法訓練軍隊。
(4)文教:廢除八股,提倡西學,辦學,派人留學日本。
2.特征
(1)涉及的領域很廣,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政治制度(即把封建專制制度改為君主立憲制)。
(2)從實施範圍來看,僅限於社會上層,並沒有深入到普通大眾,因此沒有形成巨大的變革力量。
(3)從實施者的角度看,由壹個沒有實權的皇帝領導實施,說明改革力量薄弱。
(4)從性質上講,既是愛國主義,又是思想解放,是雙重的。
(5)從目的上看,變法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
(6)從實施過程看,措施過於倉促,重點不明確,措施不當。
(7)從功能上看,起啟蒙作用,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第四,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1.失敗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不充分發展,資產階級力量薄弱。
(2)主觀原因:
(1)改革派缺乏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依靠皇帝沒有實權。
(2)缺乏群眾基礎,只有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地主的支持。
(3)改革範圍太大,樹敵太多,缺乏政治謀略,急於求成。
(三)客觀原因:封建頑固派的反動勢力強大;帝國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改革成功。
2.歷史意義
戊戌變法(1)是壹場政治改革運動,維新派以維新救國為目標,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2)是資產階級改變社會制度的最初嘗試。他們試圖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發展民族資本主義,這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3)是近代中國的壹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4)留下的許多遺產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寶貴財富。
回顧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壹歷史知識點的改革與改革
★高考歷史改革
★人教版歷史選修課的壹個知識點總結
★高考文學必背知識點。
★2020年高二歷史教師工作計劃
★高考歷史怎麽選題?
★2020高考歷史試卷分析(2全國卷)
★2020高考歷史試卷分析(全國1卷)
★史料對文字理解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