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鐵打的雲從科技流水的客戶!虧損27億上市背後為何AI企業難賺錢?

鐵打的雲從科技流水的客戶!虧損27億上市背後為何AI企業難賺錢?

雲從 科技 7月20日成功過會,在與曠世 科技 、商湯 科技 和依圖 科技 "AI四小龍"的上市比拼中率先上岸,公司也因此成為科創AI第壹股。2018-2020年雲從 科技 累計虧損26.84億元,此次在科創板公司募集資金37.5億元,科創板的上市也意味著公司可以緩解常年虧損帶來的資金壓力。

AI公司賺錢太難了。相關報告顯示,全球近90%的AI公司處於虧損狀態,10%的賺錢企業基本是技術提供商,中國AI產業鏈中90%以上的企業也同樣處於虧損階段。AI四小龍無壹例外全部虧損,而且壹個比壹個能虧,比如依圖 科技 2017-2020H1累計虧損72.68億元;曠世 科技 2017-2020Q3期間累計虧損130.6億元。商湯 科技 IPO不太順利,有消息稱公司將於8月份向港交所提交申請。雖然目前不清楚商湯 科技 虧損多少,但公司與雲從 科技 壹樣,也是虧損的狀態。

為什麽AI公司賺錢這麽難?

雲從 科技 主營業務是為客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前者是憑借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打造了人機協同操作系統,通過對業務數據、硬件設備和軟件應用的全面連接,把握人工智能生態核心入口,為客戶提供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務;後者是基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賦能智慧金融、智慧出行等應用場景,為更廣泛的客戶群體提供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行業解決方案:

報告期內公司向客戶提供基礎操作系統、基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應用產品和核心組件以及技術服務,其中基礎操作系統是可以直接銷售給客戶的,壹般交付給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和第三方軟件廠商,由客戶二次開發後投入使用。公司提供的操作系統有智能雲平臺、視圖匯聚分析平臺、融智雲平臺和集成生物識別系統,基於不同的功能,面向物聯網、政府、公安等城市治理和金融、商業等不同應用場景:

值得註意的是如果客戶前期沒有購買雲從 科技 操作系統,則公司向客戶銷售操作系統和應用產品,保證相關應用產品有效運行。核心組件是基礎操作系統內可以獨立交付的功能模塊,通常是封裝了核心AI能力的軟件包,主要交付給研發實力強、對軟件管控要求較高的客戶,由客戶集成到其自由系統中使用,基本不涉及進行定制化開發。技術服務主要是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在軟件產品銷售以外的服務,包括公有雲服務、風控服務和智能化運維服務。

成立至今雲從 科技 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及應用產品相繼經歷了初步推進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內核沈澱的V1.0、綜合多類業務場景的基礎操作系統V2.0和升級人機協同操作系統V3.0三個階段,實現了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和智慧商業四個重點領域的基礎操作系統的整合。公司的V4.0版本則是升級了智慧治理領域的融智雲平臺和智慧金融領域的集成生物識別系統,通過AI技術優化系統的運行效率和用戶體驗:

在系統層上雲從 科技 開發了面向不同領域的基礎操作系統,通過系統和組件的方式將AI技術賦能應用場景。2014年以來曠視 科技 便開始了Brain++這壹AI生產力平臺的研發,覆蓋從數據生成、清洗、預處理、標註和存儲到算法架構設計、實驗環節設計、訓練環境搭建,再到訓練、加速、模型評估和產生模型以及模型分發、部署應用全流程。Brain++集成了包括深度學習框架MegEngine(天元)、深度學習雲計算平臺MegCompute和數據管理平臺MegData,將算力、算法和數據能力融為壹體,作為AI基礎設施,實現從算法生產到應用的全流程化和規模化供給:

曠視 科技 的Brain++平臺相比雲從 科技 的操作系統+組件的模式,不同之處在於將算力、算法和數據進行融合,實現了AI的全流程。比如公司的Brain++商業版覆蓋了數據管理、模型開發和算力調度等算法生產全流程,還可為客戶提供集群搭建和部署在內的硬件交付,讓客戶不必為尋找AI硬件供應商和軟硬件適配等問題煩惱,提升了AI的效率。Brain++平臺和算法構成了曠視 科技 的核心AI能力:

業務模式上,雲從 科技 的基礎操作系統、組件和應用產品可以單獨銷售,但曠視 科技 的Brain++平臺是以解決方案的形式對外銷售的,這構成了倆公司業務上的差異。

2018-2020年雲從 科技 實現營收4.84億元、8.07億元和7.55億元,這其中主營業務收入為4.83億元、7.80億元和7.51億元,2020年主營業務下降主要系疫情影響,這與其商業模式有關。報告期內公司其他業務主要為向少量客戶提供外購硬件和技術開發服務,2019年其他業務收入壹度達到0.27億元,但占比仍較小。

主營業務中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營收為0.31億元、1.83億元和2.37億元,營收占比為6.2%、22.7%、31.3%;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營收為4.52億元、5.97億元和5.15億元,營收占比為93.6%、74.0%和68.2%:

曠視 科技 是壹家聚焦物聯網場景,以物聯網為AI技術落地載體,通過構建完整AIoT產品體系,面向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核心場景,提供經驗驗證的解決方案的AI公司。公司業務分為消費物聯網解決方案、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和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三大類。2017-2020Q3公司營收為3.04億元、8.54億元、12.60億元和7.16億元,其中60%以上的營收來自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業務:

值得註意的是,雲從 科技 營收中第三方軟硬件和智能AIoT設備營收占比雖然從2018年的81.2%下降至2020年的50.8%,但仍占據半壁江山。號稱行業領先的AI公司,營收壹半竟然來自硬件產品,這就引出了壹個問題:AI公司靠什麽賺錢?

毛利率來看,報告期內雲從 科技 主營業務毛利率雖然由21.5%提升至43.2%,但仍大幅低於依圖 科技 和曠視 科技 的毛利率,依圖 科技 主營業務毛利率由2017年的57.4%提升至2020H1的71%,是這幾家公司中最高的:

細分到具體產品或服務,可以看出雲從 科技 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毛利率在75%以上,處於較高水平。人機協同操作系統中軟件授權業務的毛利率超過80%,主要是絕大部分軟件授權業務涉及安裝調試或定制開發,產生了相應的費用。報告期內公司技術服務毛利率由99.45%下降至40%,因為金融風控業務涉及對外采購數據服務,2020年新增的數據中心智能化運維服務需要委托第三方提供服務,降低了毛利率水平。

雲從 科技 營收占比最大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業務毛利率為17.76%、23.43%和28.19%,主要是該類業務根據客戶需求,需外購部分配套軟硬件產品或服務,外購材料成本較高,擠壓了毛利率空間。公司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毛利率相比可比企業也明顯偏低,比如依圖 科技 軟件、軟硬件組合在報告期內的毛利率分別為64.1%、81.9%、87.5%、86.8%和11.3%、32.8%、54.3%和69.6%。

雲天勵飛和雲知聲解決方案業務毛利率水平相比依圖 科技 和曠視 科技 偏低,與雲從 科技 相當。比如雲天勵飛數字城市雲隱管理業務和人居生活智慧化升級業務毛利率分別由42.27%、63.16%下降至38.23%和44.43%,主要系解決方案中需要采購硬件並有壹定比例的安裝服務成本,尤其是硬件設備比例上升會拖累相關業務的毛利率水平:

曠視 科技 業務毛利率水平來看,消費類物聯網解決方案業務毛利率超過80%,但其營收占比由2017年的45.9%下降至2020Q3的18.1%,營收占比最大的城市物聯網毛利率下降至30%以下,因此拖累了公司的毛利率水平:

曠視 科技 在招股書中提到,消費物聯網解決方案是公司傳統核心優勢業務,主要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提供雲端SaaS類及移動終端類解決方案,成本以軟件為主,毛利率水平最高。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業務主要為智慧城市及智慧建築管理,這壹業務隨著行業經驗積累、項目設計與交付能力不斷提升,按理公司具有提升毛利率空間的能力。但曠視 科技 提到,因為項目成本中硬件占比提升,導致毛利率有所下降:

結合雲從 科技 、雲天勵飛和曠視 科技 等業務模式,可以看出:如果單純靠出貨操作系統等業務,公司可以保持壹個很高的毛利率。未來隨著業務不斷成熟,成本和費用的下降,公司具有盈利的可能。但目前來看,曠視 科技 、依圖 科技 等為代表的AI公司還是以解決方案業務為主,這就涉及到壹些硬件的采購和安裝,相應的導致毛利率的下降。

AI四小龍無壹例外全部虧損,而且壹個比壹個能虧。雲從 科技 報告期內累計虧損26.84億元,看起來不少,但在曠視 科技 和依圖 科技 面前還是弱爆了。

依圖 科技 2017-2020H1凈利潤分別虧損11.66億元、11.61億元、36.42億元和12.99億元,累計虧損72.68億元。曠世 科技 2017-2020Q3期間分別虧損7.75億元、28.0億元、66.39億元和28.46億元,累計虧損130.6億元。商湯 科技 IPO不太順利,有消息稱公司將於8月份向港交所提交申請。雖然目前不清楚商湯 科技 虧損多少,但公司與雲從 科技 壹樣,也是虧損的狀態。

寒武紀主營業務是AI芯片的研發、設計與銷售,主營業務與雲從 科技 等明顯不同,但2017-2020年公司仍然累計虧損超過20億元。2020年寒武紀虧損大幅減少,但扭虧為盈還是遙遙無期:

行業龍頭虧損嚴重,中小AI公司同樣虧的不少。比如提供數字城市運營管理和人居生活智慧化升級應用場景解決方案的雲天勵飛2017-2020Q3期間凈利潤累計虧損16.07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為2.67億元,報告期內營收累計僅為6.8億元,賺的還沒有虧的多。

為什麽AI公司賺錢這麽難?

先說說這些公司虧損的直接原因。

2018-2020年雲從 科技 毛利從1.05億元增長至3.28億元,毛利率由21.5%提升至43.2%,但期間費用由3.38億元飆升至10.61億元,直接造成營業利潤虧損。

報告期內公司銷售費用由1.29億元增長至2.74億元,銷售費用率由26.63%提升至36.28%,這屬於很高的水平了。此外公司研發投入持續加大,由2018年的1.48億元增長至5.78億元,營收占比由30.61%提升至76.59%,已經足以讓公司虧損了:

報告期內雲從 科技 實施股權激勵並產生了相應的費用,但這種費用短期對公司利潤帶來壓力,假以時日影響會消除,但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的增加是持續性的,畢竟這與公司經營密切相關。比如雲從 科技 銷售費用中占比最大的是人員薪酬,主要是公司業務擴展,銷售人員和平均薪酬增加。

人工智能仍然是壹個技術密集型企業,各家公司為了保證持續的競爭力也在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研發。目前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和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叠代速度比較快,以雲為例產品叠代周期壹般為2-6個月,因此人工智能行業的研發是個持續時間長且投入高的過程。比如雲從 科技 2020年研發費用率超過75%,公司基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在研項目有基礎平臺、算法工廠、AI融合數據湖、知識計算和人機自然交互等8項之多。

虧損最嚴重的曠視 科技 也是如此。2017-2020Q3公司期間費用由4.02億元增長至13.49億元,規模上超過公司的營收,這其中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和研發費用率分別由24.14%、33.45%、66.50%提升至41.6%、57.56%和92.23%:

另外為了提高研發人員、管理人員等積極性,或者出於營造缺錢的目的,AI公司還會實施股權激勵,並為此產生巨大的股份支付費用,侵蝕了公司的盈利空間。比如2019年雲從 科技 實施了股權激勵,產生了13.03億元的股份支付費用;2019-2020Q3雲天勵飛為激勵核心團隊、保證團隊穩定性,對核心成員實施股權激勵,為此分別支付了2.08億元和7.19億元的股份支付費用。

目前拋開其他不談,在研發上的投入和股權激勵產生的巨大費用,憑借這兩項,已經讓大多數AI公司陷入虧損了。

客戶變動大、客戶集中度較高、單壹客戶依賴性較高等仍是AI公司面臨的***同難題,而這壹難題事關公司經營是否可持續,也是這類公司上市中的攔路虎之壹。無論是註冊制下的科創板、創業板還是審核制下的主板,從發審委到上市委,都盯著這壹問題。

今年3月份上交所在雲從 科技 第壹輪問詢中就要求公司就"不同類型產品前五大客戶的銷售內容、銷售收入及變動原因,前五大客戶變動較大是否符合行業慣例"等進行問詢。

2018年雲從 科技 第壹大客戶分別為北京物聯新泊 科技 有限公司,營收占比為30.11%;2019-2020年北京匯誌淩雲數據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為公司第壹大業務,營收占比為30.49%和10.98%,銷售金額變動也非常大。另外江蘇趨雲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和江西駿馬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後就成為公司前五大客戶,上交所還就合理性、交易價格公允性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或其他特殊利益安排等進行問詢。

雲從 科技 這種情況在其他AI公司中也存在。比如2017-2020Q3曠視 科技 前五大客戶相繼經歷了杭州聯匯 科技 有限公司、中國移動、北京易華錄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東華軟件股份公司四家公司,銷售金額也從2500多萬到8500多萬不等,而且多個客戶經歷了壹輪遊,在下壹年度中不見蹤影:

從雲從 科技 的反饋來看,AI公司面臨碎片化問題,不僅僅是場景的碎片化,還有訂單的碎片化。以2020年度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客戶分布情況來看,雲從 科技 絕大多數客戶的訂單規模在100萬元以下,1000萬元以上的訂單占比很低。應用場景上,公司產品覆蓋了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智慧商業等多個領域,營收占比最大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也呈現出類似的特征:

客戶集中度上,雲從 科技 前五大客戶銷售占比從62.23%下降至27.92%,相反依圖 科技 前五大客戶銷售占比從35.12%提升至62.02%,而曠視 科技 常年在20%-30%左右徘徊。

客戶的飄忽不定說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客戶端的復用性很低,訂單的碎片化說明了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水平還處於較低的水平,難以實現規模化應用。AI公司要想尋求發展就要不斷開發新用戶、不斷延伸新的應用場景,這勢必增加了公司的額外開支。前文已經提到,雲從 科技 、曠視 科技 等銷售費用率很高,尤其是職工薪酬占主要比例,主要是為了擴大業務區域、開拓客戶而招兵買馬,相應的費用不斷增長。

人工智能產業鏈分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三大環節,其中目前以曠視 科技 、雲天勵飛等為代表的企業多為技術層公司,主要通過開發相關算法賦能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應用場景。目前中國的AI產業相比美國,差距在於第壹是基礎層實力偏弱,尤其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芯片、傳感器等領域的公司太少,而且華為等部分企業因為實體清單影響,經營遭遇困難:

雲從 科技 、曠視 科技 等相繼布局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層,但更多的企業處於應用層,參照互聯網公司,應用層的競爭會更加激烈,技術實力不佳、綜合能力不足的公司會逐漸掉隊。另外值得註意的是與美國的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等類似,華為、騰訊和阿裏巴巴等巨頭的加入讓人工智能行業競爭更加激烈。華為、騰訊等公司擁有打通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的能力,而且在技術、研發、客戶、市場等方面擁有雲從 科技 等難以撼動的優勢,因此勢必給這些公司帶來巨大壓力。

從目前產業發展現狀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曲線來看,其已到了從技術轉向大規模應用的關鍵節點,目前如何規模化落地成為行業痛點。不過對雲從 科技 、曠視 科技 等這些資本壹路輸血充大的公司來說,現在緊迫的事情是如何通過上市在補血的同時還讓曾經的投資者退出,畢竟這麽多年下來它們等不及了。

萬壹所投公司倒閉了,壹切都打水漂了。

  • 上一篇:天鋼控股集團董事長龔浩強介紹
  • 下一篇:土地管理局(土地局)的相關職責及沈近土拍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