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中國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來支持農業的發展?

中國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來支持農業的發展?

農業支持和保護是政府在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采取的壹系列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和措施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壹是農業支持和保護是市場經濟下的壹種政府行為,是指政府作為主體,著眼於整體經濟運行,運用政策手段調控農業發展;第二,農業支持和保護是壹個完整的政策體系,由不同層次、不同環節的各種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組成。農業支持和保護的核心是投入支持,即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通過投入和支持,提高農業生產力和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農業保護是壹種普遍的國際現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某種程度上采取了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措施。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農業支持和保護的政策體系,各種措施相互補充,共同發揮作用。支持措施涵蓋面廣,不僅針對農業的某壹方面,還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如收入支持、金融支持、基礎設施支持、生產技術支持、生態環境支持、農村生活條件支持、防災救災支持、稅收支持、貿易支持、法律支持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不斷加強。但是,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支持和保護水平還很低,支持和保護機制還很不完善。甚至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也不相稱。首先,國內對農業的支持總量較低。目前,我國國內農業支持總額約占農業增加值的15%,而在同口徑下,發達國家壹般為30%-50%,美國和歐盟分別為50%和60%,日本高達70%,巴基斯坦、泰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在20%以上。二是支撐結構不合理。存在“四多四少”現象:即“人頭”資金多,建設性支出少;全社會普遍受益於投資多,農業直接受益於投資少;壹般生產性投入多,農業科研和農村社會發展投入少;直接投資多了,貼息、直接收入補貼、補貼等引導性投資少了。三是補貼重點不突出。總的來說以間接補貼為主,直接補貼很少,重點是流通環節,透明度不高。這兩年國家開始直接補貼種糧農民,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但總的來說,直接補貼的數量少,受益範圍有限。第四,完善的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體系尚未形成。現有的支持和保護措施,無論是“黃箱”措施還是“綠箱”措施,都缺乏相互協調,實施支持和保護措施的部門也缺乏必要的協調,沒有形成整體合力。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階段。要盡快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通過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可以實現農產品供求平衡、農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1)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增加國內支農總量。農業國內支持政策是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條件,是加強農業支持和保護的主要措施。世貿組織規則壹般不反對國內農業支持政策,只是限制那些扭曲生產和貿易的支持措施。因此,必須堅持農業投入與國民經濟增長相適應的原則,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總量在現有水平上逐年增加。(二)調整農業支持和保護結構,重點增加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壹是加大基礎性、公益性農業科研投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農業科技儲備。二是完善和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提高國家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按照公共財政原則,明確和強化各級政府在農村中小型公益設施建設中的責任,將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各級財政支農投入的重點領域。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點支持西部貧困地區和糧食主產區中小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四是擴大良種補貼規模和範圍。目前,大豆、小麥、玉米良種補貼推廣試點取得明顯成效。在此基礎上,應不斷擴大規模,並進壹步擴展到其他農產品。五是繼續加大農業生產資料補貼力度,結合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情況,建立化肥、農藥、燃油等農業生產資料政策性補貼制度。(三)改進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補貼方式,提高補貼效率。壹是進壹步擴大農民直接補貼的規模和範圍。既可以考慮不與產出掛鉤的直接收入補貼,也可以考慮與產出掛鉤的直接補貼,還可以考慮選擇壹些增效增收效果明顯的生產環節,如機械化耕作和收獲補貼、旱作節水灌溉技術推廣補貼、檢驗檢疫補貼等。改變單純依靠政府直接救助的做法,積極開展農業保險與救災相結合的自然災害補貼試點。加強不同財政支農方式與其他支農方式的有機結合。在繼續提高國家財政對農業直接投入的同時,加強運用財政貼息、補貼、稅收、擔保等經濟杠桿工具,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支持農業。(4)加強農產品出口質量管理和出口企業保護,努力擴大我國農產品出口。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還應探索積極的出口促進措施,變被動防禦為主動進攻。近期要重點關註壹些國家利用技術壁壘、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設置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優勢農產品出口的嚴峻現實,加大對外談判力度,與進口國建立雙邊或多邊磋商機制,為擴大農產品出口創造公平競爭的國際環境。完善農產品信息發布機制,加強國際農產品產需和綠色認證標準的收集分析,掌握最新外貿政策動態,及時向社會發布,為企業和農民調整生產結構提供權威信息服務。對農產品加工業實行低稅或免稅政策。
  • 上一篇:安全自檢自檢報告。
  • 下一篇:我們要寫作文《如何珍惜現在穩定的環境》!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