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對法律有濃厚的興趣,他努力學習。本科期間連續三年全校排名第壹,考入武漢大學研究生,然後提前讀博。武大法學院濃厚的學術氛圍和雄厚的師資力量,讓肖永平改變初衷,決心投身法學研究。在大法學家韓德培教授的指導下,他以“漸寬腰帶,永不後悔”的精神致力於國際私法的探索。留校以來主持或參與“市場經濟與中國國際私法立法的完善”等3項國家重點課題的研究。65438-0996年出版專著《中國沖突法立法研究》,引起學術界廣泛關註。本書通過對各國沖突法立法體系及其基本運作模式的比較研究,分析了我國沖突法立法的現狀,提出了壹系列有價值的立法建議。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率先引入實證主義分析方法,在中國理論界首次論證了國際私法的法典化,從而實現了諸多學術領域的突破。此外,發表學術著作12篇,其中本人3篇,在《中國社會科學》、《美國比較法雜誌》等國內外權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71篇。1997年,31歲的肖永平晉升教授,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法學教授。次年增補為博士生導師,是法學界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65438年至0998年,肖永平再次造訪哈佛,以其紮實的學術功底贏得了美國法學家的尊重。他們邀請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法學家在紐約、華盛頓和其他地方做學術報告。肖永平還利用這壹難得的機會與美國法律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開闊了自己的學術視野,並在美國權威法學期刊《美國比較法雜誌》上發表了《Mainland China與香港的法律沖突及協調模式的選擇》壹文。
作為中國新壹代法學的代表人物之壹,肖永平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學術風格:在反思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突破,思維開放、多向、動態。他主張新壹代學者要發展和重構國際私法研究,要不斷探索人文積澱和研究方法,努力掌握現代科技知識。他說,獨特的國情為每壹位具有強烈國家和社會責任感的法學家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私法體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任務。
“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肖永平認為,在沒有司法實踐的“象牙塔”裏做文章,是不可能迎接21世紀的挑戰的。1998年2月,江蘇南通某國有進出口公司與俄羅斯商人發生經濟糾紛。後來,這家英國銀行在英國倫敦對中國的壹家銀行提起訴訟。肖永平毅然伸出援手,在英國法庭上為當事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專家證言,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
肖永平入選“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
2011 65438+10月25日,10名青年法學家在北京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榮譽稱號。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肖永平教授榜上有名。
本次評選活動由中國法學會主辦,是中國法學界的壹項重要活動。自1995上線以來,今年是第六屆。根據要求,候選人須為45歲以下的法律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具有原創性法學研究成果或學術前沿水平,在理論創新與實踐結合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肖永平教授出生於1966。他在沖突法與法理學、比較國際私法、中國沖突法立法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代表作有《最密切聯系原則在中國沖突法中的適用》壹文和《法理學視角下的沖突法》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