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研究所)
人類進入21世紀後,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成為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牢牢把握輿論導向……”因此,在265,438+0世紀的中國,在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同時,文化建設已被提上重要日程,這將成為中國當前和未來提升綜合國力、人口素質等的重要內容。
壹,城市水文化的必要性
城市的特點是人口密集,政治、經濟、文化相對集中,這就決定了城市水利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特別是在當前我國水資源形勢和人民群眾對水資源功能需求的變化下,城市水利工作被賦予了更加艱巨的使命。城市水利建設的目的是解決城市中水資源、人口、經濟、環境之間的關系,保證城市各水元素對水資源的需求,協調各水元素之間的用水關系,最終形成社會穩定、經濟高效發展、環境優美、人居適宜的城市。因此,城市水利對我國當前和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城市水利建設具有人口多、人員密集、人員素質相對較高的特點,其工作性質不同於農村水利。城市居民不僅能滿足基本的排洪、供水保障等人類生存的基本功能,還具有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悅功能。因此,城市水景觀、生態系統修復、水環境改善和水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當前和今後城市水利工作的重要內容之壹。城市水利工作不僅要肩負起“規劃用水”的責任,還要深入挖掘水的自然、內涵、歷史、文化內涵,並運用到人們的感官視野中,這是水文化建設的基本工作內容。縱觀我國城市發展的歷史,有著豐富的水文化,它不僅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水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水文化作為中國悠久的文明寶庫中的重要壹員,在社會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已經成為人類精神娛樂和回憶過去的必不可少的內容。作為水文化的壹種形式,它具有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底蘊、改善城市形象、滿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促進人們愛水節水意識等特殊功能,逐漸被城市水利工作者所重視並應用於工程建設中。
二,城市水文化的定義
城市水文化反映了人們在城市與水打交道過程中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
三、城市水文化的內涵
城市水文化是水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城市水文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系最密切,城市水文化是人類生產生活最直接的反映。城市水務活動不僅包括人們通過管理、開發、利用、研究、調配、節約、管理和保護水來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還包括人們通過了解、欣賞、贊美和宣傳水來創造精神財富的活動。因此,城市水文化的內涵不僅包括各種治水方針、政策、法規,還包括各種文化教育、技術、民俗、童話、詩詞歌賦、文學作品等。此外,公眾與水相關的心理、行為和價值觀都是城市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古代城市水文化形成的淵源[1]
(1)皇帝期待在仙境遊玩的思想把水當成了神池中的仙液。
(2)儒家哲學,以水為德,是五行之始。
(3)文藝拜水,詩人畫家愛水的思想,宣傳“智者樂水”。
(4)宗教風水思想認為水可以擋風,保人保財。
(5)經濟實用思想,認為水是萬物之源,是萬樹之本。
(6)傳統水利工程思想,如大禹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重要水利設施。
動詞 (verb的縮寫)以城市水文化劃分的城市類型
在城市水文化的形式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皇家城。體現水文化的德與福,有大氣魄,如北京、承德、南京。[1]
(2)文人——山水理性城市。體現精細、完美、生動、詩意、理性的水文化,如杭州(西湖、錢塘江、大運河)、嶽陽、揚州。[1]
(3)民間實用城市。體現實用、濃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如蘇州(城內河橋、大運河、寒山寺、鐵嶺關、長門外山塘河、太湖、石湖)、濟南(大明湖,泉、渠、池眾多)。[1]
6.水文化表現突出的典型城市
(壹)南京——皇家城市
它的水面布局比鎮江、蘇州好,因為四周有山,中間有玄武湖,對首都的位置有很大的作用。湖中,南朝建三島,城以湖為主要裝飾。南京南部還受兩條秦淮河的影響,北有湖,南有河,形成對峙局面;其中北方洪澇問題無法解決。所以到了明朝,都城東移,宮城建在紫金山和富貴山。雖然比玄武湖高,但漬水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秦淮河是壹個非常熱鬧的地方,玄武湖到秦淮河的中軸線永遠是首都不可動搖的地位。明朝以後,南京城布局穩定,主要商業區始終在南部秦淮河兩岸。秦淮河是溝通長江的唯壹水道,也是泄洪的河流,其水文化也集中在這裏。以上說明城市規劃中水體的布局既有合理的壹面,也有文化觀念上的特殊需求,以滿足帝王對水體神仙思想等文化觀念的需求。[1]
(二)杭州——文人山水城市
以水文化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城市格局形成於南宋的鼎盛時期,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重要組成部分(圖1):
以西湖為中心的水體布局;
壹個中心:西湖,幾個輔助湖:蠡湖、月湖、西麗湖、小南湖等。
三條長堤:白沙堤、蘇堤、楊公堤;
三島壹墩:孤山島、胡鑫亭、瀛洲、阮公墩;
圖1杭州景觀結構圖[1]
三池:人造石寶塔池——三泉印月。
相應的城市布局:
a市(臨安市):13城門、城樓(重要的有西湖附近的清波門、望江門門);
壹座宮殿;在巫山上;
三大塔:寶塔、西湖邊的雷峰塔和錢塘江邊的六和塔;
三大主寺:靈隱寺、凈慈寺、嶽廟是最早的名剎;
兩個主峰:南峰和北峰。
隨附的文獻、民間傳說和產品:
最著名的兩個民間傳說:白蛇傳說和濟公活佛傳說;
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壹:嶽飛,他的紀念廟就坐落在西湖旁邊;
最著名的餐館之壹:樓外樓;
最著名的壹首詩:北宋蘇軾《飲楚青湖後雨》。
(三)蘇州——壹座民俗實用的城市
蘇州是中國眾多水城的典型代表。修建了2500多年,但其遺址依然未變,這不得不歸功於城市建設者對水系的合理規劃。蘇州的城市特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河路並行的雙棋盤城市格局。
(2)“三橫三縱壹環”的骨幹水系。
(3)眾多的古典園林和歷史古跡。
(4)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建築風格。
蘇州水文化豐富,歷史上有很多關於蘇州的記載。白居易有首名為《正月初三徘徊》的詩,描寫蘇州水城的景色:“黃鸝入口處的黃鸝要說話,烏桕河頭的冰要賣。綠波,東,西,北,南水域,和洪蘭390大橋。鴛鴦振翅,楊柳過千。我想問壹下,春風是不是遲早會來,只是從前壹天到現在。”再如杜荀鶴《送人訪吳》詩:“姑蘇相見,人歇江畔,古宮閑處少,水巷橋多。夜市裏滿是菱角聲,河裏的船,滿是精致的絲綢。我知道我已經壹個月沒有睡覺了,我想家了,想念漁歌。”類似的話很多,基本都是描寫蘇州水城的景觀特色和濃厚的文化氛圍,以及熱鬧非凡的經濟繁榮。
(D)濟南——壹座民俗實用的城市[1]
濟南的水文化布局以大明湖為主。南邊有山,北邊有低窪地。群山和低窪地之間的平原上有許多泉水。泉水向北流,需要收集。更重要的是,南方山區的洪水需要經過平原和城市,城市也需要排水。所以城北停了壹些水,既能欣賞風景,又能蓄水防洪。北面建閘,低窪處建湖;水系位於北方後,南方的交通也可得到解決,從而形成“壹城有山,半城有湖”,“家家泉水,戶戶掛樹上”的城市景觀。在長期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濟南人民產生了許多歷史典故,其中最著名的是濟南七十二泉。幾乎每個春天都有壹個歷史典故,壹個傳說,壹個故事(圖2)。
圖2濟南山泉與城市的關系[1]
七、城市水文化建設對城市的好處
(1)城市水文化是古代勞動人民在處理水的過程中先進的治水思想和理念的文字記錄,是先民有效利用、積極改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反映。因此,新時期加強城市水文化建設,對於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培養市民愛水、節水、節水意識,激發工作熱情,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隨著交通通訊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不斷提高,商人在選擇投資地點時,越來越註重居住環境。文化水景、水景園林豐富的城市,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商人投資;人們在購買房屋和寫字樓時更註重周圍環境的優美,這可以促進房地產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因此,加強城市水文化建設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發展保證了城市濱水景觀和文化重建的融資,從而形成了城市景觀、文化建設和城市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
(3)能夠促進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好的文化可以激勵人,督促人,教育人。中國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是我國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我國歷史上人類對水的贊頌和贊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記錄和見證。優秀的水文化在當今時代的應用,也可以對增強城市居民的節水意識和愛水意識起到重要作用。
(4)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內涵。城市基礎設施和其他硬件設施的質量對改善城市形象至關重要,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水文化可以發揮其他城市硬件設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增加城市的內在氣質和文化底蘊,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進社會風氣的改善等。著名建築師貝聿銘曾評價蘇州說:“蘇州之美在水,建築次之。”古人也有壹句詩,說明文化建設對城市的重要性。“山河雖好,亦靠文章相濟。”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城市的硬件設施磨損或損壞。只有城市的內涵才能跨越時空,具有永恒的魅力。
綜上所述,城市水文化建設對形成良好的人水關系、保護城市歷史文化、促進城市經濟、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城市水文化建設是壹項關系到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和城市發展的重要事業。
八、城市水文化建設的意義
(1)有助於引導我國人水關系和諧發展。水文化作為壹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與水關系的升華和概括。因此,在當前條件下加強水文化建設,將有助於我國人民加深對人水關系歷史的認識,增強水危機意識,培養熱愛水、保護水、節約水的良好習慣,延續我國悠久優秀的水文化,積極探索當前歷史條件下人水和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為新時期建立人水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有助於增強城市水景觀的娛樂休閑效果。當前,水利工作的理念正在從單純的工程建設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轉變。因此,建設水利景觀和水文化正成為當前和今後水利工作的新思路和發展趨勢。城市水景觀建設就是要改變以往水利工程主要以工程建設為主,忽視其對周圍環境和人的精神的影響的做法,在進行水利建設的同時兼顧實用和美觀。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齊頭並進,使水景觀建設既有景觀美的外觀,又不失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既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又放松了身心,同時起到了弘揚城市水史,加強人水和諧的作用。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與水打交道的歷史。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決定了我國江河湖泊等水域文化遺產的豐富性。每壹個江湖都有壹段歷史,壹個典故,壹個傳說。因此,將文化遺產有機融入城市河流景觀,有助於景觀內涵的挖掘和景觀的長久生命力。此外,無形的水文化資產體現在有形的景觀形式中,有助於水文化的推廣。
(3)為促進城市精神文明做出貢獻。文化是中國燦爛文明的凝結,水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因此,水文化的建設必然會對城市居民的思想意識產生影響。因此,加強城市水文化的宣傳教育,必然會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並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城市居民與城市水文化的互動,必將促進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為城市建立良好和諧的人水關系奠定基礎。
(4)有助於中國水利走向可持續發展。水問題正在成為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壹。水利工作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只有及時改變工作思路,才能使工作常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正面臨著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環境水利、生態水利、景觀水利的轉變。在原著的基礎上,關註人類社會各種功能的均衡發展、水資源的可持續性以及人與水的和諧。水文化作為指導水利工作者工作的思想指南,是實現上述轉變的重要因素。水文化來源於人類生產實踐,又高於生產實踐,反過來又會推動水利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
(5)有助於提高我國水利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在生態環境日益對水利建設起主導作用的背景下,加強水利工作者的水文化素質培養,有助於他們及時轉變工作思路,有助於水利工作從過去的“重在建設”向“重在建設維護”的良性方向發展。良好的水文化建設對於激發水利工作者的熱情,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對於水利行業人才隊伍的素質建設和工作思路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以引導水利行業的工作者在註重自身專業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關註新時期水利工作的要求,通過多種方式學習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為水利事業的長遠發展和“與時俱進”做好技術儲備。
(6)有助於促進水利經濟。水利工程註重水文化內涵的挖掘,把每壹個工程都作為優質工程來對待,既能提高工程的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區域環境,又能把水利工程管理區建設成為優秀的旅遊景點、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水利歷史宣傳的教育陣地,使水利工程發揮工程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旅遊效益,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水利工程與景觀建設相結合,在建設景觀的同時,可以帶動房地產、建材、水利機械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地方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城市水景觀的建設,並為其提供更有力的資金支持。它們之間的和諧關系壹旦建立,將促進上述城市房地產、建材、水利機械等相關經濟的發展等直接效益,以及再現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品位、重塑城市形象、再現城市歷史、修復城市生態、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素質等間接效益。總之,城市水文化建設將為建設面向未來、可持續、宜居的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礎。
(7)有助於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城市之間的差異主要是文化差異。壹個城市可以在硬件建設上模仿其他城市,但是城市的內在細節是無法模擬和模仿的。因此,只有積極把握城市的文化內涵,才能把握城市的根基,才能使城市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城市因水而興,卻因水而廢。水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決定了人類的基本生存和休閑娛樂活動都離不開水。有水的城市是幸運的,但關鍵看城市如何規劃和利用好水。城市水文化建設作為城市水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城市景觀的內涵,也傳播了壹個城市悠久燦爛的水文化。它的建設成功,使城市的經濟得到增長,城市的形象得到提升,市民的文明程度得到加強,城市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上了壹個新的臺階。
城市水文化就像壹筆無形的資產,它與城市建設的有機結合勢必會提高城市的整體競爭力。
九。摘要
自古以來,城市就在人類社會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水文化是人類不斷與水打交道的歷史。因此,城市水文化是中國優秀歷史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和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探索城市水文化是解決城市水問題的有益嘗試。本文對城市水文化的內涵、表現形式和意義進行了粗淺的分析,以期對今後逐步深化城市水文化建設起到壹定的作用。
參考
王德華。中國的景觀文化與城市規劃。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2]劉樹坤。水利建設中的景觀與水文化。水利水電技術,2003,34 (1): 30 ~ 32
[3]李宗信,林躍超。城市功能與城市水文化。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9 (1): 63 ~ 66
[4]李宗信。尋找中國水文化。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
[5]許婧。論水的多元文化意蘊。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4 (1): 65 ~ 67。
[6]王德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文化思想。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
[7]金懷春。中國文化與水(上下)。武漢:長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