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溫州和平解放期間,建華學生積極參加學術晚會,慶祝浙南徹底解放。許多學生自願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遊擊縱隊,為的是參軍參政,報效新中國。朝鮮戰爭爆發後,學校召開了“控訴美帝罪行會議”,掀起了又壹次報名軍事幹部學校的熱潮。在五十年代,
各種政治運動和學習活動不斷風起雲湧,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始終高漲,往往成為溫州教育界的熱門話題。1958提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學校在江北開辦了農場(占地202畝)、畜牧場,並在校內建立了五金車間和綜合手工藝車間。學生分階段輪流參加各種任務,任務重,條件艱苦;畢業生積極報名參加郊區的農業合作社,參加農業生產和勞動。《溫州日報》發表《勤工儉學是教育的創新》介紹溫州實驗中學的先進經驗。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學校提倡好學,學生的學習成績逐漸從全市初中中脫穎而出,進入溫州壹中的人數遙遙領先。壹些畢業生在科學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如陳竺、齊、高文水、、蔡深初、馬大正、楊樹彪等,成為著名的專家和教授。有的走上領導崗位,如吳祖錫、孫承侃、、毛等先後擔任溫州領導人;其他如、齊德恩、葉、徐永光等,分別擔任過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駐盧旺達大使、武警部隊醫學院政委、中國青基會常務副會長等職務。
文革期間,很多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棄學就業。在這個特殊的時代,溫州實驗中學還有很多孜孜不倦的學習者。比如蔡(第72位,美國機械工程院士)、瞿佳(第73位,溫州醫學院院長)、何斌(第73位,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陳(第76位,加拿大滑)。
鐵爐大學理學院副院長戴勝(78級,美國能源部研究員)等。十年動亂,1977恢復高考,市區第壹批人只有八九個,而原溫州實驗中學畢業生占了三個。在1978和1979的高考中,溫州實驗中學畢業的學生考上大學的比較多,尤其是79年的文科生,有24人考上市區,18是溫州實驗中學的新生,其中陸蘭以文科生狀元的身份考上了復旦大學。
80年代以來,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秩序逐漸正常。溫州市實驗中學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大部分學科競賽領先市區學校,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地理利益集團開發仙巖旅遊資源芻議》發表於《溫州日報》。生物興趣小組去野外采集制作標本;銀星影評團壹直在評論鹿城電影新聞。中國法制報報道了溫州實驗中學“法律興趣小組”的活動。學生“歐潮”文學社在全國中學生文學社團中頗有名氣,曾主辦過第四屆全國中學生校園文學年會,向中國語文協會領導和地方代表匯報了溫州實驗中學歷年校園文學活動的開展情況,贏得了廣泛好評。1986成立“溫州市第六中學藝術團”(九十年代改為“溫州市中學生藝術團”),1987在全市率先舉辦校園藝術節。1988第壹屆學校運動會。田徑、排球、足球、籃球、乒乓球、象棋等運動隊常年訓練,集體活動活躍。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畢業生在各行各業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出現了路帆(視光專家,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金瑩瑩(全國五壹勞動獎章獲得者,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潘磊(世界航模冠軍)、朱晨(國際象棋世界冠軍)、陳米麗(雪歌集團董事長,全國十佳服裝設計師)等著名人物。
1997後,學校以“打好基礎,培養高素質新人”為教育目標,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和分層次教學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個性。愛國主義教育、職業教育、法制教育、環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紮實有效地開展;65438-0999年,溫州市實驗中學開始舉辦校園科技節,通過科技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為溫州市獲得國家、省、市科技競賽獎項最多的學校,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全國中學生科技活動優秀組織獎”。學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都很生動,晨會組織和演講、課間清潔衛生工作、設立無人報攤、參加社團活動都是學生組織的。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9.27”案件中和沈臨危不懼、智取歹徒的事跡在溫州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學校每年開展“攢壓歲錢、扶貧濟困、獻愛心”活動,資助失學學生,在溫州實驗中學建設文成金星中心校“教學綜合樓”,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中學增設教育教學設施。
素質教育壹以貫之,花木自然。溫州市實驗中學升上重點高中的學生數壹直位居全市第壹,參加溫州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獲得十壹連冠。市中學生藝術節也高居榜首;每年有70多名學生通過省級藝術甲、乙類考試,300多名學生在學科、科技、體育、藝術等競賽中獲得國家、省、市級二等獎。實現溫州中學生田徑運動會14連冠。
時不我待,天道酬勤。60年來,實驗中學以人為本,關註社會,他山之石,海納百川,鑄就了壹條輝煌之路。面對極高的聲譽,實驗中學的學生並不滿意。把學校建設成為在全國有影響、有知名度的示範團校,是實驗中學學生的共同目標。
春風融雨,潤物細無聲;陶冶桃李,芳香遠清。
展望未來,實驗中學學生將繼續發揚60年來積累的優良傳統,以艱苦奮鬥、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奮進,站在時代前沿,引領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