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無名稅》
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壹身。
身外充征賦,上以奉君親;
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 ?
厥初妨其淫,明敕內外臣; ?
稅外加壹物,皆以枉法論。 ?
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 ?
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 ?
裏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
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 ?
夜深煙不盡,霰雪白紛紛。 ?
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 ?
悲端與寒氣,並入鼻中辛。 ?
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
《織婦詞》
元稹
織夫何太忙,蠶經三臥行欲老。 ?
蠶神女聖早成絲, 今年絲稅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
征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
繅絲織帛猶努力, 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
檐前裊裊遊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
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
古詩裏的稅收
詩能證史。陳寅恪先生的《元白詩箋證稿》就是壹個範例。 ?
由於詩歌的創作過程不光凝聚了詩人的才華,同時也灌註了詩人的情緒(其中不乏傷感甚至牢騷),所以好多詩詞都不乏鮮明的愛憎。 ?
在古詩中尋覓稅收的影子,就不得不受到這兩重牽扯。 ?
搜集翻閱壹首首與稅收有關的古詩,但見滿紙怨恨言,盡寫貪官汙吏橫征暴斂,壹把辛酸淚,傾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觸目驚心中有壹種切膚之痛劃過腦際:在詩人眼裏和筆下,古代稅收的形象竟是這樣的尷尬。 ?
事實上也沒有辦法不尷尬。以大歷史的視野1審視中國歷史上的稅收,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造成或助長多年動亂、百姓饑苦、封建社會綿延漫長、社會經濟在不斷的破壞和崩潰中緩慢發展的原因之壹。以稅收的眼光看歷史典籍,在少數的因輕徭薄賦而營造出的清明盛世之外,滿眼都是橫征暴斂、官殘吏暴、稅收流民、“納稅人暴動”…… ?
古人們的稅收詩,就是這樣印證著讓後人讀起來時而新鮮時而尷尬的中國賦稅史:壹面是歷朝歷代的稅制變遷,壹面是詩人們對傾訴於稅收之上的百千怨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