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青少年罪犯模仿心理初探

青少年罪犯模仿心理初探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壹直居高不下。據統計,2003年,中國25歲以下的未成年犯占刑事案件罪犯總數的45%,占治安拘留總人數的33%。1999至2003年間,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增長了4.7%,刑事案件犯罪率增長了1.4倍。據常州市有關部門調查統計,2003年常州市抓獲的各類刑事犯罪人員中,青少年占43.8%,2004年6月至9月達到48.7%。未成年犯人數逐年增加,並呈現低齡化趨勢。犯罪動機簡單,手段殘忍,團夥作案,社會危害性很大。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當今青少年的犯罪心理,並找出相應的對策。

壹,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

唯物主義

三年來,為錢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58%,位居第壹。調查顯示搶劫是當今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類型。據山東省少年管教所統計,侵犯財產犯罪占同期犯罪的75.53%。搶劫占武漢未成年人犯罪的50%以上。Xi暴力搶劫犯罪比例居首位。近三年搶劫案件占55%,盜竊案件占28.5%,其他案件占16.5%。瀘州市龍馬潭區人民檢察院近三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眾多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盜竊、搶劫等金融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50.7%,居首位。

(2)野蠻和殘忍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數量逐年增加,呈惡性發展趨勢。壹些青少年為了達到犯罪目的,實現犯罪欲望,不僅犯罪手段殘忍,而且不計後果。其中,故意傷害最為常見,往往導致受害人重傷、殘疾甚至死亡。

(3)集體性

青少年往往在父母面前封閉自己,更喜歡和年齡相仿、興趣相投的夥伴在壹起,形成群體,使青少年犯罪的組織形式具有幫派的特征。年輕的罪犯雖然年輕力壯,身體上有優勢,但由於缺乏作案經驗,思想還不太成熟,能力較差。團夥作案可以互相鼓勵,壹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恐懼和孤獨感。因此,團夥犯罪成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對社會危害極大。

沖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沖動往往表現在案件的突然性上。與成年人相比,未成年犯往往動機單純,目的不明確,隨意性強,有時甚至會表現出壹些正常人無法理解的奇怪變態心理。因為這個時期的青少年,身體生長速度快,生理能量代謝率高,性的生理影響強,活動能量超過認知水平。但他們心理和生理都沒有完全成熟,缺乏對復雜事物的判斷和辨別能力,容易實施意想不到的犯罪行為。

模仿和受暗示性

少年犯的年齡大多在14到18之間。從生理發育來看,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很強,但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在沖動和好奇心的作用下,很容易模仿電影、電視、網絡遊戲中的壹些場景和情節,模仿小說或現實社會中壹些近期的犯罪伎倆。

(6)遊戲性

新穎刺激的遊戲對青少年很有吸引力,可以成為他們的動力。許多青少年由於道德水平低,精神生活差,對適當的學習、工作和娛樂活動缺乏興趣或長期不能參與,感到精神空虛無聊。為了追求刺激,他們往往不顧道德和法律,肆無忌憚地實施犯罪行為。這些青少年缺乏對自身戲謔心理的調節和控制,以侵犯他人為樂,滿足自己的低級精神欲望。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主要成因

為什麽青少年會有上述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是什麽?我們來討論壹下中國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主要成因。

(壹)家庭影響

1,父母言行。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他們的壹言壹行對青少年有著直觀而重要的影響。父母的善良和正直會為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基礎。另壹方面,父母奸詐、粗暴、殘忍的性格會讓孩子學習和效仿,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家庭不和諧很容易導致孩子犯罪。離異家庭的孩子犯罪率是健康家庭的4.2倍。父母離婚後,1/3的孩子在五年內感到抑郁,缺乏目標和抱負。而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認為品行障礙的孩子道德敗壞,於是放任自流,使其心理和行為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環境,從而產生危害他人和社會的行為。3.教育不當。教育不當的典型表現就是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或者用打罵、變相體罰等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孩子。有的家長只關註孩子的智力因素,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有些家長恪守“棍棒出成功”的信條,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導致孩子覺得理想與現實反差太大,於是離家出走,在外流浪,容易被社會上的不法分子用花言巧語拖垮。

4.放棄教育。放棄教育是壹種比溺愛和打罵更惡劣的教育。父母忙於工作、經商賺錢、跳舞賭博,或者感情不好、離婚,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導致青少年出現孤僻、內向、不善交際、仇視異性等異常心態,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2)社會影響

社會上的腐敗和不良風氣對青少年造成了極大的腐蝕和影響。

1,不良文化的影響。目前,文化市場上的書報音像制品充斥著暴力兇殺、封建迷信、淫穢色情等有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內容。與此同時,各級電視媒體大量引進港澳臺影視作品,其中不乏誇大暴力兇殺和淫穢色情的內容。這些被汙染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2.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高消費意識的盲目膨脹,追求物質金錢的欲望和貪圖享樂的腐朽思想嚴重侵蝕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壹些青少年經不起各種物質享樂的誘惑,在某些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目前,經濟收入差距的擴大造成了青少年的心理失衡,誘導他們對金錢和物質的渴望,並使壹些青少年瘋狂犯罪,以獲取不義之財。

(三)學校教育的影響

目前,壹些學校沒有對青年學生進行足夠的思想和法律教育,許多青年學生缺乏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制度存在缺陷。

1,法制道德教育滯後。由於法律知識的缺乏,青少年學生不知道什麽是違法,什麽是犯罪,頭腦中沒有壹個明辨是非的標準,這是青少年犯罪的另壹個重要原因。追根究底,主要原因在於學校對法制教育不夠重視,流於形式。

2.教學方法簡單,缺乏多樣性。近年來,沈迷於網吧的學生人數逐漸增加。這些學生討厭學習,覺得學習很枯燥,不如網遊刺激。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學校的教育往往局限於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單壹,往往采用單壹的灌輸方式,缺乏生動直觀的教育,使得教育達不到良好的效果。

3.學校教育的錯位。教師應該對學生有尊重、關心、信任和平等的態度。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壹些學校和老師仍然堅持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素質的唯壹標準,在情感投入上存在嚴重的不平等。這樣就侵犯了青少年的受教育權,激活了個別青少年的犯罪行為。

第三,應采取預防措施,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產生

面對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的新特點,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積極行動起來,通過實施“四項工程”來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發生和蔓延。

(A)實施"家庭細胞"項目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制青少年犯罪,首先要從家庭做起。那麽家庭應該做些什麽來預防青少年犯罪呢?

1,家長註意觀察孩子的言行,多和孩子交談。壹般情況下,青少年犯罪是前兆,家長要仔細觀察,及時引導。如果家長能及時發現並給予正確引導,犯罪就會被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營造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

2、嚴格教育,不要包庇護短。如果壹個人的孩子犯了錯,如果還包庇袒護,那肯定會助長他們的囂張氣焰,最終把孩子推向犯罪的深淵。因此,家長要克服自己的虛榮心,把孩子的不良言行告訴老師和鄰居,爭取他們的幫助和配合,在孩子周圍形成壹個監督圈,從各方面督促和引導,使孩子改過自新,健康成長。

3.用健康的思想和行為教育孩子。父母應當引導未成年人開展有益於其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飲酒、流浪、賭博、吸毒和賣淫。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犯罪史會對孩子的言行產生極其負面的影響,從而誘導孩子走上犯罪的歧途。4.堅持禁止性警告和正面教育相結合。禁止性警告可以遏制犯罪行為。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正處於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心智不成熟,可塑性強。因此,在處理青少年犯罪問題時,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預防和教育上,而不是簡單的打罵和懲罰來解決問題。

5.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父母離婚。青少年渴望母愛和父愛。父母離婚,壹定要引導孩子,教育孩子正確對待父母離婚的客觀事實,幫助孩子自尊、自愛、自強、自立。同時,離異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愛,避免家庭陰影籠罩在孩子頭上,保證父母離異後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實施校園“育苗”工程

學校要在加強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加強法制教育,讓青少年在穩定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1,學校教育要教書育人相結合。學校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在學生道德素質教育中以身作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校要加強德育,把德育放在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2.給“差生”更多的尊重和關愛。對差生的歧視已經不僅僅是壹個教育問題,已經上升為壹個社會問題。嚴格來說,世界上沒有差生。但教育成了分數的奴隸,全社會都在爭分數,這才是差生的罪魁禍首。要淡化分數,善待每壹個教育對象。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中的等級觀念,減少青少年犯罪,填平“差生”的泥塘,這也是對“差生”最大的理解

3.大力開展心理咨詢。調查顯示,79%的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礙,學校應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輔導,設立“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室”等機構,專門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發現和治療。

4.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學校要開設法制課程,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法制培訓和教育,幫助青少年學生了解和區分什麽是違法的,什麽是合法的,什麽是法律法規禁止的,什麽是法律法規允許甚至鼓勵的。根據青少年的年齡和特點,從日常生活中總結提煉典型案例,讓他們自我教育,學會明辨是非。

5.改善校園周邊環境。校園周邊環境往往是誘發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為進壹步改善學校周邊環境,有關部門要嚴格管理網吧、電子遊戲室等經營場所。各地公安機關可在學校附近設立治安值班室或報警點,加強校園周邊治安巡邏,打擊校園周邊黑勢力,為青少年提供安全穩定的學習環境。

6.加強對青少年的保護。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不得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行為。學校不應該隨意開除學生,而應該教育、關心、幫助他們改正錯誤,不應該不負責任地把他們推向社會。

7.對青少年進行適當的性教育。根據調查,近年來青少年性犯罪比率有所上升。青少年總是對性充滿好奇,渴望了解性。我國是壹個傳統的文明古國。人們羞於談論性。我們學校教育幾乎沒有性教育。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學校應該在青少年中大力開展性教育,為青少年揭開性的神秘面紗,引導他們走出泥潭,從而遠離犯罪。

(三)實施社會“防護林”工程

1,加強領導,明確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重點群體。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加強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領導,協調並充分發揮政法、教育、團委等多部門的作用,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落到實處。根據未成年犯分布的特點,重點關註中小學生、閑散少年、農民工、流浪兒童和違法犯罪人員五個群體。

2.消除“精神藥品”的汙染,凈化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壹是加大凈化文化市場的力度。二是加大懲治腐敗力度,優化社會風氣。同時,要疏堵結合,加強青少年文化產品和教育活動建設,充分發揮文化、科技體育設施的教育功能,用豐富多彩的美好事物豐富兒童生活,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文化條件。3.以社區為重點,抓好基層機構、隊伍、陣地、載體建設。基層單位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礎。通過工作硬件和軟件建設,解決基層預防工作“有人負責、有人做、有地方做、有事情做”的問題,提高基層防控未成年人犯罪的能力。

4.探索建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長效機制。集中專項整治行動只是短期行為。必須建立健全領導機制、預警監測機制、協調聯動機制、監督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和保障機制,提高青少年犯罪預防的系統化、科學化、經常化、規範化水平。

5.加強和改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方式,拓寬農村青少年就業渠道。近年來,農村青少年在城市犯罪的數量呈上升趨勢。主要是因為這些青少年沒有壹技之長,沒有職業,整天在城市的街頭遊蕩,為了生存,會做出壹些盜竊、搶劫、詐騙等違法行為。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村青少年的教育,減少和預防青少年犯罪。

6.堅持社會保護和自我保護相結合。首先,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司法保護。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其次,要努力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教會他們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誘惑和侵害。

7、加大法制教育力度。要認真探索和研究在青少年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把法制宣傳教育落到實處,使廣大青少年依法自律,依法與違法行為作鬥爭。有關部門要深入學校和農村,開展寓教於樂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8.為青少年提供社會幫助。工、青、婦等單位與所在學校或村(居)委會、家庭密切配合,幫助教育,同時做好落後和輕微犯罪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建立社會預防機制和救助教育網絡,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

實施"浪子回頭"項目。

“改正錯誤是不好的”。所以,在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同時,壹定要從愛護“花”的角度出發,不能像捏壹朵被病蟲害損害了的花壹樣拋棄犯罪的青少年。我們要幫助和關愛失足青年,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他們,不要“壹棍子打死”,不要讓失足青年對生活失去信心,重蹈覆轍。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則,堅持教育與審判相結合、懲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通過法制宣傳教育,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提高法律意識。實施“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工程,比單純的懲罰更有意義。

司法機關和執法機關應采取不同於成年人的方法,建立相應的教育制度來挽救少年犯。司法機關要廣泛宣傳,認真貫徹“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與審判相結合、懲罰與處罰相結合、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在對未成年犯的偵查、起訴、審判和改造中,采取不同於成年人的方法,以教育和挽救為主,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執法部門應建立跟蹤訪問和檢查制度、幫助和教育制度,並確定專人對被判處刑罰的青少年進行幫助和教育,並定期進行檢查,幫助他們重新走上健康的生活。

總之,當前,在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需要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壹體”,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進壹步凈化社會風氣,營造健康的社會環境,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導到積極的軌道上來,讓他們在就業中有所收獲,有所收獲。

  • 上一篇:盤點新加坡移民的利與弊。
  • 下一篇:2023年晉城高平市人民醫院公開引進高層次、短期專業人才?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