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高校要重視“法律基礎”教學改革。
《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是高校教育和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改變“法律基礎”課只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的觀點,其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法律基礎》課程於9月在高校開設,1986,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教育部也將其列為德育三大主課之壹。基於這壹事實,很多人認為《法律基礎》課程具有“雙重性”,即它是壹門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的課程。“法律基礎”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的重要武器,提高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水平。”
2.高校“法律基礎”課應實施以法律意識教育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因為這樣可以克服“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所以這次改革會使課程內容簡潔,即使提到壹些必要的具體規定,也只是作為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材料,而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這不僅有助於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深入透徹,也為使用其他教學方法和手段提供了可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3.“法律基礎”課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三種教學觀念。壹是樹立“學生處於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的觀念,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二是讓教師認識到,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僅僅是傳授法律知識,而是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與“育人”緊密結合,相輔相成,避免了教書與育人的分離。
4.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采用“案例教學法”。
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朗代爾曾說:“有效掌握法律原則的最快、最好的方法之壹就是學習那些包含這些原則的案例。”案例教學是指教師選擇生動、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作為範例,通過學生自己的案例分析和教師的指導講解,使學生掌握法律的原則和基本制度。這種教學方式打破了原來單壹的填鴨式純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把原來以教師為權威的教學變成了師生平等對話,學生全員參與。在教學中,教師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以案例、案例解、法案組織教學,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掌握法律知識,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此外,高校要盡可能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層次的法律知識教育專題講座和報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增長法律知識,提高法律觀點和法律觀念,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在大學校園內形成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