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棚戶區改造不是簡單的居民區改造,它涉及到改造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拆遷、建設、搬遷、管理。本文主要總結了遼寧省棚戶區改造的模式和影響。
遼寧省棚戶區改造的模式和經驗是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壹次創新,實現了優勢和資源的互補,減少了棚戶區改造過程中的諸多矛盾。
本文從財稅政策的角度提出了支持棚戶區改造的有效機制,強調要進壹步深化我國財稅體制改革,使財稅政策在支持棚戶區改造中發揮長期、有效、可持續的作用。
關鍵詞:棚戶區改造,遼寧省財稅政策
棚戶區改造項目既是解決遼寧省歷史遺留問題的有效舉措,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振興遼寧的重要決策,這也與我國《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相壹致。
棚戶區改造是壹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尤其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改造,是壹個全新的歷史課題。
截至2011年底,遼寧省* * *共改造大面積棚戶區15114000平方米,建設回遷房2372.6萬平方米,改善了1427000戶棚戶區419000戶居民的居住條件。
從而有效解決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增加了棚戶區居民的就業,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家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遼寧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為加快遼寧老工業基地改造,實現全面振興註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壹、遼寧省推進棚戶區改造的主要模式
遼寧省棚戶區改造的主要模式是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
政府主導,即采取省市三級政府分級負責的方式,省政府主要負責統籌規劃、政策制定等具有全局性的工作,市政府主要負責資金籌集、協調指揮,區政府承擔拆遷、建設、遷後管理等具體環節。
總之,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級政府和市場的優勢。棚戶區整體規劃由政府主導,投資主體多元化:政府、國企、民企均可作為投資主體,使政府的力量用在拆遷上,而建設環節交給市場(開發商,這裏既有國企也有民企),從而綜合運用行政手段、經濟政策和法律措施。
撫順、本溪、阜新、鐵嶺等城市采取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
在遼寧省棚戶區改造過程中,14城市大多選擇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棚戶區改造模式,主要原因是:
1.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維護棚戶區居民的切身利益。
棚戶區現狀非常復雜,壹些拆遷政策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如果開發商作為拆遷主體承擔棚戶區改造任務,很可能造成開發商與棚戶區居民的對立,影響整個改造進程,最終由政府出面調解。
2.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資金。
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遼寧省打破行業壟斷,通過招投標選擇施工單位,采用合理的計價方式,全面推行棚戶區改造工程新計價方式。
3.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既能充分整合行政資源,又能有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政府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調動資源為棚戶區改造服務。
比如,各級消防部門在政府推動下,主動服務棚戶區居民,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棚戶區改造消防審批手續;棚戶區建設期間,水電部門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主動墊付臨時用電資金。
4.政府主導可以有效及時地解決棚戶區拆遷、建設、搬遷和管理中的矛盾和問題。
由於遼寧省棚戶區歷史悠久,房屋產權關系復雜,最突出的是“偏廈”問題。
所謂“偏豪宅”,就是棚戶區居民很難在外地買得起房。業主的子女長大後,為了解決住房緊張問題,在原有房屋旁邊違章搭建了壹些臨時房屋。久而久之,它們代代相傳,從而形成了規模龐大且嚴重的“偏房”。
二,推進遼寧省棚戶區改造的積極影響
1.促進棚戶區居民資產快速增加,縮小棚戶區居民與非棚戶區居民的差距。
通過棚戶區改造,不僅改善了全省200多萬人的住房條件,還大大減少了全省棚戶區家庭的住房面積和資產。
遼寧省在搬遷安置過程中,盡力讓棚戶區居民“住進去”,采取“拆壹補壹”的措施,給予適當補助,特別是對那些貧困戶,讓他們用較少的錢擁有價值10萬元左右甚至幾十萬元的房子,家庭財產增加了十倍甚至幾十倍,縮小了貧富差距。
2.優化城市總體規劃,加快棚戶區和城市整合。
改造前,棚戶區的居住環境相當惡劣:沒有像樣的道路、排水系統和垃圾清理系統,取暖做飯都用煤,煙霧彌漫。
棚戶區改造後,居住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垃圾少了,環境優美了,道路寬闊了。
調查顯示,82.7%的居民認為居住區噪聲降低了,70%的居民認為飲用水質量改善了,78.7%、89.9%、93%和84.3%的居民認為綠地增加了,景觀改善了,住房更舒適了,空氣質量改善了。
如撫順市棚戶區拆遷改造拆除居民燃煤小煙囪1萬余根,年減排燃煤灰渣1.5萬噸,粉塵2475噸,二氧化硫1.4465438噸。
3.加快棚戶區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棚戶區改造,棚戶區基礎設施進壹步完善,居民生活更加便利,發展空間進壹步增大。
據調查,阜新市共擴建改建街道100多條,實現了城市公共服務網絡的全面改造升級,建成了日處理能力1 . 5萬噸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和日處理能力1萬噸的汙水處理廠,進壹步增強了城市服務功能,城市集中供熱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氣率分別由棚改前的。
撫順在新建棚改過程中,社區管理基礎設施總面積達到9.8萬平方米。在鐵嶺,新建小區供水管網、排水管網、燃氣管網、供熱管道、供電線路長度分別為72.1km、73.81km、82.03km、73.61km、80km。
通過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服務功能全面提升。
三、主要問題
1.棚戶區發展戰略認識不到位,政策連續性有待提高。
遼寧省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由於時代背景和歷史發展原因,發展多年,出現了產業轉型升級滯後、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2005年起,遼寧省實施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
但為了追求所謂的政績,“民生工程”、“壹號工程”必然成為“形象工程”。
不切實際、盲目改造棚戶區,導致很多棚戶區沒有就業;壹些地方把棚戶區改造簡單地看成廣場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建設等。,沒有建設相關配套設施,如學校、就業援助中心、社區管理中心等。
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能滿足棚戶區居民的需求,有時還存在搶資源、爭市場的現象。
棚戶區的社會保障制度、土地使用和征收機制、勞動力轉移、財稅政策和行政管理等都不完備和完善。
2.“半棚戶區”將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的絆腳石。
經過幾年的努力,遼寧省棚戶區改造取得了很大成績。棚戶區改造進程全面推進,極大地改善了市容市貌,完善了棚戶區設施配套建設,極大地提高了棚戶區生活質量,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
但同時,由於很多棚戶區居民還保留著原有的生活習慣,土地和行政體制沒有完全跟上城市化的步伐,導致棚戶區居民的空間聚集。很多棚戶區在城市和郊區的邊緣,使得這些棚戶區看起來像城鎮和新農村。這種現象被稱為“半棚戶區、半城市化”。
“半棚戶區”現象突出表現為:壹是只重視棚戶區硬件設施的配套建設,忽視社會保障、棚戶區居民素質、子女上學、居民就醫等軟件設施建設。
二是建設布局缺乏整體規劃。
重復建設和部分新建棚戶區過於分散,嚴重浪費土地資源,缺乏科學規劃,導致棚戶區管理跟不上。
第三是缺乏保障措施。
原棚戶區居民搬遷到新建社區後,難以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和生產崗位,棚戶區居民的收入預期大大降低,基本生活難以保障。
所以就業難,社保標準低,棚戶區居民收入低,社會保險程度低,使得原來的棚戶區居民表面上有了城市居民的身份,實際上卻過不上城市居民應有的體面生活。
這些“半棚戶區”已經成為中國城市化進壹步發展的絆腳石。
3.棚戶區改造面臨資金困難。
在現行體制下,棚戶區改造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土地拍賣收入和財政扶持資金。
但是,棚戶區改造資金面臨以下問題:壹是棚戶區改造資金總供給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二是金融支持棚戶區改造的效率比較低,促進效果不是特別明顯;三是財政支持結構比較單壹,難以滿足棚戶區改造的資金需求。
四、進壹步推進棚戶區改造的財稅政策。
經過多年的改造工程,遼寧省棚戶區改造有了質和量的提升。從數量上看,很多大型集中棚戶區得到改造,棚戶區居民向城市集中聚集,城市空間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棚戶區居民成為新市民。在質量上,通過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棚戶區居民生活水平進壹步提高,棚戶區居民與非棚戶區居民的差距進壹步縮小。
2005年以來,財稅政策在支持遼寧省棚戶區改造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就地稅系統而言,全省(不含大連)共減免各類地方稅3.3億元(營業稅及附加:654.38+0.3億元,土地使用稅:654.38+0.65.438+0.0億元,契稅:0.6億元,其他0.3億元)。
但是,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存在許多市場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政府積極介入,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在促進棚戶區改造中的宏觀作用。因此,要建立健全各項財政制度,完善公共職能,使財稅政策更加符合棚戶區改造的要求,為政府履行職能、改造棚戶區提供有力的財政保障。
1.加快完善棚戶區改造財稅政策的制度供給。
進壹步完善財政公共產品供給功能。
加大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公共產品供給結構的財政調節力度,全面加大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加大對棚戶區居民子女就學、棚戶區居民醫療、棚戶區居民文化建設及配套設施建設的投入,建立適合棚戶區改造的公共財政體系,逐步完善與棚戶區改造相對應的稅收優惠制度。
建立健全棚戶區改造地方稅收制度,為棚戶區改造提供稅收優惠政策。
不斷完善房產稅、土地稅等相關稅種,加強棚戶區改造建設稅、環保稅、資源稅等專項稅收,使之成為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
2.加大政府對棚戶區改造系統需求者的財政投入。
要進壹步提高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制度需求的整體質量。
棚戶區居民、市民和地方政府是推動棚戶區改造的主體。棚戶區居民在前期為工業化和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棚戶區改造的制度需求者和最大受益者。政府主導的棚戶區改造要加大財政投入,不斷創新政府財政理念,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創造和諧的文化發展。
我們應該積極培養多元文化意識,確立棚戶區居民也是基本公共服務的對象,促進他們盡快融入現代城市文明。
此外,要註意地區差異發展,地方政府在制定棚戶區改造財稅政策時要因地制宜,又快又好、基本均等地提供金融服務。
雖然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決定了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存在壹定的層次,但也決定了制度需求的不壹致。但政府財政可以通過加強政策調控,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基本均等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區域發展和棚戶區改造。
3.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積極構建政府財稅的生產性社會保障體系。
棚戶區改造後,部分棚戶區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壹定程度的改善,但由於居住在城市,生活費用會有所增加。為了進壹步提高棚戶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當地政府應加快步伐,在已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富有成效的社會保障體系。
積極發展產業經濟,拓寬就業機會,打造自主創業平臺,增加就業渠道,提高居民收入預期,是提高城鎮化水平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棚戶區改造的長遠之計,是改善民生、促進棚戶區與非棚戶區協調發展的根本之策。
壹是制定棚戶區和非棚戶區協調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強化政府財政宏觀調控的導向作用。
盡快制定壹系列政策措施,對棚戶區和非棚戶區的關系進行宏觀管理;不斷改革與棚戶區改造相關的財稅政策,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新形勢,加快棚戶區和城市的融合,理順棚戶區和非棚戶區的財政關系,為棚戶區和非棚戶區的動態協調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二是積極落實棚戶區金融扶貧開發政策,統籌棚戶區和非棚戶區經濟發展。
著力完善金融服務機制,加大棚戶區改造扶貧資金投入。
三是在棚戶區建立制度化的經濟投入機制。
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投入棚戶區改造,鼓勵民營企業吸納棚戶區有效勞動力。
此外,政府財政要重點支持棚戶區基礎設施管理維護專項資金,加大棚戶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參考資料:
1.余姚市財政局課題組。促進農村城鎮化的財政政策思考。財政改革熱點問題探討——2010浙江省財政問題研究成果匯編。浙江人民出版社
2.程,,等。財政支農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國金融信息,2012(13)
棚戶區改造中的稅收問題研究2
作為黨的民生工程之壹,棚戶區改造已列入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提出用3年左右的時間“讓棚戶區群眾住上好房子”。
但是,如何動員全社會加快棚改進度,實現黨和政府提出的目標,有很多政策需要研究制定。
本文通過實例對稅收政策進行研究和闡述,並提出壹些粗淺的建議,以期引起註意。
關鍵詞:礦區;棚改;關於稅收的討論
“有幾千萬寬敞的樓房,天下窮人皆大歡喜,風雨如平靜山。”唐代詩人杜甫,正在淮南礦區成為美麗的現實。
這種愛民、扶富、濟貧的思想,歷經千年時空,依然閃耀著博愛的光輝。
淮南煤礦秉承祖國優秀傳統文明,以職工福祉為己任,充分讓職工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然而,隨著棚戶區改造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面臨著兩難的境地。
第壹,棚改不能像房地產開發壹樣商業化;二是棚改公益性,公共設施投資不是棚改困難戶能夠承擔的,企業的投入在逐步加大,加重了負擔;第三,由於國家政策不明確,棚改的涉稅矛盾越來越突出。
稅收作為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是調控經濟的重要杠桿之壹,無疑起到了維護國家政權和監督經濟活動的作用。
但就棚戶區改造這種單壹的經濟活動而言,是利國利民、保障民生的重要舉措。免征棚改的涉稅政策的出臺,從法理上符合“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宗旨。
要實現“黨和政府要讓棚戶區群眾住上好房子”的目標,國家要研究制定棚戶區改造稅收支持和激勵政策,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幫助棚改主體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加快進度。
以淮南礦區為例,對稅收相關政策提出壹些粗淺的建議。
壹、淮南礦區棚改的現狀
淮南煤礦作為百年老礦,歷史原因遺留的棚戶區有78個。棚戶區的房子基本都是五七十年代建的磚木結構的房子和筒子樓。
由於當時建設標準較低,房子的廚房和衛生間不配套,區域內基本沒有排水、道路、活動等基礎設施。另外,使用壽命長,損壞嚴重。
目前現有墻體大多開裂,屋頂漏水,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這些棚戶區不僅威脅居住安全,也影響員工生活質量和城市形象。
為了徹底改善棚戶區職工的生活條件和環境,2003年,淮南煤礦在安徽省率先啟動了棚戶區改造工程,這也是業內規模最大的壹次。提出投資10年新建房屋約850萬㎡,拆遷安置棚戶區約9萬戶,徹底解決煤礦棚戶區問題。
其中:棚戶區新建住房約700萬平方米,棚戶區拆遷安置約7.3萬戶;新建采煤沈陷治理房屋65438+50萬㎡,沈陷區搬遷安置約65438+700戶。
淮南煤礦棚戶區改造本著“個人出資、財政支持、政策優惠、企業補貼”的原則,由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出資,多渠道籌集資金。
目前,隨著棚戶區改造逐步完成,企業已累計投入近26億元補貼棚戶區改造和公益設施建設。
同時,由於國家關於棚戶區改造的“稅費”政策不明確,稅企之間的涉稅矛盾也越來越突出。
在本應由政府主導的棚戶區改造項目中,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卻不合理地為“稅費”而“發愁”,挫傷了企業積極性,阻礙了棚戶區改造進度,增加了企業負擔。
棚改讓礦區成了“窮人的大避難所”,所以企業壹涉及稅收就“難過”。
二,棚戶區改造的稅收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棚戶區改造涉及的“稅費”有安置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契稅、人防費、城建配套費、渣土處置費、墻改基金、白蟻防治費、規劃服務費、拆遷管理費、圖紙審查費、計量費、質量監督費、工程交易費、招標代理費、勞動保護費等近20種。
截至目前,棚戶區改造項目“稅費”已近8億元。若按現行政策完成項目,預計“稅費”近6543.8+03億元,約占實際投資的654.38+06%。
作者認為:
第壹,棚戶區改造項目不能等同於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經濟業務。
棚戶區改造的目的是解決棚戶安居問題,房地產開發的目的是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盈利。兩者有質的區別。
因此,棚戶區改造不能完全參照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稅收相關政策執行。
第二,棚戶區改造是有規劃的政府行為。
企業基於政府審批進行的棚戶區改造,不是市場化行為,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出賣房產的買賣關系。而是按照國家規定“職工拿壹些(資金)”的搬遷安置,不完全符合營業稅條例規定的納稅要求。
因此,棚戶區安置房改造收入是對投入成本的壹種補償,具有集資建房的性質,按營業稅稅目征稅。理由不充分。
第三,國務院《關於促進煤炭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指出:“繼續采取國家、地方、企業、個人共同投資的方式,解決歷史形成的礦區危房和棚戶區改造問題”,可見棚戶區改造的特殊性。
第四,最早實施煤礦棚戶區改造的老工業基地吉林省,為了妥善處理棚戶區改造中的涉稅問題,下發了《關於對城市棚戶區改造項目實行地方稅收優惠政策的通知》,明確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參與棚戶區改造償還原拆遷面積的住房部分,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暫不征收營業稅”,可見棚戶區改造涉稅處理已有先例。
三、對采棚稅的建議
稅收優惠是指國家在稅收方面給予納稅人和受稅人的各種優惠待遇。
它是政府根據預定的目的,通過稅收制度減輕或減輕納稅人稅收負擔的壹種形式。
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激勵棚改主體,加快棚改進度,早日實現職工“安居”的目的,促進礦區和諧穩定。
1,免征煤炭企業棚戶區改造安置房收入營業稅。
淮南煤礦棚戶區改造項目是國家發改委批準、中央財政補助的項目,也是淮南市舊城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議將該棚戶區改造項目與吉林省同類棚戶區改造項目進行比較。“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參與棚戶區改造,以原拆遷面積償還房屋的,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暫不征收營業稅。”
2.免征土地增值稅。
淮南煤礦棚戶區改造是整體民生工程,符合國務院《關於促進煤炭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的規定,不存在土地增值的問題。建議免征土地增值稅。
3、企業補助棚改項目支出應允許在所得稅前列支。
淮南煤礦棚戶區改造本著“個人出資、財政支持、政策優惠、企業補貼”的原則,由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出資,多渠道籌集資金。
建議允許煤炭企業棚戶區改造項目補助資金在成本中列支,稅前扣除。
4.建議地方政府出臺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半征收,幫助棚改主體減輕負擔,盡快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實現礦區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