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註:楚漢爭霸劇照
劉邦和項羽在爭天下的時候要用赤龍之子來證明自己的正統;王莽篡漢時,要用周公之治的思想維護自己的正統。曹丕篡漢時,也要求漢獻帝“退位”,以示正統。趙匡義殺了他的兄弟後,他不得不搬出金匱要略來證明他的正統。
正統思想自古就有,那麽什麽是正統呢?中國的正統思想是如何演變的?
“正統”這個詞在中國文化圈有著特殊的含義。?
用現代的話來說,“正統”在政治學中壹般解釋為:人們對法律或政治權力作為權威的認可。
同時,在道德哲學中,“正統”往往被解釋為人民授予其統治者在壹定程度上進行管理、維持社會基本運轉的壹種權力。其基礎是民眾認同現政府的合法性。
也就是說,“正統”就是“法制”。
但在中國的理解中,正統不僅僅是“正統”這麽簡單,還包含著中國特有的古典哲學思想。
“正統”思潮的變化?
“正統”壹詞最早出現在《春秋》中,孔子認為壹個國家只有達到了“立身”和“壹統”兩個層次,才能稱之為正統。
此時恰逢春秋末期,禮樂崩潰。周* * *是天下* * *的主宰,但他只是“正直”,不能“壹統”,所以不能稱之為正統。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雖然都達到了壹時的巔峰,但也不能自稱“正統”。周武王甚至直接說自己是“野蠻人”。
圖註:周武王肖像
直到秦統壹六國,嬴政才建立皇帝制度,以顯示其“正統”的合理性。此時“正統”二字與“皇權”捆綁在壹起。
到了西漢時期,董仲舒進壹步發展了正統思想,提出了“三統”論,將正統思想與神學捆綁在壹起。它加深了“皇權”或“正統”的觀念。
宋代學者開始系統闡述“道統”思想。歐陽修寫了《道統》,批判董仲舒及其後人把“道統”與神學結合起來的思想。
圖註:歐陽修畫像
歐陽修提出:“對的就是對的,所以是世間的錯;統壹,所以世界合作是不同的。"
在此基礎上,蘇軾將“道統”與“名實”統壹起來,認為要名正言順,占領道德制高點;我們還必須在實踐中擁有相應的權力。
同時,兩人還把功德作為統壹朝代的評判標準。他們認為,自宋代以來,能夠“天下第壹,天下合作,唯我獨尊”的朝代是堯、舜、三代、秦、漢、晉、唐。
其余東周、魏、五代,雖天下不同,但居其右。西晉、隋朝這種“不能為正,而單兵能合天下合而為壹”的王朝,雖然沒能做到“為正”、“壹統”,但他們的功績和道德也可以稱之為“正統”。
圖註:方曉茹
明代方孝孺(歷史上唯壹被十族懲罰的猛男)在歐蘇的基礎上引申了“正統”的含義。因為明朝是元朝創建的,中國文化損失慘重。為了區分正統的含義,我們反駁非正統的元朝。方孝孺提出“正統”不應以“君臣合壹”的原則來判斷,而應以君臣之義之分、中外之分來區分。
除了三代,歷史上只有漢、唐、宋、稱得上正統,除此之外,秦、魏晉、五代、元都給不上正統;他指出,中國之所以貴為中國,是因為前王之道不僅包含了君、臣、父子、老少、夫妻的倫理秩序,還包含了服飾、吉兇、交際、照顧百姓的方法等禮儀之美。
在這壹點上,“正統”的意義與“中國”捆綁在壹起,只有壹個符合中華文化傳承價值觀的統壹的王,才算是中國的“正統”(秦是法家思想,所以方孝孺不會認可)。
新時期的“正統”思想
到了清末,帝制搖搖欲墜,“正統”思想受到沖擊。梁啟超批評中國傳統史學由於“正統”思想的束縛,壹直被皇權壟斷,造成了客觀歷史的阻隔;“正統”應該存在於歷史中,而不是王權中,而是種族、國家和人民中。這壹思想打破了皇權對“正統”的壟斷。
圖註:辛亥革命的劇照
隨著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正統”思想在民國更進壹步,主權在民的思想得到各派的認同。總的來說,“正統”觀念是隨著帝制而終結的,“正統”觀念是逐漸成熟的。
壹般註釋
今天的“正統”思想,不再局限於某壹個領袖、某壹個黨派,而是整個中華民族都認可的思想;在這片土地上,我們認同同樣的道德,遵守同樣的法律,這就是“正統”之名;在人民眼中,壹個能夠為人民服務、遵守法律、審慎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滿足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政府,才是“正統”的“現實”。
參考資料:
毛琴。蘇軾的道統觀及其思想價值[J]。原路,2019(01):115-126。
[2]楊念群。重估“正統”是建立中國歷史政治學的起點[J]。中國政治,2020(02):11-16。
[3]呂·。論方孝孺的道統[J]。原路,2018(01):116-126。
[4]文·。正統論的現代命運及其終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02):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