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

第壹,“廢除舊制度”

教科書闡述了明治政府對日本封建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建立了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新制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棄藩置郡”

明治政府推翻德川時代後,藩屬國依然存在,權力很大,威脅中央集權,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廢除諸侯國,設立都道府縣,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員管理。這樣就徹底結束了日本的封建割據局面,真正形成了統壹的中央集權政府。這壹方面有利於明治政府各項措施的順利實施,另壹方面也有利於國內統壹市場的形成。需要註意的是,明治政府在廢除藩屬的過程中,對藩屬的名字采取了優待政策,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開始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漢家、士紳、平民四種身份,並宣布“四民平等”,廢除武士特權。這樣壹種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社會制度開始建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註意兩個問題:壹是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這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免費勞動力;第二,明治政府逐步以公債的形式收回中國人和士紳的俸祿和米。中國上層階級和士紳利用巨額公債投資新興產業,成為資本家。其實質是利用國家權力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建議在教授這個項目時,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封建幕府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對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阻礙是什麽?”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然後根據具體的改革內容探討改革尤其是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關註改革前後日本武士和平民的地位變化。

第二,“發展新經濟”

明治維新的根本目的是富裕強兵,富裕強兵的關鍵是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建立新的資本主義經濟。同時,為了解決政府面臨的財政困難,明治政府開始進行經濟改革,最初以土地改革為主。

(1)土地改革

這裏建議問壹句“為什麽明治政府首先進行土地改革?”原因有二:壹是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第二,在資本主義工商業不發達的情況下,要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也要在土地上做規劃。

改革過程:①1871年貨幣改革,以金本位紙幣日元為中國唯壹貨幣。②1872年,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3)1873年,地方稅制改革法頒布,以地價的3%為標準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稅,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

關於改革的影響,建議問“土地制度改革的影響是什麽?”“開征土地稅,用貨幣代替實物有什麽作用?”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出結論:土地所有權的確認和保護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同時,地方稅改革促進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2)“通過再生產發展工業”的政策

建議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學思之窗》的語錄,了解“以再生產發展產業”的政策背景。“通過再生產發展工業”的方針是久保俊壹在考察歐美國家後於1874年提出的。其主要精神是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發展經濟,從而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該政策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壹,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建立民營企業效仿的“樣板”企業。同時,國家興辦現代交通運輸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建議放映日本第壹輛現代火車機車和現代紡織工廠的幻燈片,加深理解。

第二,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支持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具體措施:①政府將鐵路、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有企業無償或以優惠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政府通過撥款和優惠貸款向私人資本家提供財政支持。在政府示範企業的刺激和政府的支持下,日本出現了興辦產業的熱潮。在幾乎所有的生產領域,都建立了許多資本主義企業。到19的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註意的是,正是三井、三菱集團等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得到了明治政府的支持,為他們後來發展為“財閥”奠定了基礎。隨著規模的擴大和財富的增加,這些大資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業,構成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壹個特征。

第三,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場,積極開拓國內市場。

在明治政府初步認識到強兵是壹個富國之後,作為壹個正在崛起的東方大國,日本開始效仿歐美列強,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具體內容會在下節課詳細闡述。對於國內市場,明治政府采取了在全國各地取消檢查站、禁止任意收稅和向商人捐款等措施。到19年底,日本產品迅速占領國內市場,開始出口海外。

建議將這壹歷程與英國工業革命的過程進行比較,以加深對日本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過程和特點的認識。

第三,“倡導‘文明’”

明治政府在推行“通過再生產發展工業”的政策時,特別註意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提高日本的生產力。但是,僅僅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是不夠的,還要學習和掌握這些技術。所以明治政府極力主張向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學習,也就是所謂的“文明”。

建議在1871投射日本政府使節出訪的影像資料,加深對日本民眾迫切想要了解西方文明的理解。

“文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派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2)為了提高日本國民素質,進行教育改革,建立現代教育制度。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負責全國教育的統壹管理,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大學三級教育體系。小學是義務教育,所有學齡兒童都必須上學。教學內容增加了很多自然科學的知識。對於教育改革的評價,可以用《學習與思考之窗》中的問題:如何評價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和魂與洋才”的教育原則,總結如下:壹方面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具有西方先進科技知識的人才;另壹方面在學生中灌輸對君主的忠誠,封建色彩濃厚。

(3)在生活習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如果采用西歷。穿西裝,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等。但隨著向西方學習高潮的到來,也出現了追逐西方文明皮毛、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甚至有人主張取消日語,改用“文明”的英語。在這個問題上,引導學生閱讀材料中關於“明路館”的文字和圖片,加深理解,培養辨析能力。

第四,“建設新軍”

強兵是壹個富裕的國家,是明治維新的最終目標,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國家軍事和國防力量。為了加強這支部隊,我們必須廢除舊的軍事制度,建立新的軍事制度。1873年,明治政府發布征兵令。義務兵役制廢除了武士壟斷軍隊的特權,形成了繼歐美之後的常備軍。為了保證這支常備軍的實力,明治政府下大力氣改進軍事裝備,引進新式武器。並成立現代化軍工企業仿制先進武器作為保障;另壹方面,要建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

新組建的日軍在以下幾個方面不同於英美等國:①由軍事部門指揮。軍部只對天皇負責,稱為“皇軍”,不受內閣幹涉。1878發布的《軍規》第壹條,要求士兵把皇帝當“神”來拜。所有士兵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原本是封建武士的道德標準,強調“忠君”、“尚武”的精神。這些都決定了這支軍隊從壹開始就保留了濃厚的封建軍國主義色彩,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 上一篇:券商大集合新規六大亮點:兩年過渡期,涉及資產6717億。
  • 下一篇:如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需要什麽條件,流程是怎樣的?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