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秦始皇是否屬於人民,請說明理由。

秦始皇是否屬於人民,請說明理由。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65438年+公元前00年)是嬴政。戰國時期,秦國的君主,秦朝的創建者。秦莊襄王之子。他從公元前246年統治到公元前210年。他即位時,年僅十三歲。呂不韋和太後最寵愛的太監使用的藥物都是專供自己使用的。在前238年領導政府後,他鎮壓了毒品叛亂。第二年,呂不韋被解除職務。當即任命李斯,並派王建等將領繼續統壹戰爭。從前230年滅韓到前221年滅齊,消滅了割據勢力為主的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全國分為36個郡,郡下有縣;確定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為皇帝,壹切重大國家事務由皇帝決定,重要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統壹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在戰國時期拆除各國鄰近地區的防禦工事,在今雲貴地區修建飛奔路和直路以及“烏池路”,以加強全國陸路交通。又派兵北擊匈奴貴族,修築長城,南置百越,設福建、南海、桂林、項峻。這些措施有助於鞏固團結,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為了加強統治,摧毀民間武器,焚燒歷代國家的史書和民間收藏的儒家經典、各派書籍,坑死了460多名方士、儒生。實行專制主義,嚴刑峻法,重租重役,連年用兵,廣大人民群眾深受其害,他死後不久就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麽秦始皇本人如此無能,竟然被幾個小人輕易反制。那時候,他應該清楚國家的大趨勢。壹方面是傅肅、蒙恬,另壹方面是胡亥、李斯、趙高的矛盾早已形成,甚至很多普通人都能看得出來,他自己也不會知道。再說,傅蘇很善良,很受歡迎;蒙恬三世是阿沁的將軍,威望很高,實力也很強。相比較而言,胡亥是廢物,李斯是小人,是陰謀家,趙高是典型的都市狐貍精俱樂部鼠輩。他們和狗打架,但不和老虎打架。只要天子不在他們手裏,他們根本不可能興風作浪。這些道理,應該是“親政”二十多年的秦始皇明白的。即使是普通女性也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力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秦始皇作為壹個皇帝,對身邊可能出現的危險毫無警惕,長期任人擺布。這說明他性格懦弱,凡事依賴他人,實在無法做出其他解釋。在他的壹生中,他首先被呂不韋控制,然後被裏斯控制。他既不能獨立思考,也不能獨立行動。他只能被人們玩弄很長壹段時間,直到他死去..."

秦始皇評價(1)

先是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將軍奉命率領三十萬人馬北擊匈奴,奪取“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區)。

第二,33年,犯了逃跑罪的人、外家媳婦收養的女婿、商人強占“呂梁地”,設置桂林、項峻、南海三縣,安置強制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處理冤案的獄官被發配去修長城,或者遷到南越。

第四,35年,在渭河以南上林苑修建皇宮,招募了70多萬被處以徒刑的罪犯和犯人修建阿房宮或驪山墓。

這四項中的第二項,其實是之前遠征南越50萬大軍的延續。因為從來沒贏過,所以這些人被補了。但征服南越後,除了戰死沙場定居南越的,其他人都可以回到家鄉,34年征服南越的行動已經基本結束。第三項的數量明顯不多,南越還是強制移民。可見常年征用是為了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和長城。前兩項征用70萬,後壹項沒有具體數字,但蒙恬出兵30萬,算是不變的數額,三項合計* * *壹百萬。

至於其他正規項目,如修長城、鎮守邊關、參軍(包括鎮守秦始皇巡視)、地方征兵等,均由日常徭役承擔,而據專家考證,漢代的日常徭役與秦朝無異(如見黃《秦漢徭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版)因此,秦始皇額外人力為654.38+0萬,其中

另壹方面,秦朝的人口是2000多萬。根據我在《中國人口史》中的研究結論,秦朝人口最多不低於4000萬,所以征召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應該低很多,只占2.5%左右。

退壹步說,即使秦始皇招募的人力高達總人口的15%,也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因為那時候十幾歲就可以從事農業生產,60歲以上的男性還在服役或工作。在平均壽命低的情況下,這個年齡的人並不多。西漢惠帝在招募婦女參與修建長安城墻的時候,可以看出婦女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招募,而且當時的婦女壹般都是從事生產勞動的。西漢初年,晁錯有句話:“今壹個農民五口之家,仆人不少於二人。”。可見,秦漢時期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招15%的人口,就沒有問題。

這樣看來,秦始皇征收的徭役難道不重嗎?不是,但是另外兩個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略了,壹個是秦始皇的強制遷徙,壹個是維持這種強制遷徙的生存所消耗的人力和額外招募的人口。事實上,秦始皇招募的勞動力比15%高出許多倍。

自發移民得不到政府資助,也不必依賴政府救濟。他們通常會提前做好準備,或者在定居後立即生產自己的維生食品。但是,強制移民就不同了。他們在移民期間和定居初期的生活和生產食物必須由政府解決。有些強制移民居住的地方根本不能生產糧食,或者說這些移民不會自己生產糧食。

同樣,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實施的強制遷徙主要包括:

第壹,26年半,12萬“天下首富”移居鹹陽,每個五口之家應該有60萬人。三十五年,三萬鹹陽居民遷至易立(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北),五萬戶遷至雲陽(今陜西省淳化縣西北)。但這8萬戶應該大部分屬於之前遷入鹹陽的12萬戶,所以不需要新增移民。

二是三十四年,蒙恬驅逐匈奴後,從榆中、黃河以東到陰山建立了四十四(三十四)個新縣,強行遷入的人被安置在這些新縣。三十六年後,三萬戶遷到北河、榆中,給每戶壹等獎勵。以每個縣500到1000戶的規模計算,第壹批移民應該是10萬到15萬人。第二批移民應該是12萬到15萬,總估計30萬。

第三,強行移居南越的人口,中國移民史上我估計是10萬到15萬。

第四,28年,三萬戶遷到瑯邪臺,其他遷到巴蜀、嶽地。

由於移民對象和移民地點的不同,壹些移民必須依靠官方供應食物,而另壹些移民可以在當地供應或自己生產。第壹批遷居鹹陽的12萬“天下首富”無法自己從事生產,鹹陽地區無法提供他們所需的糧食或土地。第二項,遷移到北方邊疆北河、榆中的約30萬人,不能立即實現糧食自給,特別是在安置和生產的前期,不得不由政府從外地進口。移居到瑯邪臺、南越、巴蜀、越南的移民,壹般可以就地生產自己的食物,不增加政府的供應和運輸負擔。

同樣,額外招募的1萬人,也不是從事農業或其他生產,而是建造宮殿、陵墓、長城和邊防。他們在鹹陽地區和北方邊疆服役,他們的糧食本地供應不了,只好從外地進口。所以這些年,秦政府要為鹹陽的60萬移民,北方邊疆的70萬俘虜和30萬士兵提供糧食,還要在34年的前幾年為北方邊疆的30萬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糧食。

秦朝的主要產糧區在關東(函谷關以東,大致在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只有關東有余糧出口。其他地區要麽沒有余糧,要麽受交通條件限制,出口相當困難。而從關東到鹹陽和關中北部邊疆的糧食運輸,大部分只能通過陸路來完成。無論是使用人力還是畜力,即使不考慮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運輸者本身在途中也會消耗大量的糧食。漢武帝之父嚴曾說:“秦始皇北擊匈奴後,使天下飛粟,從黃、夷、郎協負責海上的郡出發,轉北河,率三十分,壹石。”(見《漢書·主父偃傳》)壹分鐘相當於六蹄(石)四鬥,三十分鐘等於壹百九十二蹄。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糧食從山東半島中部和東北部運往河套,有效運能只有0.52%。即使考慮到與關東其他地區的距離較短,估計實際運輸量也只有1-2%。

這個結果是否誇大了?我們可以找到其他的例子。按照北宋沈括的計算,平均每個文官只能扛六鬥米,他每天要吃兩升。文職人員回去要有飯吃,實際每天路程消耗四升。如果用動物,可能會多運壹些,但是趕動物的人會消耗食物,動物也會消耗飼料。如果動物死在路上,損失會更大。(見《孟茜筆談》卷十壹)。如果這位民夫每天能走40公裏,如果他的行程達到15天,也就是600公裏,他背上的食物剛好用完;如果他走了十四天,在目的地只能留下四升糧食,只能餵壹個人兩天,有效率6.7%。要維持壹個人壹年的食物需要180個人來保證。假設有人負責,至少需要十五個人。要供給北方邊疆60萬人的生存,至少要動員900萬人進行特種運輸。太行山以東大部分地區到河套的距離遠在600公裏以上,只能采取接力的方式,靠更多的勞動力來運輸,所以上面的估計是最小值。即使考慮到關中靠近產糧區,可以利用壹些水路,犯人的供給標準也很低,要供給鹹陽地區130萬人,是極其沈重的負擔。

所以秦始皇招募的勞動力絕不是15%的人口。在4000萬人口的情況下,專門收集和運輸額外糧食的人數高達約2000萬,即占總人口的50%。正因為如此,為了維持日常的農業生產,連老弱和未成年的男女都必須動員起來。秦朝之所以能持續壹段時間,是因為之前有壹些糧食儲蓄;鹹陽130萬人,北方邊疆60萬人都不夠,不斷有人逃難;最高供給只維持了壹兩年,部分開始陸續從事農業生產,壹定程度上緩解了供給壓力。但無論如何,秦始皇收集人口已經到了極限。當然,這讓秦始皇自食其果,但百姓損失更大。秦漢時期人口減少了壹大半,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回到秦朝的人口高峰。

無獨有偶,經常被後人稱為秦始皇的漢武帝,也重復了他鞠躬盡瘁的暴行。當時漢朝總人口不到4000萬,但漢武帝征徭役的程度並不比秦始皇低,強制移民更大。這樣的記載在《史記》和《漢書》中比比皆是:

元光五年(130),在巴蜀招募數萬人修築通往西南彜區的道路,又招募數萬士兵修築通往雁門縣城的道路。

元光六年,動員數萬將士挖渠,歷時三年。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十余萬人修築朔方城,修復蒙恬修築的街壘。籌集10萬人搬遷到碩放。

元朔五、六年,衛青率領十余萬騎兵兩次征匈奴。

元壽二年(121年前),招募數萬人開鑿朔方運河,但兩三期後都無法完工。霍去病兩次率領數萬騎兵征匈奴。李廣和張騫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進攻。匈奴邪王昆投降,出動兩萬車迎敵。

元壽三年,他將關東的70多萬貧民遷到西北(今內蒙古、陜北、甘肅、寧夏等地)。

元壽四年,衛青、霍去病各領五萬騎兵征匈奴,步兵數十萬,用於運輸糧食、物資。

關於這些大規模工程、大規模探險和強迫移民的影響,歷史記載有具體的描述:

當時漢朝開辟了壹條通往西南地區的道路,有數萬人在此勞作。他們吃的食物都是從千裏之外運來的,速率是每十分鐘只能運到壹石。花了幾年時間在少數民族地區買路收錢,路卻沒修成。.....整個巴蜀地區的租稅都不足以抵消這筆開支。.....在東部,作戰遠達滄海郡(今朝鮮半島中部),人力消耗與西南地區相近。出動十幾個人修建朔方城,運糧路線非常遠。太行山以東整個地區都受了影響,花了幾十億,國庫更加空虛。

第二年,將軍率六員大將出征匈奴,獲得匈奴首戰壹萬五千件。有功將士獲得黃金二十余萬斤,被俘的數萬匈奴人得到豐厚的賞賜,衣食由朝廷提供。但漢朝死了十幾萬兵馬,損失的武器、物資、運輸費用還沒有計算出來。於是司農師兄報告國庫無錢,賦稅已盡,不足以支付士兵。

那年秋天,匈奴邪王率數萬人投降,漢朝於是出動兩萬車迎敵。到達後,接受獎勵,包括立功者。當年的成本是100多億。

然後把窮人遷到關關以西,充實到朔方以南的新秦中部地區。有70多萬人,他們完全由政府提供食物和衣服,償還向他們借的生產資料,派政府代表在不同地區監督他們,官員和出差的車輛不斷。花了幾億,國庫徹底空了。

漢武帝最多時征遷百萬余人,遠至河西走廊、河套等地。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這些年,他們完全依靠政府供應糧食和生產資料。即使長安是起點,到目的地的距離也大多在1000公裏以上。即使國庫充足,光是運輸這些糧食就要出動至少1500萬人。再加上其他日常招募,漢武帝收集的人口不亞於秦始皇,也達到了總人口的50%。漢朝的經濟之所以沒有完全崩潰,是因為朝廷還有多年的積蓄,這種局面並沒有持續多久。近百萬移居西北的移民在幾年內逐漸轉變為定居的農民,逐漸做到了糧食自給自足。但漢武帝如此大規模征收,後果極其嚴重。此後,漢朝的君主和大臣都認為他統治期間“戶口減半”。根據我在《西漢人口地理》壹書中的研究,漢朝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達到400萬,實際損失達到1500多萬。

本文不想全面評價秦始皇和武帝,但希望提醒壹些人,在贊美他們開疆拓土、征服其他民族、建設龐大工程的“豐功偉績”時,要了解他們利用專制手段招兵買馬的極端程度,不要忘記他們對人類犯下的罪行。

***********************************************

評價秦始皇:如何評價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皇帝?自秦亡,至今仍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人稱贊他是“千古壹帝”(李治《藏書卷二目錄》);有人說秦始皇“雖為四,六五帝,不及龍”(章太炎《秦征紀》);有人盛贊秦始皇的統壹事業:“秦是掃六合之主,欲見之!”(李梓《秦王掃六合》)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他在歷史上的作用。他是壹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還有人詛咒秦始皇“貪大求全”、“以暴政為天下之始”(賈誼《秦新著》);“始皇帝暴虐,直至其子死”(《貞觀顯貴》卷八);“始皇帝剛毅果斷,樂於以罰代殺為要挾。他是個專職獄卒,還算幸運,在家無聊又無聊”(引自陳《國史舊聞》)。他們都痛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觀點都有壹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有片面性。

要歷史地看問題,就是把秦始皇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分析他的功過,研究他的功過。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既要關註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又要特別關註建國以來秦形成的歷史特點及其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壹點,在迄今為止對秦始皇的評價中,被大多數人忽略了。當我們系統研究秦代歷史,進而評價秦始皇時,有望避免過去的片面性,得出更符合歷史現實的結論。

按照這個觀察,應該說秦始皇是壹個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歷史人物,同時也是壹個殘暴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掩蓋不了他的罪惡;他的罪過很深,但這不應該抹殺他的偉大歷史功績。

秦始皇最重要的歷史功績是完成了統壹大業,建立了歷史上第壹個封建中央集權國家。

當然,秦的統壹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為統壹創造了條件。秦始皇在統壹果實成熟時來到果園。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不意味著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麽統壹是由秦國實現的?為什麽要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統壹?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商鞅變法後,秦國日益強大,在各方面顯示出新封建制度的蓬勃生機。在王召統治的後期,秦國吞並六國的條件逐漸形成。秦始皇上臺後,雖然在如何治理中國的問題上與呂不韋產生了分歧,導致了壹場大屠殺,但在向東發展、消滅割據諸侯國的基本方針上,他始終堅持秦朝既定的國策,絲毫沒有動搖和猶豫。他認清有利形勢,果斷決策,壹氣呵成地完成了統壹大業。只要看看秦始皇上臺後的日程安排,就能看出,秦進軍的步伐幾乎是馬不停蹄的:

從公元前238年到公元前230年,秦軍繼續進攻朝鮮、趙和魏,為大規模消滅諸侯國做準備。

自公元前230年以來,它們幾乎壹次在壹個國家被熄滅:

在前230年消滅朝鮮

229年攻趙。

228年滅趙。

前227年攻燕

前226年滅燕。

前225年滅魏

1924年攻楚。

前223年滅楚。

前222年消滅壹代。

前221年滅齊。

從這次行軍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統壹的魄力和勇氣。所以賈誼說他“六世之後繼續強盛,努力留在宮內”(《論秦》引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統壹中國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如此堅決果斷地推進統壹戰爭,那麽戰國的局面能否在公元前221年結束還是個問題。

秦始皇對統壹的貢獻,除了做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外,還在於善用人,勇於亡羊補牢。有評論家稱贊秦始皇的“軍事指揮能力”,這種評價依據不多。與他的前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君主相比,秦始皇幾乎從來沒有直接指揮過戰爭;但秦始皇取得了比他的前輩們更輝煌的成就,除了歷史造成的運氣之外,主要是因為他善於用人,勇於變革。在中國統壹前夕,秦國聚集了中國幾乎所有壹流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有王健、王本、廖偉、李斯、姚佳、敦偉等。大部分不是秦國人,但都在為秦國打拼。戰勝敵人的壹切軍事進攻和政治戰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就是要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聽從他們的勸告,勇於糾錯。比如楚國被滅,就開始誤用李信。失敗後,他馬上改弦更張,邀請王建出征,把全國的兵都交付給王建。結果他贏了。這種情況,如果和不信李牧,齊信讒言,導致亡國的情況相比,可以看出秦始皇作為君主,善於用人,勇於亡羊補牢,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壹後實行的壹些政策措施,不僅影響了此後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也影響到了現在,比如文字的統壹。秦始皇采取的統壹措施和制度是對當時歷史發展的大膽創新。他不僅改變了割據政權的政治文化,而且使封建社會經濟順利發展。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例如,秦國壹直被中原國家視為西方的落後地區,秦孝公也為此而困擾。秦國勢力雖在趙王之後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區和根據地仍未出關。到了秦始皇時期,其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面對這種情況,秦始皇在秦國制度的基礎上創造了各種制度,但他並不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可見他的政治眼光是深遠的。秦朝制定的制度,大部分都是後來繼承下來的,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的歷史情況的。創造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如果他的政治視野沒有超越秦國在西部邊疆的局限,是做不到這壹點的。

在秦國歷史上,秦始皇是繼秦穆公、商鞅之後,秦國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壹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是秦始皇仍然是壹個罕見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只用“地主階級性質”這壹普遍原因來解釋,唐甄曾說:“自秦以來,帝王皆賊”(《隱書室語》),這壹觀點是正確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皇帝更暴虐,更有罪。他不僅窮奢極欲,還造成廣大人民的苦難;有利於統壹的是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但在當時卻成了壹場大災難,比如修築長城,幾十年來有幾十萬人被招募從事極其繁重的工作。從下面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搖擺勞動的負擔所帶來的痛苦有多可怕。阿清作家楊廷烈在《房縣誌》中寫道,有人發現了壹個多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是逃避秦始皇修建長城勞動的民工。因為他們躲在深山老林裏,所以渾身長毛。據說他們遇到長毛男的時候,他先問妳:“長城修完了嗎?”秦煌還在嗎?”就回答:“長城沒有完,秦始皇還在!“長毛男會嚇跑的。當然,這個記錄只能算是民間的壹個傳說。但是,如果歷史上沒有如此殘酷的現實,這個可怕的傳說永遠不會出現。反映了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上的,遠遠超過了社會所能承受的程度,使社會的簡單再生產難以維持,所以即使是壹些有利於歷史發展的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了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的歷史傳統密切相關。秦國是作為遊牧民族建立的。建國以來,秦國壹直處於與敵作戰的環境中。“秦人吃苦”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殘忍”也與這場戰爭的殘酷現實相吻合。從秦襄公到商鞅再到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壹直極為殘酷:“伊三祖”和“夷九祖”,這在其他諸侯國極為罕見,僅秦的記載就有數百烈士。秦始皇完成了前朝君主統壹中國的計劃,同時也將秦國的殘酷統治發展到了頂峰。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並不意味著免除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殘酷的個性、野心和成功,尤其是統壹後的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肆意享樂,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也正因為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了崩潰的地步,使得秦朝成為了歷史上壹個極其黑暗的王朝。

秦始皇就是這樣壹個歷史人物:他不僅是壹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壹個暴君。

評價秦始皇(2)

郭沫若先生在《為曹操翻案》壹文中提出(見《人民日報》3月23日1959):“今天,我們要從新的角度追求歷史的真相,為曹操翻案;而且要為所有被冤枉的歷史人物翻案,比如殷和秦始皇。”

在歷史上,帝王將相作為反面典型,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恐怕要比殷、秦始皇、曹操等為多。《封神演義》和《三國演義》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兩部書,殷和曹操就是因這兩部書而聲名狼藉的。關於秦始皇,似乎沒有關於秦始皇的書,也很少有關於秦始皇的戲,但是知道秦始皇的人很多。“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隨後是焚書坑儒。正是這兩個故事,讓秦始皇成為暴君的典型化身,秦始皇兩千多年來壹直無法翻身。

解放後,在學校的歷史教學中,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校,對秦始皇的評價已經和過去大相徑庭,秦始皇壹直在翻身。但是有的為他做的多,有的為他做的少。對於如何翻譯和評價秦始皇沒有明確的認識。老郭提出要“平反壹切被冤枉的歷史人物”,我們應該響應這壹倡議,提出壹些被冤枉的歷史人物來討論。通過對壹些歷史人物的討論和評價,也可以提高我們運用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分析中國歷史的具體水平。

老郭是對的。“我們評價壹個歷史人物,要全面地看問題,從他的重大節日來權衡,特別是他對當時的人民,對我們整個民族和文化的發展有沒有貢獻。”從節日的角度來看,秦始皇對當時的人民,對整個民族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秦的統壹符合當時歷史的客觀發展。

秦朝統壹帝國的出現是中國歷史上的壹件大事。在此之前,中國境內只有分散的部落和諸侯國,沒有統壹的國家組織。所謂夏商周,夏在傳說中,商的統治面積並不大。雖然周是各諸侯國的* * *主,但從政治組織上看,它根本不是壹個統壹的國家。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大壹統大帝國,應該從秦帝國算起。

春秋晚期以來,由於鐵器的使用,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勞動人民利用進步的生產工具開墾大面積的土地。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經濟也得到發展。

發達的農業和城市經濟使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荀子·知望篇》說:“北海有犬吠,乃中國得之,禽獸造之;南海有羽檁、牙革、曾慶、丹幹炎,但中國得到了,賺錢了;東海有紫絲帶,有魚有鹽,中國卻有溫飽;西海盛產皮革,中國卻不得不用。所以澤民滿木,山民滿魚,農民滿機械不割不之桃,工人滿谷子不耕。”

各地區之間日益密切的經濟關系構成了政治統壹的物質基礎。從戰國中期開始,就提出了政治統壹的要求。孟子的“萬物定於天下”、“萬物定於壹”和荀子的“無物留於粟”、“四海為家”都是統壹要求的體現。秦始皇統壹實現了這壹要求,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要求。

公元前三世紀,秦帝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統壹國家。關於“東至大海,西至臨洮和仲強,南至北至胡翔,北至河作塞,陰山至遼東”,都是秦帝國的疆域。在郎邪的碑刻中,他吹噓秦帝國疆域遼闊,說:“六合之內,天子之地。西涉流沙,南涉北方戶,東涉東海,北涉樓。人到哪裏,哪裏就沒有大臣。”(《秦始皇本紀》)

管理這樣壹個龐大的帝國並不容易。自戰國以來,各國王權不斷完善。壹套適應王權完善的官僚制度和郡縣制逐漸形成,取代了清大富過時的世襲貴族制度和封建制度。秦統壹後,繼承和發展了這些制度,建立了壹套管理大帝國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為了鞏固統壹,統壹了國家文字,統壹了國家貨幣,統壹了國家度量衡制,使全國人民生活在壹個政權下,使用相同的文字、度量衡和錢幣。為了統壹,到處鎮壓反對統壹的殘余勢力。從統壹到去世的11年間(公元前220-210),他五次周遊列國。他個人很努力,國家大事小事都要決策。“以秤石量書,晝夜有呈文,錯過不得休息”(《史記·秦始皇本紀》)。陳琴在泰山石刻中稱贊他:“不僅平天下,而且不懈治理;熬夜,建立長期盈利。“(同壹本書)

秦國的統壹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

戰國時代的壹個特點就是戰爭多。雖然從整個歷史發展形勢來看

  • 上一篇:潛在受害者在犯罪行為中的作用。
  • 下一篇:請介紹壹下會計的歷史、發展和現狀?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