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行政比例原則為衡量行政裁量的合法性提供了具體的評價標準,在具體的案件中,行政相對人可以根據行政比例原則的具體要求進行評價,因此行政裁量的可預見性大大提高,並且由於行政比例原則的最低侵權要求,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護。鑒於行政比例原則與行政裁量的特殊關系,可以認為行政裁量的範圍越大,行政比例原則的重要性就越大;法律對行政行為的規定越精確,行政比例原則就越不重要。在法律無法對行政執法做出明確具體規定的情況下,行政比例原則具有重要意義。
2.促進行政機關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行政法的自覺性,提高行政效率,使行政立法和執法發揮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雖然行政比例原則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標準,但什麽樣的行政措施才算比例,還存在壹定的不確定性。經濟分析是克服這種不確定性的壹千種方法。行政比例原則中的“必要性”和“比例性”這兩個概念可以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來考慮,因為這些概念包含了經濟必要性和比例性的含義。壹項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和相稱性的行政措施,也違反了行政相稱性原則。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看,行政管理過程也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安排和管理過程,具有成本收益分析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的動機,行政效率包含經濟效率的含義。
在經濟學中,效率是指市場資源配置和商品分配所不能進壹步提高的最優均衡狀態。如果還有改進的可能,即使運營商利潤再高,也還是低效的。顯然,經濟學中所說的“平衡”,就是行政比例原則中所說的“相稱”。運用經濟學原理,可以進壹步理解行政比例原則的內涵。法律制度中的許多原則和制度最好理解或解釋為促進資源有效配置的努力。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時,要思考確定或確認的制度是否有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執法者在執法時,應該把什麽樣的處理方式最經濟作為考慮的因素之壹。最經濟的行政措施是最有效率的措施,是符合行政比例原則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