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沒有人寫信給他關於上校的事。

沒有人寫信給他關於上校的事。

上校是作者刻意刻畫的中心人物。上校參加了千日戰爭,英勇作戰。二十歲時,他成了壹名上校。他已經等了56年的“軍人功勛獎”,從議會頒布《退伍軍人法》(包括準備材料和申請註冊的時間)到現在,已經等了近20年。為了謀生,他賣掉了家裏幾乎所有的東西。饑餓和疾病使他瘦成了皮包骨。他之所以能活下來,唯壹的原因就是他對信還抱有希望,相信“用不了多久,退伍軍人補助金就會到來。“他也希望能有選舉的消息,希望選舉能改變他的命運。所以他對借來的報紙“從第壹版讀到最後壹版,連廣告都沒放過”。但是報紙上沒有這些老兵的消息,選舉無望。上校終於發現“自從實行新聞審查制度以來,報紙上除了歐洲什麽都不談”,以至於他幽默地說:“歐洲人來這裏最好,我們去歐洲吧。這樣,每個人都可以知道他們國家發生了什麽。”上校雖然不死心,但開始抱怨有關官員:“我在想那個有權力決定退休津貼的員工。50年後,我們將靜靜地呆在地下,那個可憐的家夥每個星期五都得忍受煎熬,期待著他的養老金。“這不僅是上校對有權決定退休津貼的官員的詛咒,也是上校多年來積聚在心中的怒火的發泄,更是對獨裁政權的直接指責和強烈抗議。當妻子在沒有希望的時候問上校,“告訴我,我們吃什麽?”這時候,上校回答道,“媽的!”“此時,上校的抱怨和抗議達到了最強烈的程度。

這位上校個性鮮明。他純潔、率直、善良、剛毅。為了維護個人尊嚴,上校從容面對死亡。這就是這部小說具有強大感染力的原因。作者在刻畫上校的時候,他的外表沒有多少筆墨。“他是個瘦子,硬骨頭好像是用螺母和螺栓串聯起來的。從他明亮的眼睛來看,不像是在福爾馬林溶液中保存的。”這寥寥幾筆,畫龍點睛地勾勒出壹個長期受饑餓和疾病折磨,掙紮在死亡邊緣的老年上校形象。作者對上校的刻畫主要是通過對場景和心理活動的詳細描寫,以及上校本人的語言和動作來實現的。小說的第壹部分詳細描述了上校的家庭:簡單的東西,沒有做飯,上校甚至沒有壹件用於服喪的白襯衫...然而,當他的妻子患有哮喘和疾病時,上校“摸索著刮胡子”,“穿得像婚禮當天壹樣”,“去做壹件大事”——葬禮。上校去慰問死者母親的壹個場景也很有特色。這些場景的描寫,凸顯了英雄上校的純潔善良。上校兩次去港口等郵船,然後跟著郵遞員去郵局。信中的詳細描述,以及後來對上校賣鐘賣雞前後心理活動的描述,進壹步顯示了上校的性格特點。在小說中,上校自己的語言對表達上校的個性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當上校的妻子告訴醫生上校“發燒”時,上校說:“有壹天我感到筋疲力盡。我不會打擾任何人,我會自己躺在垃圾箱裏。”當妻子在壹場大病後認出丈夫時,她非常驚訝地說:“妳都瘦成皮包骨了。”上校幽默地說:“我在好好照顧自己,準備賣身。我已經被壹家單簧管工廠訂購了。”上校聽到律師的陳詞濫調,憤怒地說:“這不是乞討,不是給我們的禮物。為了拯救國家,我們冒著生命危險。”上校直率、堅強、無所畏懼的個性在這些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上校家不做飯了,雞也不吃了,他老婆說:“雞是動物,也可以等。”這意味著雞也會餓死。上校不僅壹臉狐疑地強迫妻子重新考慮這個計劃,還說:“這不是我能決定的。如果由我決定,我今晚可以燉這只雞...我很擔心這些男孩子……”由此可見上校之心。在小說的最後部分,當妻子告訴上校那些男孩子“強行把雞搶走”的時候,她還說雞不是我們的,是全鎮的。上校平靜地說:“他們做得對。”並決定:“雞不賣。”至此,上校的氣質得到了進壹步的升華。馬爾克斯認為自己是最滿意的作品之壹,是最精致最簡單的壹部。從更深層次來說,小說是對當時政治、軍事獨裁和封建愚昧的抨擊。是壹部以精神分析為主線的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它巧妙地將現實和幻想結合在壹起,兩者交織在壹起。這是現實主義的傑作。

馬爾克斯認為專制是拉美最大的悲劇,他的悲劇觀似乎與魯迅接近。這壹悲劇為拉美作家提供了創作源泉。上校的悲劇命運令人難忘,這壹悲劇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調查還將包括主人公生活的特殊大陸——拉丁美洲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這部小說忠實地再現了拉丁美洲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生活。這片土地是由古印度土著文化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共存和混合造成的。在這片土地上,現代與古代、科學與迷信、電子與神話、摩天大樓與史前狀態交織在壹起。這是壹個神奇、瘋狂、不可思議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面前,壹切浮誇矯情的辭藻都顯得那麽蒼白無力,作家只有用語言最本質的核心部分去表達,才能得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小說中,拉丁美洲漫長的雨季令人作嘔,他與上校的痛苦感受和鄰居的葬禮聯系在壹起。小說開頭就描述了這個雨季,似乎是對上校悲慘命運的預言。上校去找律師投訴他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然而,律師向上校解釋道:“人類的忘恩負義永無止境。”在壹個專制制度橫行的非理性時代,不僅統治階級奸詐,老百姓的生活也極其枯燥。每年65438年10月20日,人們鬥雞,下註,追求刺激。禮拜之夜,人們聚集在臺球室玩輪盤賭,場面沸騰。上校的悲劇命運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嚴肅、純粹、執著的精神世界與整個社會的黑暗和人們枯燥、麻木的生活狀態格格不入!

在小說中的世界裏,除了上校、醫生等少數人還保留著人類寶貴的理性外,其他人和周圍環境所表現出來的反理性現象粉碎了讀者的理性預期,上校壹廂情願的理性主義信仰顯得可笑而可憐。上校參與的戰爭耗盡了他生命的精華。在人類生活的舞臺上,從古至今,無處不在的反理性活動,比如以信仰為名的野蠻無知的宗教戰爭,血腥的種族清洗,不容異己...康德認為,雖然人是萬物之靈,個體充滿智慧,但就所有人類在世界舞臺上的所作所為而言,壹切最終都是由愚蠢而幼稚的虛榮心構成的,甚至常常夾雜著幼稚的罪惡和毀滅的欲望。上校不是這次犯罪的受害者嗎?

小說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它所刻畫的上校悲劇命運的美學意義。首先表現在絕境中對生命韌性的渲染和挖掘。上校夫婦在貧窮和疾病中掙紮,這兩把老骨頭在嚴峻的生活壓力下,把生命的耐力發揮到了極致。

“盡管他的生活和健康狀況很差,但上校保持了他的正直和固執,他對* * *和國家很真誠,對法律有堅定的信仰。上校看報紙的時候嘆了口氣。”沒有當選的希望。"他對拖欠醫生咨詢費感到不安,分手時,他咬牙問:"我們欠妳多少錢?醫生。“他相信法律,為了快速拿到養老金,做出了更換律師的決定,並親自寫了投訴信...他的背挺直以利於呼吸...上校寫了壹張紙...後來他寫了半頁,簽了名。

馬爾克斯不忘渲染和展示他與貧窮和疾病的身體鬥爭或他對某種信仰的精神支持。然而,上校並沒有迎來他生命的春天。他的青春和熱情早已隨著戰爭年代遠去,與之相伴的只有令人作嘔的潮濕雨季。保留在他身上的人類理性的閃光,在黑暗絕望的情況下是如此珍貴。小說中上校這壹悲劇人物的美學意義還在於,小說結尾對痛苦的自我救贖,使上校的靈魂得以站起來與讀者對話。

叔本華對“痛苦”的定義是“把意誌因其與當前目標之間的障礙而受到的挫折稱為痛苦。”那麽,上校的等待退休金壹定不符合這個定義。因為貧窮和疾病,上校所遭受的肉體痛苦就不必多說了。在漫長的等待和尷尬的生活中,上校所遭受的精神痛苦被多次提起。文中用“焦慮”、“羞恥”、“不快”、“心亂如麻”、“恐懼”等詞來形容上校的心理。上校還出現過幾次幻覺,壹次是在葬禮上,另壹次是在臥病在床的時候。這些幻覺有壹種可怕的效果。可以發現,上校的精神也受到了折磨。

雖然痛苦本身也有它的美,但馬爾克斯並不僅僅強調生命的悲劇感。在小說的結尾,馬爾克斯平靜地說,“我的妻子強迫上校告訴我,我們吃什麽?”上校花了75年的時間——他生命中的75年每壹分每壹秒——才到達這壹刻。他覺得自己是個純粹、直爽、無敵的人,回了壹句‘狗屎’。”就在這時,上校完成了某種儀式。過去所有的痛苦都變成了上校感覺範圍之外的另壹個世界。上校完成了他艱難的靈魂之旅。上校得出了這樣的想法:要擺脫苦難,不是徒勞的掙紮去減輕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沈重而實際的痛苦,而是對制造壹切紛爭和苦難的生命意誌的根本否定。這才是真正的壹勞永逸的救贖。這樣他才能超脫,對他來說,痛苦是擺脫痛苦的方式。小說到了這裏,上校的靈魂變得充實而充滿生命,不再是只有痛苦的容器。

這部小說對於苦難的敘述有著自己悠閑的節奏。作者始終保持必要的矜持和克制。但只有這樣,作者真摯的生命意識和對生命的巨大敬畏才能不斷顯露出來。正是因為馬爾克斯的細致論述,才形成了小說內在的時間節奏感,調動和激發了所有人的情感和體驗的介入和參與。

從國家、社會和人類的角度來看,這部小說的悲劇是顯而易見的。在馬爾克斯的創作生涯中,他最初的創作主題也與死亡有關。可想而知,馬爾克斯的哲學觀念早就有了生命的意識。通過這部小說,我們可以窺見人類生活的壹個角落,我們的思想可以潛入悲劇人物的生活深處,看到人類生活的閃光,有大有小。小說充滿了細膩的微觀視角、深邃的思想、深刻的社會內涵和歷史穿透力,具有強烈的美感,沖擊著人們的心靈。

小說結尾,上校沒有活路,吃屎就死了。上校的悲劇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的真實生活。幸運的是,從小說中已經看到拉美人民正在覺醒,人們正在發送和散發傳單,“大陸”正在進行武裝抵抗。人們期待這壹進程加快,期待拉美人民早日擺脫悲慘命運。這部小說沒有波瀾壯闊的場面,沒有跌宕起伏,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沒有《百年孤獨》中的詭異,沒有《父母的沒落》中的誇張。篇幅不長,人物也不多,只是壹個小鎮的幾個人物,主要是主角上校日常生活中的瑣事。然而,正是這種現實生活深刻地反映了哥倫比亞人民(乃至拉美人民)的悲慘命運,將軍事獨裁的罪惡暴露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拉美人民的政治覺醒。為了表達這壹主題,加西亞·馬爾克斯以極大的熱情塑造了上校這壹人物形象,並運用各種手法從不同側面突出了上校的形象。

小說開頭,上校參加了壹個葬禮。上校很嚴肅,盡可能地打扮自己。妻子看了看說:“看來妳要做壹件重要的事。”上校說:“這次葬禮是壹件大事。這是我們多年來第壹次看到自然死亡。”當送葬隊伍在街上行進時,有人突然喊道。“怎麽了?”唐·薩巴斯問道。上校回答:“沒什麽。他們說送葬隊伍不能在警察局前面通過。”“啊!我忘了,我總是忘了我們在戒嚴。”唐·薩巴斯說。短短幾個字,作者的憤慨已經躍然紙上。沒有內戰激烈的戰鬥場面,沒有戒備森嚴的恐怖場面,沒有荷槍實彈的士兵,沒有血淋淋的屠夫。然而,少數事件充分暴露了內戰帶來的災難和軍事獨裁的暴政。

小說的主線是上校在等養老金。上校已經等了十五年了,但他還在滿懷信心地等著。作品以細膩的細節描述開始:“上校打開咖啡盒,發現只剩下壹小勺咖啡。他把鍋從爐子上拿下來,把壹半的水倒在地上,用刀在盒子裏刮,直到刮下最後幾塊混著鐵銹的咖啡粉,倒進鍋裏。”這個細節給讀者非常真實的描繪了上校的窮困潦倒。上校的壹舉壹動都深深地烙在讀者的印象中,引起讀者的同情,開始關心上校的命運。

小說不僅在結構布局上緊緊圍繞中心主題:首先闡述了主人公上校生活的艱難處境,吸引了讀者的關註;對“葬禮”的描述解釋了上校生活的背景和政治環境。鬥雞的故事引出壹系列矛盾,進壹步拓展了情節,深化了主題;信的細節描寫直接服務於小說的主線,在人物塑造乃至遣詞造句上也服務於中心主題。

在這部小說中,加西亞·馬爾克斯把筆墨重點放在了主人公上校身上。而作品中的其他人物,雖然筆墨各異,但大多個性獨立,形象生動。就像加西亞·馬爾克斯拿著相機,有時拍遠景,有時拍近景,有時拍近景。但是英雄上校從不離開畫面。上校的妻子、醫生、唐·薩巴斯等角色從不同側面作為陪襯出現在上校的生活畫面中。這些圖片都給人壹種完全真實的感覺。所謂“任何文學手段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作家的激情之上”,不無道理。加西亞·馬爾克斯把他的思想和感情揉進了這部小說的角色中。換句話說,這些人物浸透了作家的愛恨情仇。上校的形象清楚地表明了作家對他祖父的懷念。同時也包含了他自己在巴黎生活的感受。同樣,唐·薩巴斯也有拉克魯瓦夫婦的影子,他是巴黎吉阿斯大道“弗蘭德斯”酒店的老板。語言準確生動是這部小說的壹個小特點。以小說第壹段為例。乍壹看,這段話似乎平淡無奇,但細讀之下,不難發現,它是經過作者精心推敲的。其中“果然”、“又來了”、“刮了”、“直到最後幾塊”、“混銹了”、“到最後了”、“就停了”這幾個詞用得非常好。在表達上校的生活境遇時,收到了非常逼真的藝術效果。作者在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時,或幽默、幽默、誇張,或譏諷、或調侃、或含蓄、或凝練。這些手法充分顯示了作者在展示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典型特征方面的藝術才華。對話在這部小說中占有相當的分量,也是小說最精彩的部分。作者自由運用了大量的英語口語、丹麥語和俗語,使這些對話簡潔、生動、有特色,恰當地表達了當時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修養和心情。加西亞·馬爾克斯(Garcí a Má rquez)之所以能夠掌握語言,是因為他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勤於練習寫作,很快他就成為了壹名記者,接觸各行各業的人,經常寫報道。這種鍛煉對他成長為壹流作家大有裨益。閱讀這部小說,讀者不難發現壹個重復現象。不僅在情節結構上有重疊,在語言表達上也有重疊。這些重復明顯反映了作者的興趣和關註方向:突出上校的艱難處境,誇大氣氛,從而更好地表達主題。

作者以極高的藝術概括能力,僅從上校漫長的人生歷程中截取了他晚年兩個多月的經歷,從刻畫人物、構思情節、設計畫面入手。在這有限的時空裏,作者展現給讀者的只是日常生活的平凡圖景。但這些照片道出了生命的真諦。普通的圖片反映嚴肅的主題。

  • 上一篇:論據是什麽?
  • 下一篇:民間消滅小三的方法(如何從法律上懲罰小三)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