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些人壹提到國學,就用儒釋道來概括。實際上,儒釋道中的“佛”並不是正統的中國文化,因為佛教屬於外來文化,而佛教之所以被歸為國學,也是因為佛教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
真正意義上的本土文化代表應該屬於儒、法、道三家,即儒法道。大家可能對儒家和道家比較熟悉。事實上,法家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不亞於儒家和道家。可以說,法家思想壹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直到今天。
雖然儒、法、道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裏的文化基因,但還是有很多人不明白儒、法、道到底是什麽,有什麽區別,所以今天就來討論壹下這個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各種思想流派在這壹時期湧現出來。縱觀五千年,為什麽只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大爆炸盛況?這是因為當時社會正處於罕見的大變革時代,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神州大地四分五裂,戰亂不斷。我們最熟悉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就是當時的代表。
但真實情況不是只有五霸七俠,而是大大小小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諸侯。在這漫長的動蕩時期,無論是民眾還是貴族,其實都希望盡快實現和平,而和平的途徑只有壹個,那就是壹個超級強者打敗其他對手,然後統壹全國,這樣才會有真正的和平。
於是,各家都在拼命研究如何讓自己強大起來,如何打敗其他勢力。這些方法有的沒用,被淘汰,有的有用,被記錄下來,傳播開來。各家代表也積極四處遊說,最終形成了“百家爭鳴”。
所謂百家爭鳴,說到底,本質上就是研究如何在妳死我活的鬥爭中取勝。專業點說,叫做如何治國的理念或主張,這就是“百家爭鳴”的由來。
百家爭鳴產生的背景主要是“禮崩樂壞”,意味著封建禮教和制度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大家不再遵守規則,所有傳統的東西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於是社會秩序變得嚴重,歷史的車輪進入了壹個動蕩的大變革時代。
為了解決這種情況,擺在人們面前的有三條路。第壹條路是繼續堅持傳統路線,恢復禮制;第二條路是徹底拋棄傳統,另辟蹊徑;第三條路,傳統不傳統無所謂,只要大家過好自己的生活。
這三種選擇造就了儒家、法家、道家。儒家主張復古傳統;法家主張變革,顛覆傳統;道家主張,我們壹出生,大家都停下來,壹切自然就好了。
儒家的聖人孔子帶著他的復古論周遊列國,想找個更好的工作,但是他的那套三綱五常的倫理大道在亂世無人問津,因為天下有妳死我活的鬥爭,他哪有時間去講這些高雅的禮儀和道理?所以孔子周遊列國後深受打擊,非常失望。
法家的代表是韓非子。在法家看來,儒家就像壹個書呆子。要想治理亂世,就得用“法”而不是“禮”。時代變了,社會需要創新。魏國率先改革,很快成為強國,於是大家紛紛效仿。壹時間,商鞅、吳起、沈步海等人都成了炙手可熱的人才。
而道家則冷眼旁觀。他們覺得妳打打鬧鬧真的很搞笑。世界那麽大,妳為什麽要爭來爭去?道家以超然的態度看待問題。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已經很好了,妳還得在它變得壹團糟之前搞什麽傳統或者改革。所以道家主張道教自然無為。
後來經過壹段時間的驗證,到漢武帝時,中國已經完成了統壹,走向了和平穩定發展的時期。註重傳統和禮儀的儒學重新登上歷史舞臺,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大放異彩。
但是請註意,法家並沒有衰落,因為從漢武帝開始,歷代都是采用“外儒內法”的方式治理天下,普羅大眾受儒家影響遵守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朝廷也是用法家的手段在背後治理,而道家對人和動物都是漠不關心的,所以歷代君主也都任其自由發展。以上是對儒法道的簡單闡述,可能不太對,但應該算是壹磚壹玉吧。歡迎留言討論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