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采購計劃及審批
第壹條需求單位根據生產需要,每月15前向設備能源部提交書面計劃。
第二條設備能源部根據本單位提出的設備需求和計劃,進行調查核實、整理,報運營副總裁批準後實施。
第三條大宗設備(金額在65438萬元以上的設備)必須進行招標采購。正常生產經營所需的設備及備品備件由用戶提出,報設備能源部審批采購。
第四條公司主管領導和設備能源部負責對批準采購的設備進行審核和監督。
第二節采購原則
第五條設備采購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效益優先原則。要充分挖掘材料消耗的潛在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和效率。盡壹切可能降低采購成本。
2、公開采購原則。所有設備采購的數量、質量、價格、供應商全部公開,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采購。
3.貨比三家的原則。同樣的產品比質量好,同樣的質量比價格好,同樣的價格比信譽好,同樣的信譽比服務好。
4.公開競爭的原則。對參與質量比、價格比和招標采購的生產企業,應當依法實行公平競爭,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幹涉或者徇私舞弊。
5、守法原則。采購行為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和公司的利益。不得損害國家和企業的利益。
第三節設備和備件的采購管理
第六條為規範我公司設備及備件的采購渠道和采購行為,實現公開、公平采購,比較質量和價格,降低采購成本,特制定本辦法。
第7條采購條款
1.設備和備件的采購必須根據年度、季度和月度計劃進行。除非只有壹家供應商或有特殊要求,否則應選擇兩家以上的供應商進行比價采購。
2、做好市場調查,廣泛收集信息,做到產品質量壹致,質量價格壹致,價格信譽壹致。
3.主要采購渠道應直接從國家質量認可的廠家采購,嚴格控制從中間環節采購。
4、大型成套設備的招標訂單,按公司的招標管理辦法執行。
5.采購管理系統由紀檢、審計、技術和設備部門負責人組成,包括合同評審和招標委員會。重大訂貨事項集體研究,民主決策,明確職能部門的責權利,相互制約,下放采購權,消除個人壟斷。
第9條采購程序
1.技改新增設備:生產技術部根據公司批準的項目設計,向設備能源部提交采購設備的名稱、型號、數量,經主管經理批準後,由設備能源部負責訂購。
2.設備報廢、淘汰、更新:使用部門完成報廢手續後,填寫《設備更新申請報告》,經設備能源部審核,主管經理簽字,設備能源部訂購。
3、備品、備件采購;每月5日前,使用部門申報下月消耗計劃,設備部門根據庫存情況通知財務部下達二級單位采購資金計劃,設備能源部門嚴格按照計劃的規格和數量進行采購。
4.設備和能源部長組織設備和備件的采購,計劃員對采購計劃進行分類,編制並發放給主管業務員。
5.業務員負責按計劃采購,采購前應清點庫存,特別註意以下內容:
(1)設備備件的名稱、規格、型號和等級。
(2)外購、外協加工設備及零部件的技術要求和圖紙。
(3)設備和備件的標記、運輸和交貨期要求。
(4)檢查設備備件的規格、技術標準和驗收方法。
(5)設備安裝、調試、試運和使用保證日期。
(6)簽訂合同時,除公司合同管理規定外,還應采取以下措施:
(1)關鍵重大設備采購合同的簽訂,由設備能源部牽頭,生產技術部、使用部* * *參加與供應商的談判,簽訂訂貨合同和技術協議。
(2)設備、零配件采購和非標委托加工,除少量可以即時結算的標的外,均需要簽訂書面合同或協議。能即時結算的交易也要簽合同,但價格高,當時內部質量和技術性能難以監控,容易引起糾紛。
(3)本合同經總經理簽字並加蓋合同專用章後生效。
④設備能源部負責合同執行的全過程,包括簽訂談判、起草合同、履行手續、辦理預付款、催交、交貨、驗收、結算和質量保證。因工作失誤造成的經濟損失,按公司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十條質量驗收
1.對所有訂購和交付的設備、備件和外購設備件進行質量驗收,驗收合格後方可辦理入庫手續。
2、對主要(關鍵)設備的驗收,設備能源部門配合技術部門,使用單位* * *配合驗收,詳細填寫驗收報告,註明驗收結論和存在的問題。驗收合格後,驗收人員應簽收入庫。如果驗收時發現嚴重問題或明顯不合格,采購人員應及時與制造商協商,由采購人員處理修理、更換或索賠等具體事宜。
3.備件的驗收應由質量管理部門和技術業務人員進行檢驗和驗證。測量主要尺寸,並將結果記錄在驗收單上,以備安裝和使用時參考。參與驗收的人員應對驗收結果負責並簽字。不合格品不得入庫,由經辦人員負責聯系廠家解決。
4.不能現場驗收的設備,安裝時投入使用後應跟蹤驗收,用戶和技術業務經理應詳細記錄使用情況。質量保證期內出現的問題由采購人員解決。
第四節設備選擇
第十壹條設備選型應本著“先進、適用、經濟”的原則,同時考慮設備的可靠性、維修性和環保要求。
第十二條進口設備或重要設備的選型,應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市場調研,並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為公司決策提供依據。
第十三條在滿足生產工藝條件下,有標準產品不能使用非標準產品;有更新的產品,不能采用淘汰的產品;國家沒有定型、技術不成熟、消化移植失敗、制造技術和材料難以解決的產品不能使用。
第三章設備技術狀況管理
第壹節設備和機器的劃分和分級管理
第壹條設備技術狀況管理的機器分為單機,並按單機建立設備臺賬和固定資產卡片。
第二條本公司設備的技術狀態分兩級管理,即關鍵設備(關鍵設備)和壹般設備。
第二節設備分級標準
第三條設備技術狀況分為完好和不完好兩個等級。
第四條設備完整性標準:
1,設備基礎穩固,無裂縫、傾斜、腐蝕。
2、設備零部件完好,磨損和腐蝕程度不超過規定標準。
3.設備運行正常,控制系統、測量儀器、儀表和潤滑系統工作正常。
4、設備安全防護裝置齊全、靈敏可靠。
5、設備性能良好,達到核定能力。機械設備能穩定滿足生產工藝要求,動力設備功能達到原設計或規定標準,運行中無超溫、超壓現象。
6、原材料、燃料、潤滑油、動能消耗正常,無明顯滲漏和跑、滴、漏,外觀整潔。
7、凡不符合上述六項標準之壹者,均為不良狀態。
第三節設備技術指標和管理效率的計算方法
第五條設備技術管理指標按以下公式計算:
1.設備固定資產凈產出率=總凈產值/設備平均原值×100%。
2.主要設備利用率=(主要設備日歷小時-主要設備修理停工時間)/主要設備日歷小時×100%。
3.主要裝備完好率=處於良好狀態的主要裝備數量/主要裝備總數×100%。
4.設備大修計劃完成率=完成大修計劃數/計劃大修項目數×100%。
5.凈產值設備修理費率=(維修費用+大修費用)/凈產值之和×100%。
6.設備故障率=主要設備故障停機時間/主要設備日歷停機時間×100%。
7.備件資金消耗率=消耗的備件總量/設備原值×100%。
8.庫存備件資金周轉期=報告天數×(期初數+期末數)/(2 ×報告期消耗數)。
9.設備新度系數;所有生產設備的固定資產凈值/所有生產設備的固定資產原值。
10噸礦石維護費=(維護費+大修費)/礦石加工量。
第六條設備管理效率按以下公式計算:
1,提高設備利用率的收益=(年實際啟動時間-年系統工作臺時間)×小時成本。
2.降低設備故障率的效益=(上年設備故障停機率×實際啟動時間—實際啟動時間)×小時成本or =企業年利潤總額×(允許停機時間—企業下達的實際停機時間)/設備啟動時間。
3.降低設備維修成本的效益=(計劃千元產值維修成本-實際千元產值維修成本)×計算年產值/1000 or =上年同期維修成本-本年同期維修成本。
4.縮短維修周期的效益=(去年同級別設備維修時間-今年同級別設備維修時間)×小時成本。
5.減少備件庫存資金的效益=每萬元設備原值占用的備件資金數減去設備原值/萬元。
6.節約潤滑脂的效益=(年度計劃數-實際年消耗量)×潤滑脂單價。
7.延長設備零部件壽命周期的效益=(實際使用時間-平均壽命)×零部件單價/平均壽命。
8.設備改造效益=(改造後設備年產量-原設備年產量)×單位產量利潤。
9、修舊利廢=(零件原值-修理費用)× (50-90)%。
10,依靠技術進步改善設備性能,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設備改造後單位時間產量-改造前單位時間產量)×單位產品利稅+節能值。
11,節能值+(設備改造前單位產品能耗-改造後單位產品能耗)×能源單價×年節能總量。
第四節設備技術狀況檢查
第七條設備技術狀況檢查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實事求是的原則。
第八條設備技術狀況檢查采用“三結合”的方法,即檢查與自檢相結合;檢查與整改相結合;檢查總結經驗。
第九條設備能源司每月組織壹次設備大檢查,由設備能源司負責。檢查中,要嚴格評估,抓好典型,及時推廣先進經驗。每次檢查後,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並認真組織實施。
第十條設備能源部負責每年6月5日至10月組織對全公司關鍵(重點)設備設施進行壹次系統的技術評估,並寫出評估報告提交主管經理,作為下壹年度大修和技術改造的依據,同時報股份公司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