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思1:自身素質和水平
為了構建良好的導學關系,提高在職研究生培養質量,導師首先要反思自身的素質和水平。因為師生教學關系是最基本的教育倫理關系,“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基本職能。教育理念的提升,知識結構的優化,都屬於這壹類。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知識不斷產生並迅速傳播,研究生的教學內容也必須不斷更新。同時,由於信息技術的存在,研究生作為“弟子”和全日制學習者,通過掌握先進的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技術,可能比導師更快地擴大了知識積累,完善了知識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導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觀念,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正確對待這種現象;同時,致力於知識的更新和自身知識結構的優化,最大限度地承擔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有助於改善導學關系。
2.反思二:導師、項目、研究生的關系。
在導學關系上,導師要認識到研究課題只是培養研究生的載體,是維系和加強雙方關系的紐帶。在實際培訓過程中,並不是決定性的核心因素和師生關系的全部。所以導師、項目、研究生之間的關系不應該庸俗化為“老板、項目、員工”的關系。
在職研究生是導師完成科研項目的有力助手,但這還不是全部。應該說,課題是導師培養在職研究生的載體和平臺,導師與在職研究生的關系是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這樣,“導”與“學”的關系就自然產生了。導師的作用是用自己的才華和美德引導在職研究生,培養他們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塑造他們的科學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3.反思三:指導方法
在指導關系的建構中,應避免“導師權威、學生從屬”的現象。作為研究生導師,要反思的第三個方面應該是自己的指導方法。根據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具體信息的傳遞,而是從個體與其原有知識體系的相互作用和建構的角度來進行意義的創造。因此,教學過程應從“傳授-接受”向“解釋-理解-建構”轉變。導師和在職研究生在講解和理解教學文本時,在與項目交流時,要建構它的意義。
在這個建構過程中,導師和在職研究生都是平等的對話主體,老師時而充當教育者,時而充當像學生壹樣聆聽教誨的求知者;同樣,學生也可以是教育者,他們都要對求知的過程負責。
這樣既避免了師生之間的“隸屬關系”,又有助於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加強師生交流。這是壹種雙贏和互動的指導關系。
4.關於“教書”與“育人”關系的思考
“導與學的關系”的另壹個前提是,高尚的師德《呂春秋》中有這樣壹句話,“以理取勝,以義為行,是教師的本分。若得義,則人敬。”只有受到研究生尊敬的導師,才能使研究生最大程度地接受到所教授的學術知識和科研方法,對在職研究生的人格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壹項關於研究生成長影響因素的調查顯示,導師對研究生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社會環境和社會實踐活動,集體活動排在第三位,學校傳統的德育途徑和方法影響最小。
最新數據顯示,81.7%的在職研究生認為導師對其思想品德和學風影響較大,35.38%的導師和79.41%的管理者認為研究生德育工作最好以導師為主。
因此,在“壹對壹”或“壹對多”在職研究生培養的特殊模式下,導師除了以“傳道”為目的的“教”之外,還應更加註重“育人”
(二)對在職研究生的反思
1,反思1:心理成熟
隨著高等教育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研究生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實際上已經處於象牙塔中。在職考研對他們來說不過是上幾級樓梯而已。在這種情況下,缺乏實際社會經驗和獨立能力的在職研究生希望導師能在其他方面多關心自己,甚至是生活細節。這種情況是“傳統教育遺留下來的畸形心理”,反映了在職研究生心理上還不夠成熟。
這種不成熟有兩個後果:第壹,壹切向導師匯報;另壹種是責怪導師對自己不夠關心,對導師形成抵觸情緒。兩者都只能對導學健康關系的構建產生負面影響。
所以,作為壹名在職研究生,在師生關系中,首先要反思的是,自己的心理成熟度是否達到了與在職研究生各方面要求壹致的水平。要有正確的態度,樹立自信心,善於規劃和管理時間,積極求教,既要重視導師和他人的意見,又要善於選擇和決策,形成適合自己學習成長和學業進步的思路和想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真正成為壹名在職研究生。
2.反思二:學習與科研的關系
很多時候,在職研究生會抱怨科研項目占用自己太多時間,導致自己沒有時間學習。他們認為項目是導師的私事,卻忽略了導師以項目為載體培養和引導學生的本質。
在健康的導學關系中,面對主體,學生的作用是把科研和學習結合起來,使科研活動成為壹種學習模式。
所以,在職研究生在項目研究的過程中,要學會和導師溝通自己的想法,學會向導師請教科研方法,學會向導師揭露自己的不足。因為科研項目是實實在在的載體,導師講得有實質內容,學生能更直觀地接受。只要能正確對待學習與科研的關系,就能在科研項目的開發中形成有效的指導關系。
3.反思三:學習態度
導師帶來的在職研究生增多,導致對自己不夠重視,專業冷門,基礎知識薄弱,都可以成為研究生不主動,懈怠學習的理由。所以,研究生為了加強與導師的溝通,形成良好的指導關系,也要反思自己的學習態度。
學習是在職研究生的主要任務。研究生要有學習意識和求知欲。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敢於質疑問題,學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質疑解惑的過程中,註重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討論,不僅可以增長自己的見識,還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加深師生之間的友誼。
(三)對制度的反思
1,反思1:現行導師制
從表面上看,在職研究生教育的快速擴張和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嚴重失衡是導致師徒關系異化和變異的主要原因之壹。但仔細反思後可以發現,根本原因在於現行導師制的不合理。
導師制度包括導師選拔制度、導師監督制度和導師績效制度。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體系把博士生導師和在職碩士生導師視為榮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相當資歷的教授甚至教授才能成為導師。被錄用後,導師是終身的。幾年後,不管導師有沒有能力,都可以收新的研究生。而且導師指導學生的方式和精力完全由導師決定,學校對導師的指導缺乏監督,更難以幹預。其實在國外很多大學,導師只是壹個教職。無論教師是什麽水平,什麽年齡,只要在某壹方面有壹定的成績,有課題和項目,都可以申請招收研究生。如果沒有課題和項目,或者找不到研究生,就算是著名教授也當不了導師。
這種靈活的制度強調了導師招收研究生應具備的條件,形成了“能上能下”的動態結構,突出了學生對導師的選擇權,為導師與學生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反思二:目前導師團隊的構成。
合理的學術梯隊有利於學科發展和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學校、學科、專業、研究方向要有合理穩定的學術梯隊和導師群體。不同年齡和職稱的導師在導師群體和學術梯隊中合理分布,才有利於學科發展和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華中科技大學的壹項研究表明,目前我國研究生導師中,41 ~ 50歲最多(39.2%),其次是50歲以上(32.4%),30 ~ 40歲(26.4%),最後是30歲以下(2.0%)。職稱方面,碩士研究生教授、導師占37.8%,博士研究生教授、導師占36.8%,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占25.4%。
可見,當前研究生導師隊伍整體年齡仍在老化,年齡結構梯度不合理導致同步老化,高職稱導師比例過少,尤其是博士生導師出現斷層現象。
3.反思三:現行導師考核制度
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不評價在職研究生的教學質量,這使得研究生導師幾乎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自己的學術和科研上,而只是完成規定的工作量進行教學,更不用說花時間和研究生交流改善師生關系了。究其原因,在於研究生導師考核制度的缺失。
的確,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對壹個導師來說很重要,但既然是研究生導師,就應該在考核過程中加大教學中的績效考核比重。研究生有理由也有權利要求高水平的教師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改革現行的導師考核制度,讓教師從“上課掙飯吃,論文升職”中解放出來,為研究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是研究生培養機構和導師的職責所在。
在職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有賴於導師的素質和責任感、研究生自身的好奇心以及完善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只有同時對這三個方面進行反思和改進,才能重構健康的導學關系,使研究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啟迪,創造力得到有效激發,職業發展得到深度積累。這樣才能使我國高端人才的培養有可靠的質量保證和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