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已經成為壹個眾所周知的名詞。有些人甚至斷言,未來人類社會的壹切都將以區塊鏈為基礎。但是,如果妳問區塊鏈是什麽技術,各種“專家”的解釋可以用模糊來形容:有的堆砌普通人無法理解的術語,有的大談其潛在應用,有的幹脆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至於區塊鏈的本質,大家終究還是不清楚。
不難猜到我們為什麽要閃爍其詞。就功能而言,區塊鏈只不過是壹個以特殊方式加密的公共數據庫。這個性感的概念不能用來炒作。當然,區塊鏈引人註目,其內涵和外延不能像功能壹樣缺乏營養。說清楚壹點,我們需要知道很多技術本體之外的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比特幣所代表的虛擬貨幣。
區塊鏈的痛點
五年前,世界上沒有多少人知道什麽是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這個系統以塊的形式進行傳輸,通過在末尾加法將塊連接成壹條鏈,因此得名區塊鏈。從技術層面來看,區塊鏈與既有IT技術之間沒有顯著的壁壘,也沒有創新性的進步;然而,從價值觀的角度來看,它們是根本不同的——以前所有的技術都是為了提高效率,而區塊鏈則相反。
既然比特幣是區塊鏈的象征性存在,我們不妨把它作為壹個樣本。
比特幣系統的每壹筆交易都是經過全網無數用戶驗證的。驗證通過後,交易即可成立。第壹個賬戶成功的用戶可以獲得壹定數額的比特幣獎勵。這個信息處理過程通常被稱為“挖掘”。目前比特幣系統活躍用戶約500萬,2017年處理交易約3000萬筆。3000萬支的成交量是多少?在2017,165438+10,11的壹天裏,支付寶完成了148億筆交易,約為比特幣年交易額的50倍。
這個差距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畢竟比特幣的用戶數量遠低於支付寶,應用場景也遠不如支付寶,所以交易量有壹個數量級的差異也就不足為奇了。真正說明問題的是支撐這3000萬筆交易的功耗:外媒Digiconomist公布,2017年比特幣系統功耗達到300億千瓦時,占全球功耗的0.13%,超過幾十個國家的全國年功耗。也就是說,處理壹筆交易,比特幣系統平均需要消耗1000千瓦時;以我國居民電價計算,相當於每個活躍用戶承擔了3000元的電費。如此不可思議的功耗意味著巨大的計算能力配置,與其小巧的處理功能形成鮮明對比。
“去中心化”的低效不僅體現在計算能力上,還體現在數據存儲上。
繼續以比特幣為例。眾所周知,比特幣(區塊鏈技術)要求用戶分布式存儲公共賬本。背後的邏輯很奇妙:“去中心化”的概念認為中央賬本的管理者會作弊,所以賬本的存儲必須是公共的。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規模已經超過150GB,並且每年以數十GB的速度快速增加——僅僅是為了支撐每年500萬用戶和3000萬筆交易。如果有壹天它的處理能力堪比現在的支付寶,比特幣賬本的規模每年會增加500TB以上。這相當於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備份支付寶服務器的存儲數據,其荒謬性顯而易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比特幣系統允許用戶存儲不完整的公共賬本,即“輕錢包”,但其交易驗證仍然依賴於網絡上他人的完整賬本。我們試想壹下,當公共賬本大到大多數人都無法完全存儲的時候,僅存的完整用戶節點豈不是又變成了中心賬本?
把我們的視野延伸到虛擬貨幣(如果有的話)以外的區塊鏈應用,公共賬本不僅需要記錄純數字的交易金額,還需要記錄每輛車的保險信息和每個人的信用信息。如果要將這些多維數據“去中心化”,存儲在每個用戶的終端上,我們需要的將是天文數字的存儲空間。短時間內,這將是壹個不可能的問題。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科學的本質是懷疑,宗教的本質是信仰。作為科技領域的壹個概念,區塊鏈是如何讓人們忽略諸多悖論,成為其追隨者的?答案當然是離不開比特幣,這個世界上制造財富的奇跡。
比特幣的哲學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大佬們開始刻意把比特幣和區塊鏈分開作為兩個概念。大家都說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應用之壹。
動機多種多樣。
稍微有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比特幣不可能是正常經濟體的貨幣。它本身具有通縮屬性,忽略了貨幣政策,與現代經濟理論不符。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挑戰的信用貨幣太強大了。除了少數失敗的國家,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是在政府信用的基礎上發行貨幣。信用貨幣之所以又叫法定貨幣,是因為大多數國家都以法律明確規定本國貨幣是國內流通領域必須接受的普遍等價物。這樣,國家就保證了信用貨幣不會被拒收,同時,貨幣持有者的權利也不會受到侵犯。換句話說,信用貨幣不是憑空發行的,它有政府信用背書和國家機器做後盾。
比特幣的發行機制(即挖礦)意在“分散”政府的貨幣集權,背後是政府存在合理性的問題。
如前所述,“去中心化”的邏輯起點是對集權機構的不信任。比特幣原教旨主義者之所以選擇用“機器* * *知識”而不是“系統* * *知識”,根本原因是政府主導的貨幣發行體系無法體現公平正義——通貨膨脹和貧富不平等——比特幣試圖解決的所有問題都指向組織體系。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的低效認知機制也具有“效率換公平”的哲學意義。
如果技術進步最終會讓損失的效率變得可以忽略不計,那是否意味著“不可信”的集權機構就不需要存在了?
這是壹個危險的問題,但幸運的是我們暫時不用回答它——因為“公平”比特幣的嘗試已經基本失敗。
比特幣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比特幣的參與者能夠大致平等地同時獲得比特幣。為此,設計了壹個相當精致且理想化的區塊鏈算法,也就是所謂的PoW(ProofofWork)機制。通過枚舉隨機數變量,第壹個獲得特定哈希函數值的用戶將有權預訂交易,並獲得相應的比特幣獎勵。基於PoW機制,每個用戶獲得比特幣的概率直接由他貢獻的計算能力決定。他投入越多,回報越多,這似乎是合理的。
當然沒那麽簡單。
壹方面,比特幣的PoW極其耗能,每次生成隨機數獲得特定所需哈希值的期望概率為1/62 18(不到十億分之壹),因此所有設備都需要海量窮舉運算來確定記賬權限。比特幣高昂的運營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種“公平”的激勵機制。
另壹方面,比特幣的設計者對計算能力的分配產生了嚴重的誤判。他以為用戶會老老實實用CPU運行挖礦程序,但受限於CPU核心的數量和成本,單個用戶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的計算能力。但是,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從GPU到礦機再到大礦,壹個以去中心化為目標的系統幾乎成了寡頭壟斷。
比特幣嚴重背離其理念絕非偶然。
規模化生產給“礦業巨頭”帶來了諸多好處:電費議價能力更強,固定資產利用效率更高,綜合人工成本更低,R&D攤銷成本更薄。即使是比特幣這樣的虛擬產品,其生產過程仍然符合邊際成本遞減的簡單經濟規律,這是中心化存在的必然性。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類似的結論成立:壹個支離破碎的個體,熵值最高,熵值高意味著無能。
有人認為PoW扭曲了比特幣的概念,降低了效率,誘發了計算能力的競爭。如果廢除了,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他們設計了新的激勵機制,比如PoS和dpo。依我拙見,這些努力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在“效率”和“公平”的蹺蹺板上,妳不可能讓所有人,甚至大多數人都滿意。
說得更玄乎壹點:任何壹種虛擬貨幣激勵機制都是壹個經濟系統——壹個“死系統”無法保證壹個動態經濟系統的穩定運行,只有“活人”才能。
去貨幣化的困境
由於比特幣的種種問題,圈內有識之士意識到,繼續將區塊鏈和比特幣捆綁在壹起將是壹種損失,以“技術無罪”的名義切割關系勢在必行。這既是對現狀的回應,也是壹個願望:比特幣的影響已經太深遠了。如果區塊鏈得不到解放,後來者致富的空間就會受到擠壓。
然而,區塊鏈真的有可能去貨幣化嗎?
很多不明真相的普通人,甚至壹些知名投資人,都覺得“真實、防篡改”的區塊鏈本身就有無限的價值。
在這方面,不得不說有壹個很大的誤區。
比如跨行結算,即使區塊鏈系統成功完成了記賬操作,但是壹個流氓銀行拒絕賺錢,區塊鏈能代替法律,保證對手銀行的權利不受侵犯嗎?再比如產品防偽。即使全程二維碼正確,賣家也會第壹時間在盒子裏安裝缺陷產品。區塊鏈能發揮魔力,讓顧客順利收到正品嗎?事實上,“真實的、無篡改的”區塊鏈充其量只能對虛擬信息采取行動,它的觸角根本無法觸及真實世界。
然而,這些概念正在被有意無意地濫用。負責任的說,大部分所謂有前途的區塊鏈應用,完全是建立在“真實性,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幻想之上的。提出這些應用的人並不了解區塊鏈技術本身,他們只是找到了壹些以“真實性”為痛點的應用場景——而這樣的場景當然無處不在。但是,最後大家會發現,即使克服了低效冗余安全等諸多問題,想象中的區塊鏈需求依然不會出現。
因為這很大程度上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經濟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設計意味著系統的運營成本會分攤到每個用戶身上,但理性人的天性從來就不是* * *享受和貢獻,而是搭便車。以比特幣為例,更不用說礦機等硬件投入了。僅僅是電費,活躍用戶每年要交3000元。如果區塊鏈應用程序不能產生切實的個人利益,就不會有自發的參與者,即使他們不情願地參與,他們的可靠性也會受到質疑。因此,區塊鏈的商業應用不能與激勵機制脫鉤。
說得更深入壹點,區塊鏈的* * *知識不僅僅是公開賬本的技術知識,還有區塊鏈價值傳媒的知識。比如比特幣體系,如果沒有激勵機制或者比特幣壹文不值,那麽沒有人會提供計算能力,沒有人會提供存儲空間,也沒有人會說教——比特幣本身就是體系的價值,思想和技術只是美麗的故事。
目前媒體報道的區塊鏈應用有兩種:壹種是利用題材進行炒作,在集中機構的交易中強行應用區塊鏈算法;或者是純粹的“前景”,不考慮實現的方式和難度。由於某種原因,這些媒體在宣傳區塊鏈的過程中達成了奇妙的默契,從來不提虛擬貨幣,嚴重誤導了大家,認為區塊鏈只是壹個純粹的網絡技術。事實上,如果真的有壹個名副其實的區塊鏈生態,那麽白皮書的最後壹張圖片壹定是虛擬貨幣。
據此,我們不妨重新審視壹下虛擬貨幣與區塊鏈的關系。
圈內有壹種說法叫“區塊鏈為基礎,使用虛擬貨幣”,這種說法的真偽很難辨別。
說白了,區塊鏈的本質是虛擬貨幣為了建立“公平激勵機制”而創造的特定算法。所謂的“以區塊鏈為基地,供使用的虛擬貨幣”無異於買禮物,還珍珠。在這裏我們可以斷言,壹旦虛擬貨幣的靈魂丟失,區塊鏈就沒有價值了。
這種說法可能壹時難以接受,但邏輯上沒有錯。
所謂“產生價值”,無非是三個標準:創造需求、降低成本、重塑公平。從成本上看,區塊鏈在集權上沒有優勢;從公平的角度來看,盛大的比特幣社會實驗已經揭幕。那麽唯壹的懸念就是區塊鏈是否會“創造需求”。
這時候幣圈的人可以跳出來斬釘截鐵的說,當然有需求。看這個洶湧澎湃的ICO!
ICO嘉年華
ICO,全稱InitialCoinOffering,是第壹個令牌發行。簡而言之,就是用比特幣等壹般虛擬貨幣對早期項目的特定虛擬貨幣進行定價,並向公眾出售股份的眾籌融資行為。所謂的「早期項目」有多早?組建壹個團隊,寫壹份白皮書就夠了。有空的話順便做個PPT也挺勤快的。至於盡職調查和財務分析,完全沒必要,因為大部分項目根本沒有營業收入。
“特定虛擬貨幣”這個說法有點不專業。幣圈通俗的叫法應該是token,優雅的翻譯叫“通證”。在白皮書中,項目組會畫出各種各樣的餅,告訴妳自己的通行證將來有多“值錢”。但如果妳想知道什麽是通行證,對不起,區塊鏈圈有個優良傳統,叫“語焉不詳”
出於壹些有意義的原因,ICO的大部分LegalDocuments都是純英文的,通用證書的真實定義其實就藏在其中。幾乎所有的ico都在法律文件中做了如下規定:“通行證不會授予除白皮書規定的回報以外的任何權利,只有在項目成功時才生效。眾籌投資人不應對項目開發和管理施加任何影響。通過並不意味著投資者對項目擁有任何形式的所有權,也不能獲得未來的收益和與項目相關的知識產權。”
這段令人瞠目結舌的文字,說白了就是:雖然妳交了錢,但妳什麽都不是。ICO眾籌已經不是我們以前認識的眾籌了。投資者花錢買的不是股票,而是芯片。當莊家不再玩的時候,籌碼就被歸類為空氣——更何況大部分莊家根本玩不起。
沒有底層資產,沒有主體信用,沒有商業模式,沒有法律保護,這樣的虛擬貨幣能賣嗎?答案原來是肯定的。
這壹切看似荒謬,但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因為很多人都是通過ICO賺錢的。
搭建團隊寫白皮書是ICO產業鏈的第壹個環節,接下來還要拉壹個大平臺,給海外“交易所”送幣。虛擬貨幣上線,就要操縱幣價,吸引更多投機者進入,最後看到機會套現走人,就算完成了全程。有人在這個遊戲中直接實現了財務自由;有的人不吃肉,也喝湯。
面對如此低門檻的造富奇跡,任何人都應該感動。
但是,如果項目本身不能盈利,ICO再怎麽包裝和美化,依然是零和遊戲——有人賺了大錢,肯定有人賠了內褲。就像我們熟悉的傳銷壹樣。誰都知道拿最後壹棒會死,但都覺得不會拿最後壹棒。
區塊鏈在ICO大潮中扮演了什麽角色?
眾所周知,去中心化、去信用化、公平正義都是區塊鏈宣揚的理念。另壹方面,ICO:如果要在網上匯款,必須向集中交易所繳納巨額“幣費”。這是壹種什麽樣的“去中心化”?因為項目組造假猖獗,幣圈媒體刻意誤導,交易賬戶頻繁被黑,是壹種怎樣的“去信用化”?莊家和大鱷哄擡價格,牟取暴利,碾壓韭菜,有多“公平公正”?事實上,除了提供虛擬貨幣和噱頭,區塊鏈在貨幣圈壹無是處。更諷刺的是,ICO發行的許多虛擬貨幣甚至都不是基於區塊鏈技術。
因此,ICO不是區塊鏈創造的需求,而是區塊鏈的恥辱。
鏈條和硬幣的未來
現在我們知道虛擬貨幣是區塊鏈的唯壹價值,我們對區塊鏈的未來分析有了壹個大致的想法。
在法幣完全電子化的當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在正常的社會生活中並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但在特殊場景下,虛擬貨幣有壹個電子法幣無法復制的優勢,那就是隱私。
所有使用銀行作為支付渠道的交易都可以被監管。如果當局願意,他們可以知道妳把錢給了誰,交易的背景,發生的時間以及壹切。所以在比特幣出現之前,大部分見不得光的交易都是用現金完成的。妳只看過帶著壹大箱現金去買毒品的黑幫電影,絕對看不到帶POS機的。
比特幣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洗錢、販毒和黑市武器交易。有了這種完全匿名的貨幣,犯罪分子再也不用擔心壹箱箱的現金,也不用為連續的美元支付折扣——比特幣是便攜式黃金,就像它的設計理念壹樣。
所以比特幣及其替代品不可能被完全淘汰,因為逃避監管的需求會壹直存在。
只要虛擬貨幣不死,區塊鏈經濟就壹定有生存的空間,因為虛擬貨幣所代表的價值壹定要實現,這種方式不可能永遠是法定貨幣。
這裏有必要插壹句。最近,區塊鏈和集中賬本的折中產品,如閃電網,正在逐漸出現。原則上,中心賬戶可以大大提高處理效率,適應大規模高頻應用,但如果虛擬貨幣核心用戶的主要訴求是擺脫監管,那麽這個功能可能不會普及。結果很快就會知道。
大家關心的另壹個問題是:ICO的洶湧會導致虛擬貨幣的爆炸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虛擬貨幣不受法律保護,所以它的大眾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價值和未來。我們接受法幣支付,就默認了我們得到的法幣,別人也會接受。其面值在流通過程中不產生任何折價,具有100%的流動性。虛擬貨幣的情況就不壹樣了。由於缺乏流動性量化指標,只能根據大眾對其接受程度的總體判斷來決定是否接受這種虛擬貨幣支付。這種判斷會形成很強的馬太效應,因為大眾的選擇會迅速趨同。
另壹方面,公眾可以自發接受的貨幣種類是有上限的。以* * *單車為例。我們將用心存放摩拜單車、OFO和Bluegogo。有多少人同時存了四種以上的自行車?通常大眾接受同質化功能的上限只有“三”。在貨幣之際,法幣地位不可動搖,第二大多是比特幣,第三是以太坊——所以很不幸,不出意外,其他虛擬貨幣都不大。
有人會說這是基於公鏈的判斷,我們也有私鏈和聯盟鏈。
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指出:私營連鎖公司是壹個總分類賬,與區塊鏈概念毫無關系。至於聯盟鏈,誤解比較多。比如現在很多聯盟鏈的想法都沒有代幣成分,這是最大的誤區。正如之前分析的那樣,如果沒有激勵機制,高頻應用就會成為低頻應用的搭便車工具,更糟糕的是,連價值傳遞的媒介都會缺失。此外,如果不同應用之間在兌現代幣價值的方式上存在差異,聯盟內部的套利也將不可避免。總之,聯盟鏈和公鏈相比,除了私密性稍有提升之外,只是多了幾個問題。Token普遍性的差距,意味著它只能在公鏈的陰影下,靠底層資產的價值生存。
綜上所述,我們對區塊鏈未來的應用範圍有壹個基本的認識:自然增長的區塊鏈經濟大部分將基於比特幣和以太坊。這裏所說的自然增長尤其不同於中央集權機構強行附加的偽區塊鏈。無論是跨行結算、產品防偽還是其他任何場景,如果參與者之間的知識和信任已經存在,那麽所謂的區塊鏈應用充其量只是壹個數據庫,它不會是壹個優化設計的數據庫。
最後壹個問題:區塊鏈的繁榮何時會消退?
這是壹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有句話說得好:妳可以壹時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愚弄壹個人,但妳不可能永遠愚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