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垃圾分類,垃圾桶環保【本文轉自:lunwen.1kejian.com】
壹、垃圾分類現狀分析:
在美國,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壹種時尚。作為最大的垃圾生產國之壹,各種分類垃圾桶隨處可見,垃圾分類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同時,美國政府對垃圾處理問題進行長期監管,為各類垃圾分類提供基礎設施,使垃圾分類工作有序進行。垃圾分類在巴西、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也形成了必然趨勢,並逐漸成為世界性潮流。【本文轉自:lunwen.1kejian.com】
雖然我國在垃圾分類領域做了各種嘗試和努力,比如通過媒體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和意義,相關部門進入社區撥打直撥電話,政府制定壹系列相關法律法規,但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
二、我國垃圾分類現狀的原因分析
相關人士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尚未形成相應的垃圾分類配套法律法規,推進垃圾分類的強制性動力不夠。同時,全社會還沒有養成自覺分類垃圾的習慣,僅靠社會宣傳動員來推動垃圾分類是遠遠不夠的。
(壹)居民缺乏垃圾分類意識
調查顯示,近80%的居民表示平日沒有垃圾分類投放的意識和理念,對垃圾桶的分類標識關註不多。他們只關註有沒有把垃圾扔進分類桶,只求方便。甚至有人認為把垃圾放進垃圾箱已經很環保了,以至於分類垃圾箱裏的垃圾幾乎都是混裝的。
與此同時,居民對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概念模糊,只認為能賣錢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卻不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更有甚者,分類垃圾桶被環衛工人或拾荒者光顧過多次,能回收的垃圾大部分都被撿走了。最後環衛部門統壹收垃圾的時候,垃圾還是全部倒進了火車頭。居民認為源頭垃圾分類效果不大,垃圾分類的動力逐漸喪失。
(二)垃圾分類缺乏強制性約束
我國垃圾分類工作在立法層面既沒有約束機制,也沒有激勵機制,這是壹個很大的問題。目前,政府和其他相關國家機構通過宣傳的方式從根本上推動垃圾分類是不夠的。在日本,如果居民不把垃圾分類,環衛工人不會收妳的垃圾,即使妳把垃圾扔進垃圾桶,也會被送回門口。
(三)垃圾處理缺乏基本設備和資金投入
由於人力物力有限,環衛部門采用單輛垃圾車。相關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如果要實現真正的分類,就要在投放分類垃圾桶後,調度不同的車輛運送不同的垃圾。粗略計算,分類運輸至少要增加上千輛車,給交通帶來很大壓力。說到處理,國內幾乎沒有專門針對各種可回收垃圾的處理設備。因此,分類後的垃圾最終被混合運走。
在壹次環保產品展覽上,壹套德國制造的廢舊電器無害化處理生產線,展示了垃圾處理的先進性。而把廢舊設備放進去,可利用的現成資源如金銀銅等會在另壹邊分解,但這類設備的標價是654.38+00多萬元。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資金和問題是垃圾分類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壹。
三。關於垃圾分類的建議
垃圾分類法律法規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市民環保意識薄弱,導致垃圾分類難以開展。隨著垃圾混合處理造成的浪費和汙染越來越嚴重,垃圾分類處理勢在必行,那麽應該如何突破這個瓶頸呢?
(壹)垃圾分類概念的推廣
垃圾分類理念的普及需要相關部門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垃圾分類有賴於全體市民環保意識和環保素養的增強,也需要政府等部門的定期宣傳引導,結合長期監管。
在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的主題,這是眾所周知的。首先,相關部門需要從垃圾分類的積極意義和作用出發,引導公民自覺意識到垃圾分類對環境保護的巨大貢獻;其次,國家應加強垃圾可回收理念和處理問題相關知識的普及,同時輔助相關經濟激勵和制裁措施,將垃圾分類理念植入公民意識。我們也可以從校園開始,提高這些即將步入社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的垃圾分類意識,從而實現垃圾箱分類的真正作用。
(2)加大垃圾分類投入。
垃圾分類收集是壹項社會系統工程。只有社會形成數據的封閉循環,構建完整的體系,分類垃圾收集才能持久,才有生命力。垃圾分類不能只靠大規模投放分類垃圾桶。政府應加大對垃圾分類的投入,這包括政策引導、技術研究、交通系統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資金投入,逐步建立相關的基礎設施、配套設施等垃圾處理硬件。
(3)鼓勵各種環境和社會團體的參與。
中國有大量的社會環保團體,其影響力和號召力不亞於國家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通過這些團體的參與,完善垃圾分類制度和法規,並廣泛推廣和實施,促進垃圾回收和環境的健全制度。
垃圾分類制度和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不僅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也是個人的重要責任。除了專門的執法機構,公民還可以通過媒體、環保機構等其他社會渠道參與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
結論
人們正面臨著垃圾產量增加和環境狀況惡化的局面。如何通過垃圾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垃圾資源,減少垃圾處理量,提高生活環境質量,是世界各國都關註的迫切問題之壹。
垃圾分類是壹項長期任務。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各項社會制度的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會成為國際著名的“生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