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理解法治環境是最重要的發展環境

如何理解法治環境是最重要的發展環境

法治環境是指全社會尊重和踐行憲法法律,依法治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所形成的特定意義上的社會環境。它是社會管理文明化過程中形成的制度化特征和不可或缺的客觀基礎,對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維護、保障、促進、規範和鞏固作用,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是當前我省的壹項重要任務。

改革、發展和穩定只有在良好的法律環境中才能順利實現。

當前,我省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進入改革深水區的關鍵時期,進入實現轉型升級、綠色崛起的關鍵時期。對於壹個經濟社會相對落後的省份來說,發展仍然是第壹要務。發展需要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同時不能引發社會震蕩。為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要用法治來指導和規範。從政策引導到法治引導,這是中國改革方式的重大轉變。用法治為改革保駕護航,壹方面在立法過程中凝聚知識,減少改革阻力;另壹方面,改變政策導向改革的可變性,使社會個體能夠預測行為結果,有序地追求利益自由,既保證了社會穩定,又促進了社會整體發展。沒有法制環境的保障,社會知識難以形成,個人行為缺乏規範,公共權力難以制約。不僅改革會夭折,發展也會畸形,社會穩定也難以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推動河北改革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非常重要。

良好的法制環境是建設“三個河北”的重要保障

省委八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建設小康河北、小康河北、美麗河北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全省上下形成* * *識,集中精力,共同努力,也需要良好的法制環境。加強法制環境建設,有利於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保證政府宏觀調控措施的有效實施,防止權力對市場的過度幹預。同時,也有利於政府正確實施發展規劃,發揮政府在克服市場經濟外部性中的重要作用,依法規範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職能、職責、權利和義務,形成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良好局面。二是通過法治本身的規範功能和救濟功能,及時糾正和改善發展戰略實施中的偏差,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防止出現為經濟發展犧牲環境、為眼前利益犧牲長遠發展的情況,培育自我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機制。

良好的法制環境有利於市場資源的聚集和流動。

市場的核心是自由競爭、平等競爭、有序競爭,法治的核心理念也是自由、平等、秩序、正義。市場和法治是壹枚硬幣的兩面。如果說市場是經濟核心,法治是制度框架,二者相互促進,市場的契約文明會促進法治制度文明,法治制度文明會營造自由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是市場交易的準則,是投資安全的保障,是政府行為的基礎。良好的法律環境可以給投資者壹個明確的收益預期,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投資保障,從而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它是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的信用保證,成為吸引眾多投資的重要因素。所以,法治環境本身就是壹個重要的投資環境,這就是競爭力。法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投資環境、市場資源的聚集和流動以及壹個地方的整體形象。對於我省來說,要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增強經濟競爭力,必須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良好的法制環境是規範公權、推進治理現代化的保障。

加強對公共權力的制約是法治建設的應有之義。要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必須讓權力知道規則、講規則、守規則,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依法治國的同壹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各級政府要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工作,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建立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系,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格、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省委書記周本順指出,各地各部門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氣,跳出自身利益的藩籬,自覺在大局下推進改革,堅決破除束縛法治的體制機制障礙。要把法治建設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真正把法治要求落到實處,把法治精神體現到各個領域和環節。省委八屆九次全會提出的黨委依法執政、完善依法決策機制、嚴格規範行政執法、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促進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等措施,都是從制度層面控制權力的舉措。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八屆九次全會精神,對全會提出的各項措施逐壹進行細化分解,做到責任明確、標準明確、抓手清晰,務求實效。

良好的法制環境需要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識。

公民的法治意識是法治環境的組成部分,公民法治意識的培養和提高也有賴於整體法治環境的改善。如果公民的法治觀念和意識淡薄,再好的法律也因為得不到遵守和執行而不起作用,良好的法治環境就是空中樓閣,遙不可及。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首先要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幹部的示範作用。省委八屆九次全會提出,要加強對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法治教育,引導大家增強法治意識和素質,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能觸碰,牢記法律底線不能跨越,帶頭遵紀守法,帶頭依法辦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方法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只有黨員領導幹部帶頭尊法守法,才能推動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圍。其次,要通過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摒棄或改變各種不利於法治的傳統觀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使人們真誠擁護和信仰法治,自覺將法律規定內化為行為準則。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制環境。當前,要根據我省實際,完善法律服務體系和機構,改變法治宣傳的空洞說教和形式主義,結合公民身邊的事例和切身利益,有針對性地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和培訓,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同時,積極探索建立高效廉潔、公正公平、公開法治的新型糾紛解決機制,逐步在全社會形成依法辦事、想辦法解決問題、靠法律化解矛盾的良好法治環境,推動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 上一篇:如何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 下一篇:如何完善法律監督體系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