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是19世紀英美文學中的現實主義文學大師。他的小說和文學評論在當時備受關註。他的創作手法新穎獨特,見解獨到精辟,在文學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眾所周知,亨利·詹姆斯主要以創作國際題材小說而聞名於文壇。從65438年到0879年,《黛西·米勒》的出版使他壹舉成名,成為“國際題材”的著名小說。考察其成功的原因,我們認為除了作者在小說敘事技巧和美學關懷上的嘗試和創新外,關鍵在於作者賦予其作品的思想實質。小說《黛西·米勒》以歐美文化價值觀的沖突為背景,因此本文從沖突的對比分析入手,旨在揭示和挖掘作者賦予小說《黛西·米勒》的思想精髓。壹、人權平等觀亨利·詹姆斯在美國長大,深受美國資本主義民主觀念的影響,崇尚自由平等。他的人權平等觀在《黛西·米勒》中有所體現。女主角黛西對人壹視同仁,不分等級。尤金尼奧是壹名付費的旅遊追隨者,她的家人對她壹視同仁。在歐洲人眼裏,帶薪服務員等於低人壹等,無法與雇主平起平坐。因此,科斯特羅夫人認為“他們像對待密友壹樣對待陪護者——仿佛他是壹位紳士”(P47)真是不可思議。等級觀念在她這樣的歐洲貴族心中永遠不可忽視,等級是其明顯的社會象征。在等級社會中,人性被忽視,壹些宗教觀念甚至將人性等同於神性,無視人性。十六世紀以來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文學的興起,就是對這種人性的批判。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會性。“人的本質是壹個系統的綜合體,人把自己所有的規定屬性,如社會性、生物性、精神道德性、理性意識等,表現為壹個不可分割的統壹體”。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突出人民中心地位的思潮勢不可擋,小說中黛西的做法體現了作者的遠見卓識。與歐洲人的做法相反,她會向服務員征求意見,並主動向他打招呼。在溫特伯恩眼裏,喬瓦內利只不過是個假紳士,沒有頭銜,地位卑微。他是個“壹分錢寫壹行的小書生,還是個三流藝術家”。(P121)黛西不在乎這些東西,所以她並沒有看不起他,也沒有和他斷絕聯系。所以在和沃克太太爭論的時候,黛西選擇了留下來和喬瓦內利壹起走。因為她覺得離開他壹個人就是歧視他,對他不公平。黛西花了更多的時間和喬瓦內利在壹起,但沒有選擇溫特伯恩。正是因為喬瓦內利能像“紳士”壹樣平等對待黛西,尊重黛西。等級制度的沖突讓她無法被那些歐洲人接受,也因此被他們鄙視,這為她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黛西是詹姆斯塑造的典型形象,她的原型來自美國。美國人崇尚平等、自由和獨立。他們立國的精神支柱《獨立宣言》向世界吹響了人權平等的號角:“人人生而平等,上帝賦予了人們生存的權利、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詹姆斯處處洋溢著美國人的“血液”。他以美國人的視角審視歐洲落後的人性,並對其進行揭露和批判。美國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平等和自由,這在作者看來是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權平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這是人性所規定的。人文主義者的先驅薄伽丘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不可阻擋的,並從人的自然本性中得出壹個根本真理,即“人人生而平等”。人的自然本性規定了平等獨立的個性,人的自然人權。人類都是壹樣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平等和獨立是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人的自然本性是不可否認的,是人性不可缺少的壹部分,是現實主義作家詹姆斯所提倡的,也是美國民族優於歐洲民族的地方。作者的人權平等思想在小說《黛西·米勒》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二、人性解放的觀念如果說等級觀念讓黛西無法被歐洲人接受,那麽歐美人在女性道德觀念上的差異則讓黛西壹步步被誤解,以至於她的所作所為被視為“輕浮”之舉,從而失去了個人尊嚴。從溫特伯恩這位典型的歐洲紳士身上,讀者可以看到歐洲女性的現狀:“壹個美麗的女孩,壹邊望著壹扇古老的羅馬式窗戶,壹邊焦急地問自己:溫特伯恩什麽時候到”,(P97)那裏的女性不能積極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能隨意進出。如果他們想這樣做,他們必須由父母或其他已婚婦女陪同。(P93)當溫特伯恩告訴她意大利女孩不能和男人走在街上時,黛西高興地說:“感謝上帝,我不是意大利女孩。據我所知,意大利女孩的生活真的很無聊”,(P147)認為那裏的規則應該改變。歐洲社會對女性的道德約束對黛西是不公平的,不人道的。黛西通常參加舞會、宴會等。壹個人。她聲稱自己在美國有很大的社交圈和很多男性朋友。她選擇在人多的地方和溫特伯恩見面,選擇在熙熙攘攘的羅馬大街上和兩個男人壹起去平齊花園,而米勒太太作為母親很少管這些。男女對人權的不同看法和對女性道德的不同看法是導致溫特伯恩對她錯誤定性的主要因素,以至於黛西被定性為“風騷女人”。正是這個人物塑造讓溫特伯恩決定放棄她的追求,所以在競技場那場戲裏,他對她說:“現在我相信,妳訂婚與否已經沒什麽區別了。”(P185)如果說美國同胞科斯特羅夫人的拒絕和沃克夫人的冷淡與孤立還不足以摧毀黛西的自信和自尊,溫特伯恩對她和壹個她喜歡的人的誤解就足以摧毀她的自信和自尊,這也是黛西不顧瘧疾堅持去羅馬鬥獸場的原因。任何人都能讀懂黛西的憤怒和怨恨。作為壹個女人,對她個人尊嚴的侮辱就等於是對她們的破壞。這也是黛西死後讓母親給溫特伯恩捎話的原因,說“她從未和那個漂亮的意大利人訂婚”(P189),以此來糾正自己在溫特伯恩心中的形象,讓自己保持清白。然而溫特伯恩不知道黛西的行為在美國並不需要大驚小怪。後來他意識到“我註定要犯大錯,我在國外生活太久了”。錯誤已經發生了。讀者壹定會同情黛西的遭遇,欽佩她為婦女解放所做的鬥爭。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男女平等,享有與男性同等的自由,這是女性作為人不可剝奪的權利。勞動分工使得男女因生理差異而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使得男性在以體力勞動為主的社會中占據上風。慢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身體上的差異使得男女在社會地位上有了差異:經濟獨立使得男性尊重女性,結果女性被長期囚禁,而男性則享有各種特權。我們所有的制度,我們的傳統觀點,我們的法律,我們的道德和我們的習俗都證明了這樣壹個事實,即特權者為了由人主宰的榮耀而決定和維護它們。男人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類會更加關註人性,而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更需要社會的關註。社會對女性不公平的制度、法律、道德、習俗等約束,從根本上說是對人性的扭曲和壓制。作者曾在《現代女性》中說:我們從高起點去衡量女性,然後用低俗的話語把她們趕回古代女性的境地,這是極其荒謬的。女性的輝煌標誌著她們自由的提高,而這種自由的提高恰恰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詹姆斯筆下的黛西,外表華麗,行為獨立,被當時的歐洲人和歐化的美國人視為“華麗”。其實從作者詹姆斯的角度來說,如果這種“華麗”能被人們接受,那麽就是社會的進步,是人性觀上的社會進步,因為女性的“華麗”是正常的,是女性應該享有的權利。詹姆斯的作品引起了女權主義者的關註。“對許多美國女權主義者來說,詹姆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他們發現他揭露了男權文化對女性的禁錮和使女性在當代社會的社會和心理狀況合理化的禁欲主義。他是19世紀反映男權文化中女性從屬心理影響的代表人物中的先驅。《黛西·米勒》中女性道德觀念的這種沖突主要表現在以溫特伯恩為代表的歐洲人對黛西這壹中心角色的判斷和觀察上。他們對她的刻畫是基於19世紀歐洲社會父權文化的倫理道德規定,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這樣的文明是有缺陷的。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就必須尊重婦女,提高婦女地位。||||亨利·詹姆斯是19世紀英美文壇的現實主義文學大師。他的小說和文學評論在當時備受關註。他的創作手法新穎獨特,見解獨到精辟,在文學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眾所周知,亨利·詹姆斯主要以創作國際題材小說而聞名於文壇。從65438年到0879年,《黛西·米勒》的出版使他壹舉成名,成為“國際題材”的著名小說。考察其成功的原因,我們認為除了作者在小說敘事技巧和美學關懷上的嘗試和創新外,關鍵在於作者賦予其作品的思想實質。小說《黛西·米勒》以歐美文化價值觀的沖突為背景,因此本文從沖突的對比分析入手,旨在揭示和挖掘作者賦予小說《黛西·米勒》的思想精髓。壹、人權平等觀亨利·詹姆斯在美國長大,深受美國資本主義民主觀念的影響,崇尚自由平等。他的人權平等觀在《黛西·米勒》中有所體現。女主角黛西對人壹視同仁,不分等級。尤金尼奧是壹名付費的旅遊追隨者,她的家人對她壹視同仁。在歐洲人眼裏,帶薪服務員等於低人壹等,無法與雇主平起平坐。因此,科斯特羅夫人認為“他們像對待密友壹樣對待服務員——仿佛他是壹位紳士”(P47)真是不可思議。等級觀念在她這樣的歐洲貴族心中永遠不可忽視,等級是其明顯的社會象征。在等級社會中,人性被忽視,壹些宗教觀念甚至將人性等同於神性,無視人性。十六世紀以來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文學的興起,就是對這種人性的批判。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會性。”人的本質是壹個系統的綜合體,人把自己所有的規定屬性,如社會性、生物性、精神道德性、理性意識等,表現為壹個不可分割的統壹體”。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突出人民中心地位的思潮勢不可擋,小說中黛西的做法體現了作者的遠見卓識。與歐洲人的做法相反,她會向服務員征求意見,並主動向他打招呼。在溫特伯恩眼裏,喬瓦內利只不過是個假紳士,沒有頭銜,地位卑微。他是個“壹分錢寫壹行的小書生,還是個三流藝術家”。(P121)黛西不在乎這些東西,所以她並沒有看不起他,也沒有和他斷絕聯系。所以在和沃克太太爭論的時候,黛西選擇了留下來和喬瓦內利壹起走。因為她覺得離開他壹個人就是歧視他,對他不公平。黛西花了更多的時間和喬瓦內利在壹起,但沒有選擇溫特伯恩。正是因為喬瓦內利能像“紳士”壹樣平等對待黛西,尊重黛西。等級制度的沖突讓她無法被那些歐洲人接受,也因此被他們鄙視,這為她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黛西是詹姆斯塑造的典型形象,她的原型來自美國。美國人崇尚平等、自由和獨立。他們立國的精神支柱《獨立宣言》向世界吹響了人權平等的號角:“人人生而平等,上帝賦予了人們生存的權利、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詹姆斯到處洋溢著美國人的“血液”。他以美國人的視角審視歐洲落後的人性,並對其進行揭露和批判。美國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平等和自由,這在作者看來是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權平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這是人性所規定的。人文主義者的先驅薄伽丘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不可阻擋的,並從人的自然本性中得出壹個根本真理,即“人人生而平等。“人的自然本性規定了平等獨立的個性,人的自然人權。人類都是壹樣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平等和獨立是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人的自然本性是不可否認的,是人性不可缺少的壹部分,是現實主義作家詹姆斯所提倡的,也是美國民族優於歐洲民族的地方。作者的人權平等思想在小說《黛西·米勒》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二、人性解放的觀念如果說等級觀念讓黛西無法被歐洲人接受,那麽歐美人在女性道德觀念上的差異則讓黛西壹步步被誤解,以至於她的所作所為被視為“輕浮”之舉,從而失去了個人尊嚴。從溫特伯恩這位典型的歐洲紳士身上,讀者可以看到歐洲女性的現狀:“壹個美麗的女孩,壹邊望著壹扇古老的羅馬式窗戶,壹邊焦急地問自己:溫特伯恩什麽時候到”,(P97)那裏的女性不能積極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能隨意進出。如果他們想這樣做,他們必須由父母或其他已婚婦女陪同。(P93)當溫特伯恩告訴她意大利女孩不能和男人走在街上時,黛西高興地說:“感謝上帝,我不是意大利女孩。據我所知,意大利女孩的生活真的很無聊”,(P147)認為那裏的規則應該改變。歐洲社會對女性的道德約束對黛西是不公平的,不人道的。黛西通常參加舞會、宴會等。壹個人。她聲稱自己在美國有很大的社交圈和很多男性朋友。她選擇在人多的地方和溫特伯恩見面,選擇在熙熙攘攘的羅馬大街上和兩個男人壹起去平齊花園,而米勒太太作為母親很少管這些。男女對人權的不同看法和對女性道德的不同看法是導致溫特伯恩對她錯誤定性的主要因素,以至於黛西被定性為“風騷女人”。正是這個人物塑造讓溫特伯恩決定放棄她的追求,所以在競技場那場戲裏,他對她說:“現在我相信,妳訂婚與否已經沒什麽區別了。”(P185)如果說她的美國同胞科斯特羅夫人的拒絕和沃克夫人的冷淡與孤立還不足以摧毀黛西的自信和自尊,溫特伯恩對她和壹個她喜歡的人的誤解就足以摧毀她的自信和自尊,這也是黛西不顧瘧疾堅持去羅馬鬥獸場的原因。任何人都能讀懂黛西的憤怒和怨恨。作為壹個女人,對她個人尊嚴的侮辱就等於是對她們的破壞。這也是黛西死後讓母親給溫特伯恩捎話的原因,說“她從未和那個漂亮的意大利人訂婚”(P189),以此來糾正自己在溫特伯恩心中的形象,讓自己保持清白。然而溫特伯恩不知道黛西的行為在美國並不需要大驚小怪。後來他意識到“我註定要犯大錯,我在國外生活太久了”。錯誤已經發生了。讀者壹定會同情黛西的遭遇,欽佩她為婦女解放所做的鬥爭。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男女平等,享有與男性同等的自由,這是女性作為人不可剝奪的權利。勞動分工使得男女因生理差異而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使得男性在以體力勞動為主的社會中占據上風。慢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身體上的差異使得男女在社會地位上有了差異:經濟獨立使得男性尊重女性,結果女性被長期囚禁,而男性則享有各種特權。我們所有的制度,我們的傳統觀點,我們的法律,我們的道德和我們的習俗都證明了這樣壹個事實,即特權者為了由人主宰的榮耀而決定和維護它們。男人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類會更加關註人性,而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更需要社會的關註。社會對女性不公平的制度、法律、道德、習俗等約束,從根本上說是對人性的扭曲和壓制。作者曾在《現代女性》中說:我們從高起點去衡量女性,然後用低俗的話語把她們趕回古代女性的境地,這是極其荒謬的。女性的輝煌標誌著她們自由的提高,而這種自由的提高恰恰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詹姆斯筆下的黛西,外表華麗,行為獨立,被當時的歐洲人和歐化的美國人視為“華麗”。其實從作者詹姆斯的角度來說,如果這種“華麗”能被人們接受,那麽就是社會的進步,是人性觀上的社會進步,因為女性的“華麗”是正常的,是女性應該享有的權利。詹姆斯的作品引起了女權主義者的關註。”對許多美國女權主義者來說,詹姆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他們發現他揭露了男權文化對女性的禁錮和使女性在當代社會的社會和心理狀況合理化的禁欲主義。他是19世紀反映男權文化中女性從屬心理影響的代表人物中的先驅。《黛西·米勒》中女性道德觀念的這種沖突主要表現在以溫特伯恩為代表的歐洲人對黛西這壹中心角色的判斷和觀察上。他們對她的刻畫是基於19世紀歐洲社會父權文化的倫理道德規定,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這樣的文明是有缺陷的。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就必須尊重婦女,提高婦女地位。||||三、完美人性觀念的差異使得黛西被排除在歐洲上流社會之外,道德觀念的差異使得黛西成為所謂的“風騷少女”,文化素養的差異使得黛西被歸為“沒文化”壹類,所以以黛西為代表的美國人受到歐洲人的鄙視。歐洲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而新美國有點臭。內戰結束後,美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湧現出了壹些暴發戶。這壹時期,美國人有拜金主義傾向。金錢往往會使人性墮落,那麽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我們該如何抵抗人性中的弱點呢?馬修·阿諾德曾提出要用希伯來文化和希臘文化)*** *來完善人性。希伯來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對人的行為的關註,要求人的行為要嚴格遵循壹定的道德模式。希臘文化的特點是,人應該具有自由客觀地觀察事物的能力,而不帶有任何政治或宗教偏見。“詹姆斯小說中的很多地方都借鑒了阿諾德的觀點。7]溫特伯恩、科斯特洛夫人和沃克夫人是在歐洲生活了很長時間的美國人。他們體現了希伯來文化的特點:嚴格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具有明顯的清教主義思想傳統,自我控制嚴格。希伯來文化的動力是克服人性之惡和自我欲望,尤其是抵禦外物對身體的誘惑。以這個標準來看,他們眼中的黛西並不是壹個好女孩,她身上的美好被認為是風騷女人的特征。他們用苛刻的道德自律來抵制人性中的弱點,顯然是違背人性原則的,不人道的。誠然,希伯來文化在某些歷史時期可能是可行的,有現實意義的,而人作為社會人,必然會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需要壹定的道德規範,這壹點詹姆斯並不反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道德規範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黛西遵循的是美國新時期的社會道德標準,這和歐洲人以及生活在歐洲的歐化美國人的觀念肯定是錯位的,沖突在所難免。在這裏,《黛西·米勒》這部小說體現了馬修·阿諾德的思想,即把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結合起來,達到完善人性的目的。與希伯來文化不同,希臘文化強調利用知識、藝術和經驗來增強人的心智和審美能力,從而達到抵抗人類弱點的目的。其實當時的美國人已經有了希伯來文化的傳統,他們缺少的是希臘文化所看重的“知識”和“經驗”。詹姆斯曾這樣描述美國社會的“淺薄”:“(美國)不是歐洲意義上的國家,而只是壹個民族的名稱,更不用說王權、宮廷、信仰、貴族、教堂、文學、小說、博物館了...以上可能是美國文化的缺失。”[8]由此,就不難解釋為什麽小說中的美國人常常表現出這種知識和經驗的匱乏。溫特伯恩評論說,黛西經常使用“平庸無知”、“未開化”之類的字眼。黛西甚至問溫特伯恩:“妳認為意大利會有好老師嗎?”(P27)她的哥哥魯道夫認為“美國糖是世界上最好的糖!”(P11)他問:“哪裏可以買到糖?”(P19)比如她和她哥哥經常用壹些誇張的話,“美國男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P13)“我好久沒吃糖了——都100周了!”(P19)“歐洲真的很可愛”。(P29)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黛西的話語中有很多類似於“完美、巨大、可愛”的修飾語,這些誇張的詞語生動地刻畫了美國人性格中天真的壹面。他們的幼稚,“判斷力”和缺乏經驗溢於言表。此外,無論她去哪裏,黛西特別喜歡參觀名勝古跡,如古代城堡、博物館、凱撒宮和羅馬圓形大劇場。在羅馬,她對壹些名勝古跡的歷史典故幾乎壹無所知。在這裏,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所創造的文化積澱中的美國人對歐洲的崇拜和向往,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淺薄”。在詹姆斯看來,美國人天真率直是沒錯,但他們在“心智”和“判斷力”等文化修養上有所欠缺,而這恰恰彌補了用道德自律來抵禦人性弱點的不足。人性的完美壹直是無數哲學家的追求,也是他們經常思考和談論的問題。作為現實主義文學大師,他在美國內戰後的社會環境中看到了人性墮落的趨勢,因此在作品中表達了對完美人性的渴望。
上一篇:民事判決書寫作下一篇:內蒙古自治區醫療保障資金使用監督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